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疏调气血治疗面部麻木

发布时间:2024-05-30 10:45:42

面部麻木是常见的面部感觉异常,以面部感觉减退或发麻的异常主观感受为临床表现,可伴有面部痛觉、温度觉和触觉的客观减退。针灸能通过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起到治疗面部麻木的作用,笔者在临床上采用疏调气血治疗面部麻木,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如下。

冯某,女,65岁,2024年5月8日初诊。主诉:右侧面部麻木1天。患者8年前因生气后出现面部麻木,经治疗后缓解,此后因情绪异常、劳累加重后间断出现面部麻木。1天前因与家人生气后,晨起出现面部麻木,遂来诊。刻下:右侧面部麻木,如过电感,右侧偏头痛、眼痛,气短、叹息、乏力,思虑多,眠差、梦多,纳可,二便调,舌质暗,苔白,脉弦。近期曾做头部CT无异常。

诊断:血痹(气血两虚证)。

治则: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治法:针刺为主,补法。

取穴:颧髎、颊车、地仓、四白、太阳、太冲、足三里、血海、合谷。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先取远端双侧的太冲、足三里、血海和合谷,选用0.30mm×40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直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0.5分钟;再取局部患侧面部上述各穴,选用0.25mm×25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轻刺,手法柔和、适中,得气后行捻转补法0.5分钟,留针30分钟,期间诸穴行针一次,手法如上。

患者当日针刺后,心情烦闷减轻;5月9日针刺后睡眠改善,面部麻木感、偏头痛减轻;5月11日复诊时诉因天气降温,面部麻木有些明显,但较就诊前减轻;5月12日、14日针刺后面部麻木、眼痛减轻,睡眠持续改善;5月15日、16日针刺后体乏、无力改善,眼痛、偏头痛消失,仅下午劳累后面部有轻微麻木感;经5月18日、19日巩固治疗,面部麻木消失。嘱其日常按揉足三里、合谷、太冲、颧髎,调畅心情,健脾益气养血,疏调面部气血,巩固疗效。

面部麻木归属于中医“血痹”范畴,痹病多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痹阻肢体经络筋脉所致,或饮食不节,脾失运化,湿热内生,流注肢体关节;或体质亏虚,腠理不固,外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或劳倦过度,耗伤正气,久则耗伤气血,累及肝肾,痹阻经络。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气血虚弱,加之常年照顾生病家人,情绪烦闷,面部麻木未予彻底治愈,经年累月导致气血亏虚,复因生气而诱发加重,故治以舒筋通络、行气活血,兼以疏肝健脾、补益气血。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循行面部,经脉为病“是主血所生病者”;足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亦与面部有着紧密联系,故本案治疗面部麻木以二经腧穴为主。太冲为肝经原穴,起疏肝理气、柔肝养血的作用;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达补益气血之功;合谷为大肠经原穴,从手走头面,“面口合谷收”,又与太冲相配为“开四关”,一上一下,通调气血;血海为治血证要穴,与足三里相配,健运脾胃,生化气血;颧髎、颊车、地仓、四白、太阳,均为局部取穴,可疏调面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行气止痛。针刺时先针远端穴位,既可缓解患者紧张心情,又能引气血上行面部,诸穴相配,施以提插、捻转补法,契合“虚则补之”的针灸治病的原则。(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