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草香砂六君方治疗食道灼烧感验案一则

发布时间:2023-10-09 10:32:23

杨某,男,20岁,2023年3月5日初诊。主诉:食道灼烧感3日。现病史:患者自诉近几日食道有灼烧感,伴有胃痛,暂无泛酸、胃胀、呃逆等不适。平素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易腹泻。口干,无口苦。平素脾气急躁易怒,入睡尚可,但眠浅易醒,多梦,多噩梦,未服用安眠药。食欲尚可。大便偏黏,小便黄。舌边尖红,苔黄白腻,舌下络脉青紫。因远程无法脉诊。既往史:先天性心脏病史。

辨证:肝胃不和。

治法:清肝和胃。

方用三草香砂六君方合乌贝散、交泰丸加减:夏枯草15g,灯心草2g,败酱草15g,南沙参15g,丹参15g,生甘草6g,茯苓9g,炒白术15g,陈皮9g,法半夏6g,木香9g,炒白术15g,浙贝母10g,螵蛸15g,黄连6g,肉桂3g,鸡矢藤15g,蒲公英30g,甘松10g。7剂,日1剂,每日2次,饭后冲服。

3月13日二诊:服药后食道灼烧感消失,仍多梦,但噩梦消失,纳可,大便成形,质不黏,小便发黄消失。余症同前。原方改木香为香附,去夏枯草、灯心草、败酱草,黄连减少为3g,肉桂减少为1g,加白及5g,连翘12g,香附10g,煅龙牡各15g,煅磁石15g,郁金10g。7剂,日1剂,每日2次,饭后冲服。

3月22日三诊:食道灼烧感无反复,眠尚可,纳可,二便调。余症同前。守二诊方,7剂,日1剂,每日2次,饭后冲服。其后复诊,随症加减,诸症渐除。

按如《医述》所言:“凡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吞酸者,胃脘及食道时有酸味,上下不行,并伴有灼烧感,其病于胃与食道,与肝密切相关。此例患者暂无酸味反应,主要表现为食道灼烧感明显以及胃痛。患者平素脾气急躁易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火内扰则时有灼痛。气火上灼于口腔,可见口干。胃不和则卧不安,加之肝火妄动扰动心神,故难安寐,噩梦纷纭。结合二便及舌象,此皆尽肝郁化火,上扰心神,中犯胃土之象。

故笔者选用验方三草香砂六君方(即香砂六君子汤加夏枯草、灯心草、败酱草)清肝和胃,合用乌贝散制酸止痛,交泰丸交通心肾,酌加甘松、蒲公英、鸡矢藤胃病专药以理气、止痛、清热、消积。

此方中有几味药物运用心得特此专列分享,以供参考。

鸡矢藤:为民间常用消食药,此药药性平和,消食之效优。

败酱草:治疗胃炎疾病中,若患者有“反酸烧心”之感,可辨证加入败酱草20g,往往收效明显。败酱草为治疗肠痈专药,然其能从胃直达肠道,引热浊顺肠道下行,故可减轻烧心反酸之感。《病因赋》中言“咽酸尽为乎食停”。患者反酸水,因其饮食停滞于膈中而不得下,郁久成热,败酱草可引胃中郁热下行肠中,故可治之。(此例患者,笔者考虑败酱草气味难闻,故只取15g)

白及:治疗胃部疾患,尤其是胃溃疡、胃炎等。笔者常用白及研粉随汤药冲服,一者可节约药材成本(白及价格较贵),二者白及粉冲服入胃可黏附胃壁,保护胃粘膜。

甘松:国医大师张志远认为甘松可温里散寒,开郁、行气、止痛,醒脾健胃,促进食欲,如十二指肠球炎与溃疡证,仅此一味即可见效,与高良姜、香附、蒲公英、白芷、延胡索配伍,效果更显著。但临床使用剂量不宜过大,中医学家叶橘泉认为此药对脑和脊髓有麻痹作用,过服则提神行气,呈耳鸣头痛等症状。此药价格相较于砂仁便宜,且临床效佳,故笔者常将甘松代替砂仁使用。(张磊  湖北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