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难治性面瘫

发布时间:2024-06-20 10:13:32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则出现“㖞僻”。临床辨证分型为风寒袭络、风热袭络、风痰阻络、气虚血瘀。重庆市璧山区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杨大荣临床运用补中益气汤结合针刺治疗难治性面瘫疗效甚佳,现介绍其验案一则如下,与同道共享。

刘某,女,72岁,主诉:左侧面部肌肉活动不利2月余,患者于2月前受凉后出现左侧耳后疼痛,左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患者当时未予以重视,后感口角歪斜,就诊于私人诊所,行外敷黄鳝血、口服中药(具体不详)治疗,期间反复多次就诊于诊所、医院,间断行针灸治疗,效果欠佳。刻下:患者体型偏瘦,面色稍暗,面部肌肉松弛下垂,左侧额纹变浅,眼睑闭合不全,闭目露睛约2mm,左侧口角歪向右侧,左侧鼻唇沟及法令纹变浅,鼓腮漏气,左侧不能示齿、蹙眉,伴头晕、神疲乏力,动则汗出,偶有畏寒肢冷,发病以来精神欠佳,体重下降3kg,睡眠欠佳,纳差,大便不成形,小便正常,舌暗红伴点刺,苔薄白,脉细涩。

诊断:面瘫(气虚血瘀证)。

辨证:补气活血,祛风通络。

治法:以补气活血、培补脾胃、化瘀通络为主。

治疗:1.透穴疗法:阳白一穴三针(阳白透攒竹、鱼腰、丝竹空),攒竹透丝竹空,颧髎透迎香,四白透迎香,口禾髎透水沟,地仓透颊车,夹承浆透承浆,牵正透颊车。同时配穴取足三里、合谷、中脘、百会、翳风,此为辨证取穴,中脘、足三里健脾补气,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古有“面口合谷收”之说,百会升提阳气,翳风祛风散寒。透穴治疗刺激范围广,既确保刺激的面,又可保证刺激的量,面部穴位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然后接通电针,选取疏密波,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最好能刺激到面部肌肉收缩为度,治疗时间30分钟,每日1次。2.滞针疗法:取四白、颧髎,针尖向下刺入,颊车针尖向地仓方向刺入,捻转针柄,直至滞针,然后向上提拉数次,留针20分钟,期间可多次行提法。3.艾条灸翳风、关元、神阙穴,重灸足三里穴,每日2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4.面部穴位点揉及面部闪罐治疗,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5.中药方剂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人参20g,白术20g,当归20g,陈皮15g,升麻15g,柴胡15g,全蝎5g,僵蚕15g,地龙15g,甘草10g。7剂,水煎服,早中晚温服。

随诊过程:药尽7剂,患者左眼用力可闭合,额纹变浅、鼓腮漏气等症状较前有所改善,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症状有所改善,头晕明显好转。处方调整为:黄芪30g,人参20g,白术15g,当归15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全蝎5g,僵蚕10g,地龙10g,甘草10g。7剂。

药尽7剂,饮水时口角漏水消失,左侧面部抬眉乏力、示齿、蹙眉较前进一步改善,头晕、汗出症状明显好转。原方继进10剂后,患者面色偏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面部肌肉活动不利、纳差、睡差、畏寒肢冷等诸症明显好转。

本案患者属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营卫失调,邪气乘虚而入,侵袭面部经络,伤其气血,以至气血不和,阻其脉络,致使气血郁阻、筋脉失养而纵缓不收。针刺选取面部经穴,采用透穴疗法、滞针疗法,诸穴合用,共奏祛邪外出、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脾主肌肉,患者脾胃虚弱,肌肉弛缓,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诸药合用,阳气通,气血行,风邪祛,脉络通,邪祛正复,其证乃愈。(董丽娜  重庆市璧山区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