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前多郁癌后多恐 癌与其他情志失调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2-07 00:00:00

浅析癌前多郁及癌后多恐

癌症是公认的人类健康杀手,对于进展期癌症尚无理想的根治策略,人群中“谈癌色变”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癌症的发病率愈来愈高,“人们普遍存在着高度恐癌现象,尤其是已患癌症的人,更加提心吊胆”[1]。癌症产生的原因有遗传缺陷、慢性疾病的迁延不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情志失调在癌症产生中扮演了重要作用,从来没有被忽视,尤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和建立,情志活动在疾病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情志活动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之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但是情志过激,尤其当过激情志经久不去时,就可能导致疾病的产生[2],如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七情……为内所因”。可见,情志失调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内因;《黄帝内经》则明确指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此论述除阐明不同的情志可伤及不同的脏腑外,其还隐含着情志异常的“度”,即过激,情志致病的根本机制在于过激的情志可导致人体脏腑功能的失调。不仅如此,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不良的情志刺激与癌的发生和发展也存在密切的关系[3],尤其是“郁”和“恐”,一般表现为癌前多郁,而癌后多恐。

癌前多郁

1.癌前多郁的理论基础

此处提到的“郁”是狭义的“郁”,指肝郁,即肝气郁结,不是气、血、湿、火、痰、食“六郁”中的广义郁证。肝气郁结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痛及气滞症状为主要表现。从中不难看出,情志失调是诱发肝气郁结的首要因素,气机郁滞是其重要发病机制。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为何与癌有密切的联系?《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明代《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中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金匮翼·积聚统论》中也说:“凡忧思郁怒,久不能解者,多成此疾”。

癌症形成过程中,气机郁滞往往是癌症形成的基础[4]。一方面,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机郁滞,则血行不畅而致血瘀,就如《寿世保元》中所说:“若七情过极,则气机紊乱……而成瘀”。另一方面,气能行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能推动津液的输布与排泄,也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那么气滞也会导致津行不畅,而致水湿停聚,痰饮内生,就如《医贯》云:“七情内伤,郁而生痰”。因此,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一方面气滞则血瘀,另一方面气滞则水湿内停,积湿生痰。

然而,气滞、血瘀、痰凝并不是癌症产生的充要条件,现代中医学认为癌症产生的机制是在正气不足的基础上,此三者互结日久不解,才有可能酿毒生癌[5],因此,王肯堂在《医学津梁》中说:“忧郁不解,思虑太过,忿怒不伸,惊恐变故,以致内气并结与上焦而噎膈之疾成矣”。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也说:“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积滞,遂成隐核……又名乳岩”。可见,肝气郁结难消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始动和促发因素[6]。

2.癌前多郁的临床依据

临床研究发现,情志抑郁与恶性肿瘤有密切关系。C型性格特点的人更容易患恶性肿瘤[7],C是Compliance第一个字母,该词的意思是“顺从”,该型性格的人,一味的压制自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爱生闷气。美国学者随访20年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抑郁和癌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密切关系[8],不仅如此,抑郁的程度与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正相关[9]。76%恶性肿瘤患者往往不能正确宣泄不良情绪或情感,而非肿瘤患者仅为32%[10]。临床研究发现,烦恼、焦虑、抑郁等过激情志活动是乳腺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1]。肝气郁结可导致癌症产生,其原因可能是人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癌细胞更易发生免疫监视逃逸,从而导致癌症的产生。

癌后多恐

1.癌后多恐的理论基础

我国早期肿瘤发现率极低,临床发现的肿瘤往往已处于中晚期。迄今,处于中晚期的恶性肿瘤,由于转移、耐药等因素,难以彻底根治,病死率极高,因而在人群中,将癌症视为“绝症”的现象十分普遍,甚则出现“谈癌色变”。

恐属七情之一,是人们遇到或预知某种不可控、或无力摆脱的危险或境遇时,所产生担惊受怕的一种强烈压抑情绪体验。癌症作为目前最为棘手的疾病之一,对其产生恐惧是一种正常且合理的心理精神反应,尤其对于癌症患者更是如此。对癌症的恐惧不仅源于对癌症带来死亡的恐惧,还有癌症带来的疼痛、放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和高额的医疗费用等,因此,癌症诊断的确立,往往使患者表现寝食难安、恐惧焦虑和神情慌乱等,甚至产生“绝望”。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癌症患者既有自身正气不足的因素,又有癌病伤正的原因,导致脏腑功能亏虚,则更易招致情志内伤,如“恐伤肾”“恐则气下”等。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肾藏精居于下焦,肾精气化为肾气之后,必上行通过中上二焦布散于全身。但恐惧过极,损伤肾中精气,既可表现为胆怯易恐,又可使肾之精气不能上行而趋下,表现为骨痿、精滑、小便失禁等,如《灵枢·本神》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癌症患者往往胆气不足,则胆小气怯,不能决断;同时,“心虚”与“胆怯”密切相连,即临床常见证“心虚胆怯证”;且“恐”与“惊”密切相关,往往表现为患者骤听癌症诊断,受惊而恐。

可见,癌后多恐,且其临床表现可散见于“惊悸”“怔忡”“卑惵”和“脏躁”等病证中。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说:“恐者,心中恍恍然自知,如人将捕之状”。《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也说:“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如人将捕之”。真切地描述了“恐”的表现,也阐述了产生“恐”的相关脏腑和病理机制。

2.癌后多恐的临床依据

癌症往往给患者带来的恐惧是巨大且持久的,癌症病患不除,其带来心理上的悲观、恐惧,乃至绝望,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其如大石般久久压在患者心头,这种巨大的不良精神刺激,往往让患者心力交瘁、殚精竭力。在临床中,我国几乎所有医者不会将癌症诊断的结果或病情的严重程度直接告诉患者本人,而往往选择通过间接方式告诉患者家属,就是担心癌症诊断会严重影响患者情绪[12],唯恐惊吓了患者,从而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曾对来该院就医的3000余例患者进行调查,发现仅3成首诊为癌症的患者来肿瘤医院就诊,而大多数患者因为害怕听到癌症这两个字,不愿意先到肿瘤医院来就诊[13],充分说明恐癌思想在患者中极为普遍。

癌与其他情志失调间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七情”致病可直接伤及脏腑,故有“七情内伤”之说,并有“喜则气缓”“怒则气逆”“忧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和“惊则气乱”等病理表现。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对于癌后患者,七情中除喜外,忧郁、悲伤、恐惧、思虑、怒和惊均可出现[14,15],研究表明癌症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高达72.92%[16]。对148例恶性肿瘤进行调查发现,其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多种复合型精神因素,即负性情绪显著高于对照组[17]。而且,癌症所带来的疼痛往往又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烦闷、悲观、恐惧和失望[18]。

尽管癌症患者由于病情的原因伴有诸多复合情志失调,但对癌的恐惧心理仍是其主要情志活动,由癌而恐、由癌而惊、由癌而悲、由癌而忧,对于患者来说,都是在面对不可抗拒的疾病面前的合理情绪和精神反应,尤其将癌视为不治之症所产生的恐惧,无疑是巨大的、刻骨铭心和挥之难去的,就如某美国学者所说:“肉体上的痛苦远不能超过精神上的极度折磨”,《灵枢·本神》也说:“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一般来说,惊的情志变化持续时间较短,而恐、悲和忧的原因不去,则其症状难除,持续时间也较长。

癌后的情志抑郁,即癌后而郁,也是癌症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研究表明,癌症可诱发精神障碍,往往表现为抑郁症、焦虑、精神分裂等不良应激反应[19],可见癌后患者也可导致郁证,但其与癌前之郁证的表现有诸多的不同。首先郁与生癌之先后关系不同,癌前之郁,往往是因郁而癌;而癌后之郁,则是因癌而惊恐,恐惧不解,日久而郁。其次,癌前与癌后患者之“郁”与“恐”的主次地位不同,癌前患者也可有恐等其他不良情志刺激,但情志抑郁、气机郁滞、郁积久而生癌为其主要病机;而癌后患者尽管也有郁证表现,但是对癌的恐惧无疑是更强烈、更持久的,“癌不去,恐难除”,因而恐惧的表现将占主导地位,即恐中有郁,郁中有恐,恐郁夹杂,恐占主导。故癌后患者的情志活动异常都是以“恐癌”为基础的,继而产生悲、忧、郁等情绪变化的综合反应,且恐惧的心理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更显著。

小结

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的产物,脏腑功能正常也得益于情志活动的条畅,业已明确,情志失调对癌症的产生和发展皆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即七情内伤日久可致癌。然而,也须明确情志失调并不是癌症的充要条件,但癌症均可导致患者的情志失调。若单纯从情志活动以及其带来的病理变化和癌症间关系来看,一般来说癌前以郁为主,癌后则以恐更常见,即癌前多郁,癌后多恐。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王常松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