太阳病明辨六经 人迎气口定位

发布时间:2021-07-31 00:00:00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

明辨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经·终始》)

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

人迎气口定位

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这期间不停地看书,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通了这套脉法,那时我欣喜若狂,郁堵多年的能量一下子全释放出来了,学习到的大量知识重新有条理地排列起来,对以前很多看不上眼的医论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如果没有亲历过痛苦的思考,无论我怎么强调这套脉法的重要性你都不会有感觉,但当你真的掌握了这套脉法,就可以轻松准确地判断六经病的病位,临床疗效便有了质的飞跃。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壳、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

真的太感谢王叔和了,如果没有他,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人迎与气口的位置,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懂人迎气口脉法。在这里我不禁要为王叔和抱不平:后世医家在注解《伤寒论》时,只要解释不通,就把责任推到王叔和身上,说是王叔和乱改导致后世看不懂《伤寒论》。其实仔细阅读《脉经》就可以知道王叔和对文献的收录很重视原貌,《脉经》中可以看到很多古朴的文字,这些文字未经润色,从此可知王叔和更不会乱改张仲景的文字。王叔和对中医的贡献非常大,他在《脉经》中收录了大量失传的古脉法。很多脉法由于年代久远,失于传承,基本定义已不可知,很难应用于临床。在《脉经》中,有一篇失传了的《脉法赞》,从文字上看,很古朴,类似这种古朴的文字在《内经》里很多见,故可知《脉法赞》的成书很早,这篇文献对人迎与气口的定位记载是: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

操作关键

现在明白了人迎、气口位置,便很容易分出阳病与阴病:左右手关前一分比较,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右手脉大就是阴病。下面解释一下何为一盛、二盛、三盛:“盛”字下为“皿”字,为器皿之意,上为象形,代表高高耸起的谷物,其原始意思为器皿中放满了满溢的谷物等祭祀用品,后来演变成一种计量单位。一盛、二盛、三盛即是脉搏小、中、大三种衡量标准,通过关前一分的大小判断病在哪一经。如果关前一分很小就是少阳病或厥阴病;关前一分中等大小就是太阳病或少阴病;关前一分特别大就是阳明病或太阴病。这么理解的话问题又出现了:人有高低胖瘦之分,针灸取穴所用尺寸的长度因人而异,关前一分的盛数如何因人而异?究竟关前一分多大是标准的一盛大?这个问题我在经典中没有找到答案,带着这个疑问上临床,我提出过无数种假设,否定了很多想法,最终找到了答案:关脉的大小为标准的两盛。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则为一盛;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则为二盛;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则为三盛。

下面详细说一下人迎气口脉法的具体操作细节。以高骨定关,高骨到腕有一个很大的缺口,这个缺口长度为一寸,因此叫寸口。一寸分十份,只要过了高骨,刚到缺口的位置便是关前一分。诊脉时先通过左右手关前一分大小的对比,判断病人是在阳病还是在阴病,如果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如果右手脉大就是阴病。然后将盛的一侧关前一分与关脉比较,判断病人具体病变所在。以左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少阳;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太阳;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阳明。以右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厥阴;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少阴;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太阴。可以画一个脉形图来表示,每一对中,上为寸下为尺,左为左手脉,右为右手脉。

根据这套脉法,临床便可精确判断六经病,无论病柴胡汤,并根据病人具体病情适当加减。如果病人主诉为头晕,一摸脉整体脉也是弦脉,但同时气口二盛,我们便可初步判断为少阴病,再进行方向性的问诊如是否没精神、怕冷等,如果证状又能证明是少阴病,则就可以应用真武汤加减。当我将人迎气口诊法应用于临床时,我的疗效有了质的飞跃。后来再翻看后世医家的书,真是后悔自己的眼睛被知识蒙蔽了太长时间。我以前看到的金元四大家的医书与现在看到的完全不同,李东垣、朱丹溪都用人迎气口脉法,而且人迎气口的定位都在关前一分,只是我以前看到他们写的书时总想对他们做一下评价或从他们的医学体系中抽出部分对自己有用的医论,而不是真正想深入完整地学习,因此对这些人迎气口的记载都持批判态度或观望态度。有了这种临床的实际体验,更加坚定了我学习经典的信心,下面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放空自己,继续读经典。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