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汗证验案三则

发布时间:2023-04-14 09:33:21

医案一

患者陈某,女,49岁。2021年6月19日初诊。诉反复汗出一年余。患者1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术后出现头面汗出、不分昼夜,伴见面红烘热,头晕失眠,恶风,全身肌肉酸痛不适,言语喋喋不休,时欲悲伤落泪,舌红、苔白腻,脉细。

诊断:(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型)汗证(西医称为多汗症)。

方药:桂枝10g,白芍15g,大枣15g,甘草6g,生姜2片,酸枣仁30g。4剂。每日1剂,水煎(或用煎药机按规范煎煮,或按要求煎煮2次后混合),早、晚饭后15~30分钟各温服1次,每次约200mL。

6月23日二诊:患者服药4剂后,头面汗出明显缓解;心情平静,夜可寐;仍有头晕,时有头重如裹。守6月19方加葛根30g以解表升阳、舒筋活络。服药15剂后,病告痊愈。

按本案以自汗出为主。患者正值七七之龄,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冲任不固、气血逆乱、阴阳不和,加之术后气血亏虚、气机不畅,营不内守,致汗液外泄,发为本病,审证求机,治当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宗。《伤寒论》中桂枝汤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如《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现代临床加以拓展亦常用于汗出异常性疾病,以及体质虚弱的人群,如先天禀赋不足,年老体衰,平时多病以及手术后、放化疗的肿瘤病人等。方中以桂枝、白芍散邪敛汗,调和肌表之营卫;生姜、大枣益脾畅胃,调脾胃之营卫,更以甘草扶卫气、助营气,加入酸枣仁以养肝安神,全方共奏调和营卫功而汗自愈也。

医案二

患者周某,女,67岁。2020年1月10日初诊,反复全身汗出3年,加重1周。患者3年来反复全身汗出,夜间尤甚,汗如水滴,浸衣湿被,近1周来因烦心事加重,平时亦多心烦、焦虑,情绪激动、焦躁不安时易出微汗;口渴不欲饮,纳差,大便稍干每日1行;舌红降、无苔,脉细数。

诊断:(阴虚火旺型)汗证(西医称为多汗症)。

治疗:滋阴降火安神,兼以健脾和胃。

方药:黄连12g,黄芩6g,白芍10g,阿胶(烊化)10g,鸡子黄2枚,石斛30g,生地黄30g,焦山楂15g,神曲15g,炒麦芽30g,炒谷芽30g。4剂。每日1剂,水煎(或用煎药机按规范煎煮,或自己按要求煎煮2次后混合),早、晚饭后15~30分钟各温服1次,每次约200mL。

1月14日二诊:患者服药4剂后汗出大减,睡眠、情绪、饮食均有改善。再守原方,随证加减,1个月后,病告痊愈。

按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阴气自半,阴液不足;复因家中烦事伤心,郁郁寡欢,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暗耗肝阴,母病及子,心血亏虚;肝肾同源,久病及肾,水火不济,虚火上炎,热迫汗出。如《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又《温病条病·卷三·下焦篇》十一条:“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可见黄连阿胶汤主要用于心肾不足、阴虚火旺较重的心烦失眠。方中黄连、黄芩清热除烦,芍药补血敛阴,阿胶补血化阴,鸡子黄清热育阴,石斛、生地黄益胃阴、滋肝肾,使津液之根本源源不断;山楂、神曲、麦芽、谷芽健脾和胃,助心肾交通,使阴液内收,则营卫调和,汗出自愈也。

医案三

患者刘某,女,35岁。2019年7月7日初诊。诉自盗汗、手足心热5年。近5年来反复汗出,动则尤甚,夜间盗汗、手足心热,汗出肢冷,畏寒;寐中易醒,醒后难眠;肢倦乏力,面色苍白无华,大便虚坐努责;舌淡嫩、苔薄白,脉细。

诊断:(阴虚火旺型)汗证。

方药:酸枣仁30g,茯苓30g,知母10g,川芎6g,炙甘草10g,当归10g,黄芪30g,白术10g,生地黄10g,白芍3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7月21日二诊:服药14剂后,自盗汗、手足心热明显改善,仍肢倦乏力、寐中易醒,2019年7月7日方加太子参30g,五味子10g,以增强益气养心,收敛固涩之功。患者续服上方7剂后,病告痊愈。

按本案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血之源,更入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酸枣仁、白芍、生地黄滋养心血,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养血通络,伍当归补而不滞;太子参、五味子益气生津、收敛固涩,使津气互生、营卫调和,知母滋阴泻火。全方共收气血双补之功。此药虽平淡,但与病症合拍,故获效迅速。(王道成  南京中医药大学扬州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