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附辛热,小儿用之宜稳

发布时间:2022-11-03 10:29:25

附子与干姜皆味辛、性热,同属温里药。《珍珠囊》对干姜的功用概述有四:“通心助阳,一也;祛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附子的功用,四者亦兼而有之。两药性虽燥烈,但效著功宏。考诸方书,前人用此多苦辛并用(寒热相佐),或甘温相合,使之扬长避短,安全有效地发挥治疗作用。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附子和干姜治疗小儿下列诸病,疗效甚佳。

附子善治胃痛、泄泻、水肿

胃痛小儿胃痛,大致分寒热两种。《医学正传》有用“连附六一汤”治疗胃痛的记载,其方黄连和附子用量比例为6:1,属泻火之剂,治胃痛之热证;若黄连和附子用量比为1:6,则属温里之剂,可治胃痛之寒证。在具体用量上,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用量。连附六一汤中,有生姜、大枣两味,无论寒痛、热痛均不可少,其中生姜可解附子之毒,大枣甘润和中,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

泄泻附子适用于小儿寒湿、伤食、阳虚之泄泻。《千金翼方·小儿》《小儿药证直诀·诸方》中有用附子治乳哺不消、虚寒腹泻和寒湿吐利等的记载。孙浩治疗此类泄泻,常用附子3~6g(先煎),茯苓、白术、薏苡仁、焦山楂、陈皮、鲜姜皮、大枣等药,每多应手。对湿热泄泻,可加黄芩、黄连、葛根之类,亦能奏效。

水肿水肿有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水肿不外寒(风)湿和湿热(毒)两证。对寒湿水肿,孙浩常用附子、桂枝、茯苓、白术、猪苓、陈皮、桑白皮、鲜姜皮、大枣等,法在温阳化湿、健脾利水;对于湿热水肿,在清热利湿药中加用附子,佐以辛热,燥湿通阳。对于慢性水肿属脾肾阳虚者,附子尤不可缺,其配伍如真武汤、肾气丸之属。

干姜善治腹痛、呕吐、寒哮

腹痛除便秘、湿热泄泻外,如单纯腹痛,多属形寒饮冷引起的寒痛,用干姜温运脾阳、散寒止痛。凡腹痛、舌苔白厚者,孙浩常配砂仁、陈皮、乌药、延胡索等行气止痛,并佐甘草、白芍缓急止痛。

呕吐小儿呕吐有胃寒、胃热之分,用干姜止呕,须配黄连。两药合用有苦降辛通、寒热相佐之义。属寒者,黄连用量宜小;属热者,黄连用量宜大,可参照连附六一汤的比例用之。

寒哮小儿寒哮,如喘息性支气管炎,症见恶寒发热,哮喘,声如曳锯,舌苔白厚而腻者,用干姜可起温化寒痰、通降肺气之效。孙浩常在宣肃肺气药中加入干姜1.5~3g,即可平哮定喘。

附子、干姜同用治蛔厥

小儿蛔厥(胆道蛔虫症)多见寒热错杂证。如有腹部疼痛较剧、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寒凝气滞的表现,必干姜、附子同用,另加花椒1.5~3g,以通阳、散结、止痛。如同时杂有呕恶黄苦水、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肝胆湿热征象,须配黄连、黄芩、大黄等苦降药,以平调寒热、通降腑气,令机体阴阳气血调和,使蛔虫从胆道退出。

孙浩认为,附子、干姜虽为大辛大热之品,如辨证无误,配伍得当,用量稳妥,亦安全有效,勿谓“小儿纯阳,无须益火”而不敢问津也。(高军 孙若愚 孙彬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