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治验四则

发布时间:2024-03-21 10:40:34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常见皮肤病变。中医称“缠腰火丹”“蛇串疮”。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簇集性水疱,发于身体一侧,以额神经(头部)、三叉神经(面部)、肋间神经(胸部)、腹部、臀部、大腿区域多见。神经痛是该病最典型的症状,痛甚时如汤泼火灼,针刺样痛,难以忍受。若治疗不及时,有些患者在皮损完全消退后会遗留神经痛的症状,可持续较长时间,几个月或1至2年不等。临床观察,老年人患大疱型带状疱疹时疼痛最为剧烈,遗留神经痛时间较长。

笔者认为,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热不清,毒不解,则肌肤难以安宁。对症治疗的关键是据其发病部位,按脏腑经络辨证施药,使湿热毒邪能够较迅速清解,患者疼痛症状即可随之消失。

肝胆湿热蕴毒案

刘某,男,59岁,2021年8月11日初诊。患者述其10天前额部左侧有阵发性疼痛感,后出现小片状红色丘疱疹,如针刺样痛感加剧,延及左侧头部、颜面。注射、内服、外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药物几天后疗效未显,仍疼痛、头胀、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查体:上述部位有3处约3×2、4×5、6×3平方厘米红色皮损,内有较多绿豆至高梁粒大小丘疱疹簇集分布。

辨证:肝胆湿热蕴结,化毒而发。

治则:清利肝胆湿热,解毒止痛。

处方:龙胆草12g,柴胡10g,栀子12g,夏枯草10g,黄芩10g,板蓝根30g,大青叶10g,蒲公英15g,泽泻10g,车前子10g,延胡索12g,甘草9g。8剂,水煎服,日1剂。待第3煎凉后,纱布蘸药液湿敷患处,日数次。

8月20日二诊:药后皮疹颜色由红变淡,水疱大都消退并干燥结痂,疼痛大减,小便正常。守原方去泽泻、车前子,继进7剂后皮疹消退,痛感消失。

据发病部位皮疹表现,辨本病为肝胆湿热蕴毒,循经外发肌肤所致。因肝胆经络相表里,清利肝胆湿热、解毒止痛为治疗此病之根本。以龙胆草、柴胡、夏枯草、黄芩、栀子清解肝胆之热;泽泻、车前子、甘草导湿热下行;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延胡索解毒止痛。所选药物可使肝胆湿热得以清利,毒解则痛止。

肝胃湿热化毒案

周某,女,35岁,2022年5月25日初诊。右季肋、腹部出现5处大小不一的片状红色皮损,呈带状分布,内有绿豆粒大丘疱疹簇集分布,剧烈灼热疼痛9日。经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西药注射、内服,外搽阿昔洛韦软膏、氧化锌洗剂等后疼痛未减,皮疹未消。患者述其口苦、口黏,渴不欲饮,性情急躁,纳差,小溲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濡数。

辨证:肝胃湿热蕴结化毒。

治则:清利肝胃湿热,解毒止痛。

处方:龙胆草10g,柴胡10g,栀子10g,黄芩10g,夏枯草10g,黄连10g,白术10g,茯苓10g,薏苡仁20g,金银花20g,板蓝根30g,连翘10g,延胡索12g,车前子10g,滑石10g,木通5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待第3煎凉后,纱布蘸药液湿敷患处,日数次。

6月2日二诊:药后疱疹开始变干,部分己结痂,皮疹颜色转淡红,灼热痛感大减,口苦、口黏基本消失,纳食增加,小便正常,余症俱轻。守原方去木通、车前子、滑石,续服7剂后皮疹全部消退,灼热痛感已无,诸症皆愈。

本案始用西药注射、内服、外搽,疱疹消退不明显,考虑诸症由肝胃湿热蕴结化毒所致,故治以龙胆草、柴胡、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白术、茯苓、薏苡仁清解肝胃湿热;车前子、滑石、木通、甘草导湿热下行;板蓝根、金银花、连翘、延胡索解毒止痛。药症相符,使皮损消退、疼痛消失,疗效显著。

脾胃湿热蕴毒案

孔某,女,67岁,2022年11月9日初诊。右腹部、背部出现5处大小不一的红色条状皮损,内有较多粟粒至高梁粒、黄豆大小的丘疱疹簇集分布,累累如串珠,剧烈灼热疼痛11天。经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西药注射、内服,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治疗数日后疗效未显,热痛症状有增无减。脘腹不适,口苦、口中黏腻,纳食不香,小便色黄,大便黏滞。舌胖,苔黄腻,脉濡数。

辨证:脾胃湿热内蕴,化毒而发。

治则:清脾胃湿热,解毒止痛。

处方:白术12g,赤茯苓15g,佩兰10g,薏苡仁30g,栀子10g,砂仁9g,厚朴9g,黄连9g,滑石9g,竹叶9g,板蓝根30g,银花15g,地丁12g,延胡索12g,甘草9g。8剂,水煎服,日1剂。待第3煎凉后,纱布蘸药液湿敷患处,日数次。

11月17日二诊:药后疼痛大减,脘腹不适、口苦、口黏腻等症状均减轻,纳增,二便正常。守原方去黄连、竹叶,白术、赤茯苓减为10g,薏苡仁减为20g,继服6剂后皮损全部消退,痛感消失,诸症皆愈。

本案辨为脾胃湿热蕴结化毒,湿热不除,热毒不解,疱疹不能较快消退,痛感不能消失。因此用白术、赤茯苓、佩兰、薏苡仁、黄连、砂仁、厚朴、栀子健脾胃除湿热;滑石、竹叶导湿热下行;板蓝根、银花、地丁清热解毒;延胡索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药症相符,从而使皮损消退,疼痛症状得到解除。

阴虚内热化毒案

邢某,女,41岁,2023年4月17日初诊。右背部、腹部出现4处大小不等红色条状皮损,剧烈灼热疼痛10日。在某院用更昔洛韦、甲钴胺、阿昔洛韦软膏注射、内服、外用治疗数日,皮疹未消,痛如前状。近来口渴、咽干燥,五心烦热,午后尤甚,小便黄少。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辨证:阴津不足,虚热内生,酿热化毒而发。

治则:滋阴清热,解毒止痛。

处方:生地黄30g,玄参30g,麦冬15g,地骨皮10g,知母15g,胡黄连10g,玉竹10g,天花粉10g,山豆根10g,黄柏10g,板蓝根30g,延胡索12g,竹叶10g,甘草9g。6剂,水煎服,日1剂。待第3煎凉后,纱布蘸药液湿敷患处,日数次。

4月23日二诊:药后红色皮疹已明显变淡,灼热痛感大减,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皆减轻,小便正常,余症俱轻,守原方去竹叶、生地黄,将玄参易为15g,麦冬、知母易为10g,续服5剂后皮损全部消退,灼痛症状消失,诸症治瘥。

本案患者不仅具有红色皮损症状表现,且有疼痛剧烈,触之灼热感,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午后尤甚,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辨为阴虚内热化毒而发。以生地黄、玄参、麦冬、地骨皮、知母、胡黄连、玉竹、黄柏、天花粉滋阴清热为主,佐山豆根清热利咽,竹叶、甘草导热下行,板蓝根、延胡索解毒止痛。药症相符,而收佳效。(马建国 马龙 马金榜  山东省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