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拔罐法配合中药治疗痤疮

发布时间:2024-04-17 10:33:09

痤疮是一种与皮脂代谢有关的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好发于青春期男女及中年妇女,中医学称之为“肺风粉刺”,以颜面、胸背部皮肤出现粉刺、丘疹、脓包、结节等皮肤损害为主要症状。现代研究表明,其病因多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旺盛,过度刺激皮脂腺分泌,导致皮脂腺的毛囊口阻塞而形成脂栓,同时伴细菌感染而发病。中医认为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熏蒸面部而发;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痰瘀凝滞肌肤而发。笔者采用刺络拔罐法配合中药治疗痤疮,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赵某,女,21岁,2023年4月13日初诊。患者患面部痤疮6个月,痤疮满布面颊及额部,此起彼伏,在当地医院中西医治疗后,症状不减,后来诊。刻下:面颊及额部有脓肿、囊肿、结节,色红疼痛,月经量适中、色暗、有血块,大便干,小便黄,舌淡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方用自拟四物银翘消痤汤:金银花20g,连翘18g,当归15g,蒲公英25g,赤芍12g,生地黄15g,牡丹皮10g,炒蒺藜30g,丹参10g,黄芩l5g,大黄5g,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2次,另配刺络拔罐法,每3日1次。后守上药加减治疗,共服14剂。于5月6日四诊后,症状明显大减,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数,继续治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以巩固疗效。后继服10余剂,皮损全部消退。后随访,诸症皆除。

刺络拔罐法常用穴位为大椎、肺俞、背俞穴和膈俞、胃俞及其周围压痛点,操作方法大多为先用三棱针、梅花针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进行点刺或叩刺,然后用玻璃罐吸拔,留罐时间通常约5分钟,出血量一般为2~5mL,每隔3日治疗1次。

自拟四物银翘消痤汤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清热解毒、消痛散结;赤芍、当归、丹参活血行气;生地黄、丹皮、炒蒺藜凉血清热、活血消斑;大黄、甘草泻热通便,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功。随证加减,红肿热盛者加野菊花20g、白花蛇舌草15g;乏力、气短者加党参20g、黄芪15g;有结节囊肿者可酌加皂角刺20g、夏枯草15g、浙贝母15g;颜面红皮屑较多者加枇杷叶15g、紫草10g。

大椎属督脉,该穴放血可清泄肺胃蕴热、活血化瘀,有治本之功;加用肺俞穴放血可宣阳解表、疏风清热,增泄肺热之力;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之处,具有调节脏腑气血、改善人体功能的作用。膈俞穴为“血会”,《针灸逢源》载其“治诸血证及胸胁痛”,刺激此穴有调血理气、平衡阴阳的功效。

刺络拔罐法是一种将刺络放血与拔罐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它是由《灵枢·官针》中的刺络发展而来的,《黄帝内经》提出了刺血的原则,即“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这表明刺血可以驱散瘀血散毒、通经活络,具有调节五脏六腑之气血、协调身体功能的作用。结合拔罐,可达到增强养血、活血和疏通经络的功效。诸穴合用,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使热清毒解,疮消肿化,气机畅达,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王宗豪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国基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刘洪峰 冯佳丽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