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这样应用温胆汤及其类方
发布时间:2024-03-06 10:42:44
发布时间:2024-03-06 10:42:44
蒲辅周(1888~1975),四川梓潼人。著名中医学家,杰出临床大家,堪称一代宗师。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等职。蒲辅周临床经验丰富,方药运用娴熟。拜读他的医案,如饮甘饴,回味无穷,给人一种新的启迪。他常用平淡方药挽救沉疴,温胆汤就是其中之一。
蒲辅周将温胆汤列为和解之法,他说:“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气血,皆谓和解。”他还说:“伤寒温病、杂病,使用和法皆甚广,知其意者,灵通变化,不和者使之和,不平者使之平,不难应手而效。”他认为和解法最能解郁,“温胆汤、十味温胆汤,皆可选治郁证,如眩晕、嘈杂、胸痹、惊悸、失眠、呆滞、幻听幻视等。”他对温胆汤的应用既有“方证对应”这个主线,又有“随证加减”的灵活。方虽是旧,唯用为新。今就蒲辅周应用温胆汤及其类方的经验(摘要)叙述于后,以飨读者。
温胆汤治验
冠心病(痰湿阻滞)
苏某,男,45岁,1963年12月30日就诊。
罹患冠心病年余,以心前区发作性绞痛为主症。每二三日发作一次,绞痛时间为5分钟,伴有胸闷憋气。经用硝酸甘油片可暂时缓解。形体肥胖,平时痰多,容易头晕心悸,脉象弦滑,苔白腻。蒲辅周认为这是由于本体湿盛,湿聚生痰,导致心气运行不利。治宜温脾利湿,和胃涤痰,方宗温胆汤加味治之。
茯苓三钱,法半夏二钱,橘红一钱半,炙甘草七分,炒枳实一钱,竹茹一钱,姜南星一钱,白芥子(炒)一钱,茅术一钱,厚朴一钱半,生姜三片。水煎服,隔日1剂。
服用14剂,心绞痛仅发作3次,发作时未服用西药。舌苔中心黄腻。原方去茅术,加远志一钱,九节菖蒲八分。5剂,隔日1剂。
随着病情的缓解与变化,临证加入薤白、黄连、郁金等药。前后计服22剂,病情稳定,未再服药。
按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恒所撰《集验方》(该书已佚),后被孙思邈《千金要方》收录,方药为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至南宋陈无择在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出现三首温胆汤,其中一首较《千金要方》温胆汤多了茯苓和大枣,计八味。其主治病证也超出了《千金要方》的治疗范畴。
本例是由湿聚生痰而导致心气不行,可见痰湿为本,气虚为标,其治疗应以利湿涤痰为主。蒲辅周在选用温胆汤的同时,增入少量豁痰理气药,如姜南星、白芥子、茅术,且仅用一钱,厚朴也仅用一钱半;后又加用远志一钱,九节菖蒲八分。由此可知,药不在多,而在对证;剂量虽轻,若丝丝入扣,亦能如期取效。
风心病心悸(肝胃不和)
舒某,女,48岁,1963年2月12日初诊。
罹患“风心病”14年,后患心力衰竭,常服西药利尿剂。就诊前一年胃部隆起,午后及夜间尤甚,舌有麻木感,口干不欲饮,不知咸味,头晕,疲乏,月经量少,面黄,脉寸迟沉细,两关弦大而急,舌质深暗,苔黄腻乏津。示为肝胃火盛,治宜先调肝胃,方宗温胆汤加味。
茯苓三钱,法半夏二钱,陈皮一钱,炙甘草五分,枳实(炒)八分,竹茹一钱,玉竹三钱,核桃肉二枚。3剂。
服药后,症状减轻,因下肢轻度浮肿,加用泽泻一钱。后苔黄退,舌质暗,改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服用3剂,渐知咸味,脉象右濡左弦,依据明显,改用调和营卫、温阳利水法。拟桂枝龙骨牡蛎汤合真武汤治疗。3剂。
药后因感冒恶寒发热,咳嗽吐痰,食欲欠佳,大便一日3次,肝区隐痛,脉象弦滑,舌苔中心及后根有薄白腻苔。此由外感引起肺胃不和,宜标本并治。仍用温胆汤加味治之。
茯苓三钱,法半夏三钱,陈皮一钱半,炙甘草五分,枳实(炒)一钱,乌药一钱半,砂仁一钱,木香五分,焦山楂二钱,生姜三片。4剂。
药后胃痛减轻,食眠转佳,以温胆汤为基础方,加安神(酸枣仁、柏子仁等)、益肾(杜仲、狗脊等)、化瘀(丹参、牛膝等)、开窍(石菖蒲、远志等)药物,制成丸剂,每丸二钱,早晚各服一丸。服后诸症消失而停药。
按 风心病之心衰,为难治之疾。医者往往从心论治,如参附汤、四逆汤、真武汤等。蒲辅周不拘一格,善于抓主证,辨真像。本例经过西药治疗,心衰暂时有所缓解。但所遗患的胃部隆起、口干、头晕,特别是关脉弦大、舌苔黄腻,显系肝胃有火所致(湿热),这可能是常用利尿药所引起的。蒲辅周用温胆汤清化胆胃,并加玉竹、核桃仁滋养肝胃之阴。病情缓解后,又以舌质暗而用血府逐瘀汤,继而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合真武汤治之。后因外感引起肺胃不和,如咳嗽吐痰,食欲欠佳等,再用温胆汤加减治之,痼疾果然减轻。最后仍以温胆汤为基础方,综合用药,制丸缓缓图之,诸症渐失,健康如初。
期前收缩(痰湿证)
两例期前收缩病人,柴某男,46岁,伴有头晕咳痰,偶有恶心,厌油腻,脉滑,舌苔中心黄腻,属痰湿,宜温化;丁某男,50岁,伴有头晕,出冷汗,晨起有痰,脉滑有结代,舌苔薄白,属心气不足兼脾湿,宜益心气,化痰湿。两例均呈痰湿证,故均予温胆汤治之。柴某偏于实证,故加石菖蒲、远志、白芥子化痰开窍;丁某偏于虚证,故加党参、枣仁补益之。柴某配以资生丸调脾和胃,标本并治,以化解生痰之源;丁某曾出现心房纤颤,故不用竹茹以免苦寒伤及元气。
按 期前收缩亦属难治之候,两例虽都属痰湿证,但柴某舌苔黄腻为实证,丁某舌苔薄白属虚证,同为痰湿证,亦有虚实之分。蒲辅周辨证入细,多于细微处见其端倪。由此可见,非功底深邃者,难以驾驭此例。
导痰汤治验
胸胁痛(痰热内闭)
杨某,女,51岁,1961年1月5日就诊。
素常胃脘隐痛,咳嗽吐痰,睡眠不佳,胃纳不振,二便可。旧有烟酒嗜好,且厚味过甚。昨日起右侧胸胁突然剧痛,脉寸浮滑,关尺沉滑微数,舌质淡红,舌苔黄腻兼黑如杨梅色,少津。此属痰火为外感风邪所闭。治宜调肺胃、清痰火、祛风邪,表里两解,以微苦微温法,拟导痰汤加减治之。
姜制南星一钱半,法半夏二钱,陈皮一钱半,枳实(炒)一钱,竹茹二钱,白芥子(炒)二钱,姜黄一钱,川芎八分,紫苏梗一钱半,白僵蚕二钱,柴胡一钱,生甘草五分,生姜三片。
服用3剂,右侧胸胁疼痛消失,咳痰已减,睡眠转佳,纳可。脉弦缓而滑,舌苔减退。风邪已解,痰火未清,拟再清降痰火。前方去姜黄、川芎、苏梗、僵蚕、柴胡,加石菖蒲一钱,厚朴一钱半,黄连五分。
服用3剂后诸症均消失,停药以饮食调养而安。
按 导痰汤出自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方药为半夏、天南星、橘红、枳实、赤茯苓、炙甘草、生姜。
本例素有烟酒嗜好,痰热内闭,外风袭表,使升降失司,气络阻滞,故右侧胸胁突发疼痛。此证痰火为本,风邪为标。故治以清痰火为主,佐以祛外风。所加姜黄、白芥子、僵蚕及石菖蒲、黄连等,均为清痰火而设;而柴胡、苏梗、川芎等则为祛外邪所增。虽然治疗中间病情有所变化,但始终以导痰汤为主方,痰火清,外风自然逃遁。
震颤(痰湿伤筋)
李某,男,85岁。
震颤,四肢失灵活,右重,形胖痰甚,颜面青黄微浮,饮食可,二便调,壮年饮酒过多,湿甚生痰,隧道凝寒,痹而不通,筋失濡养,以致震颤。六脉皆沉,是为六阴脉,俗谓寒湿之体。舌质淡而不红,苔白而滑腻,亦属痰湿之征。治宜温运中州,化痰柔筋,用导痰汤化裁;季秋之后,合苓桂术甘汤、四斤丸加减为丸,冀痰消筋柔,隧道畅通,营卫调和,震颤之患,可能减轻。
茯苓二钱,法半夏二钱,化橘红一钱半,炙甘草一钱,天南星(姜制)一钱半,白芥子(炒)二钱,明天麻二钱,钩藤二钱,远志一钱,生姜三片。
丸药处方:
明天麻四两,淡苁蓉四两,香木瓜四两,川牛膝四两,法半夏二两,云茯苓二两,化橘红一两,姜南星一两,熟附子五钱,虎胫骨(另为细末)五钱,桂枝(去皮)一两,生白术一两,甘草五钱,白芥子(炒香,另研细)一两,沉香(另为细末,勿用火烘)五钱。炼蜜为丸,每丸二钱,早晚各服一丸,细嚼白汤下。
按 震颤常以血不养筋或肝风内动者治疗。此例有别,形胖痰盛,面黄微浮,六脉皆沉,苔白滑腻,蒲辅周诊为痰湿阻滞隧道,当健脾化痰、开隧通络为法,故取导痰汤化痰柔筋。柔筋之药,如木瓜“益筋走血”(《景岳全书》),天麻“通脉强筋”(《本草求真》),淡苁蓉“强筋健髓”(《本草拾遗》),川牛膝“舒筋行血”(《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他如桂枝和营卫,沉香通经络,附子温经脉等,都有利于筋脉的舒展。“丸药处方”应是蒲辅周的经验方,临证可资参考。
黄连温胆汤治验
神经衰弱(相火上越夹痰热)
吴某,男,25岁,于1977年7月13日就诊。
半年来严重失眠,伴遗精,记忆力减退。每晚必服大剂量安眠药才能入睡三四个小时。曾服过补心丹、酸枣仁汤等,皆未见效。病情日益加重,甚则通宵不眠,遗精频作,舌尖边红,苔黄薄腻,脉弦滑。病由君相火旺,痰热内蕴,拟黄连温胆汤加黄柏、牡丹皮治之。
黄连3g,陈皮6g,半夏12g,茯苓9g,甘草6g,枳实6g,竹茹9g,黄柏4.5g,牡丹皮6g。
当日下午5点服药,患者治病心切,竟两煎药一饮而尽,9点有睡意,卧而入睡,翌日晨方醒。服完3剂睡眠已较好。宗原方随证化裁,调治半月而愈。
按 黄连温胆汤见于清代陆子贤《六因条辨》,由温胆汤加黄连而成。
蒲辅周认为“神衰之病,多与用脑不当,情感失调有关。治病须求本,要做好有关解释与思想工作。即是损伤致虚的,调补即可。神衰青壮年尤多,初起虚损不是主要的,绝不要一提神衰就用补心丹、柏子养心丸、归脾丸、六味地黄丸及参茸之剂”。本例曾用补心丹、酸枣仁汤治疗,未果。蒲辅周认为,本例是相火与痰热互扰所致,其指征为遗精频作,伴见舌尖边红,苔黄薄腻,痰热明显,焉能取补剂治之?蒲辅周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加一味牡丹皮清泻相火。方证合拍,当日服药,立竿见影,三日转好。真谓:一剂知,二剂已,三剂覆杯矣!
十味温胆汤治验
眩晕(阴虚热郁夹痰湿)
刘某,男,33岁,1964年1月14日就诊。
罹患眩晕六年余,近两年病情转剧。每周发作3、4次,每次发作前先有热气从少腹上冲至头顶,随即发生周围景物晃动,身体旋转,眼前发黑,重则扑倒,但神志清晰。北京某医院诊断为梅尼埃病,服西药多种,终无效果。
刻诊: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轻度),记忆力明显减退,恶心欲吐,心悸气短,口苦舌燥,大便秘结或先干后溏,小便黄;晨起吐痰,时而手心热,腰酸。形体敦厚,面色灰而不泽。脉象沉弦细滑,舌体稍胖,舌质正红,苔薄黄微腻。有谓肝肾阴虚所致者,投杞菊地黄丸不效;改用平肝熄风法,用菊花钩藤薄荷石决明白芍等,亦无效;后用龙胆泻肝丸,继用丹栀逍遥散等,先后服用四十余剂,诸症如初。请蒲辅周会诊。
蒲辅周脉证合参,诊为阴虚热郁夹痰证,治宜养阴、解郁热、降痰火,宗温胆汤加味。
茯苓二钱,法半夏三钱,橘红二钱,枳实(炒)一钱半,石菖蒲一钱,竹茹二钱,珍珠母(先煎)四钱,夏枯草三钱,香附一钱,白芍二钱,炙甘草五分,玄明粉(另包,分两次冲服)二钱。
服用3剂,眩晕止,又加黄连一钱,继服19剂,诸症悉平。为巩固疗效,将原方剂量加大10倍,研为细末,和匀,每包六钱,每日一包,以水煎之,早晚两次温服。
按 十味温胆汤出自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方药为温胆汤去竹茹,加熟地、党参、酸枣仁、远志、五味子。
头晕目眩,昏扑于地,医者常以天麻钩藤饮或杞菊地黄汤治之。这是由于患者有阴虚热像,如口苦舌燥、便秘溲黄、手心时热等。本例继而用龙胆泻肝丸、丹栀逍遥散治之,亦未见效。他们忽略了“晨起吐痰,形体敦厚,苔黄微腻”等痰热征象。而蒲辅周从繁杂而矛盾的症状中,也从前医治疗的反应中抓着主要矛盾“阴虚夹痰热”,采用“清少阳、镇厥阴、泻阳明”之法,将十味温胆汤化裁为既清痰热又有滋阴之效的方药,3剂见效,19剂诸症遁失。可见辨证准确是第一位的,唯此方能有的放矢,疗效如期。
冠心病(心气虚痰湿证)
于某,男,51岁,1964年2月17日就诊。
某医院确诊为“冠心病”,陈旧性心梗。四年来,一直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彻背,向左腋下及臂部放射,每日发作频繁,隔10余日既有类似休克样病发,兼见头晕头痛,睡眠不佳,易汗出,下肢浮肿。曾服药500余剂,多为瓜蒌薤白半夏汤或炙甘草汤加减,并用西药对症治疗,均无改善。诊其脉左关微弦,余均沉细;舌正,唇紫,微有苔薄黄。此为营卫不调,心气不足,痰湿阻滞。治宜调营卫、通心气,化痰湿。方宗十味温胆汤加减。
西洋参一钱,茯神二钱,酸枣仁三钱,远志一钱,九节菖蒲八分,法半夏二钱,橘红一钱半,炒枳实一钱,竹茹一钱,川芎八分,丹参一钱半,炒柏子仁二钱,大枣(擘)三枚。5剂。其后,随证加减治疗,睡眠不好去丹参加石决明、桑寄生;后又加木瓜、琥珀粉(冲)。经过四诊治疗,病情遂趋稳定。
按 瓜蒌薤白半夏汤与炙甘草汤,被视为治疗冠心病的主方,这是不争的认知。但辨证论治是活性的,不能生搬硬套。蒲辅周说:“辨证论治的真谛是什么?是‘一人一方’。”(刘建、蒲志孝《蒲辅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此例看似痰湿胸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无疑,但脉沉细与唇紫显系血瘀所致,故蒲辅周在十味温胆汤基础方上加入菖蒲、丹参、川芎等,以冀调营卫、通心气,经过四次诊治,果然取效。(注一:本文所选病例及引文,均摘自薛伯寿等《蒲辅周医学经验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1月版。注二:原书剂量为两、钱、分及g,本文未作变更。)(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 : 大柴胡汤为主治中风验案三则
下一篇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消化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