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喉源性咳嗽辨治心法
发布时间:2022-11-10 10:40:21
发布时间:2022-11-10 10:40:21
喉源性咳嗽是小儿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咽喉干痒,咳嗽,无痰或少痰,咽喉有异物感,咳嗽多为阵发性,昼轻夜重,病久可发展为持续性咳嗽。虽为小恙,却颇难治愈。现介绍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治疗喉源性咳嗽经验。
辨病辨证相得益彰
喉源性咳嗽是国医大师、中医耳鼻喉科专家干祖望基于“喉为肺系”的理论提出的病名。喉源性咳嗽病位在喉,实为外感或其他诱因引发的一种咽喉部疾病,应区别于普通咳嗽。孙浩指出,咽喉为气息出入之门户,今喉核肿大,气行不畅,刺激会厌故咳,此名“喉咳”(喉源性咳嗽),病在喉,应从喉治,如按急性支气管炎治疗则误矣。
孙浩认为,该病临床辨证必须病证结合:喉源性咳嗽特点是喉痒即咳,喉不痒则如常人,咳嗽轻重程度不一,可阵发性频咳、剧咳,患儿多无胸闷气急、喉间痰鸣,异于喘证、哮证。查体可见咽喉部充血水肿,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肿大。听诊两肺无干湿啰音,胸片一般正常。首辨疾病,再根据全身状况及舌脉进一步分辨风、寒、热、火、燥、虚、实、痰、郁、瘀等证,分而治之。
肃肺止咳清咽利喉
孙浩认为本病多在外感后出现,究其病机,多为风邪从口鼻而入,内犯于肺,循经搏结于咽喉,使肺气不得宣肃,咽喉失于清利所致。因此,治疗不仅应重视肺气的宣降,亦应重视咽喉的清利,以肃肺止咳、清咽利喉为先。
前人治疗本病多以宣肺为主,然孙浩认为喉源性咳嗽持续时间较长,可阵发性频咳、剧咳,多属肺失清肃,气机上逆,肺气本已宣发有余,加之小儿素体薄弱,若再多与宣发之品,恐耗气动气,所以应以肃肺止咳为主,少佐宣肺之品。清咽利喉法使喉的功能正常,则呼吸通畅、肺气宣降有道,咳嗽自止。
孙浩创制“肃肺利咽汤”治疗本病,基本药物如下:蝉蜕6g,僵蚕6g,荆芥5g,薄荷3g(后下),杏仁6g,桔梗3g,浙贝母8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方中蝉蜕、僵蚕祛风解痉、止痒镇咳;荆芥轻宣解表、疏风止痉;薄荷疏风止痒、清咽利喉;杏仁肃肺降气止咳,桔梗宣肺化痰利咽,两药一升一降,恢复肺气宣降功能,杏仁用量大于桔梗,是以肃肺为主;浙贝母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甘草利咽止咳,调和诸药。
在肃肺利咽汤基础上,可随症加减:风热重加金银花、连翘;风寒重加苏叶、防风;咳声嘶哑加木蝴蝶;咽痛明显加马勃;咽痒甚加百部;咽干咽燥,加天花粉、沙参;咽部充血加桃仁、赤芍;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明显加丹参;咳痰色黄,加黄芩;气郁血瘀加郁金;肝肾虚血瘀加土牛膝;肺卫气虚加黄芪、白术。
疏风通络善用虫药
风为百病之长也,肺为诸脏之华盖,咽喉为肺之门户,故风邪最易侵犯。风邪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进而影响咽喉主气息出入的功能而致咳。风胜则痒,风性善行数变,故表现为咳嗽阵作、时发时止、喉痒逆呛作咳。因此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当疏风通络,此即《外科正宗》所谓:“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在各种证型的喉源性咳嗽治疗中均可配伍疏风通络的药物,如蝉蜕、僵蚕、荆芥、薄荷之属。
孙浩认为虫类药性味至轻至清,善入络搜风,易上达咽喉,治疗此病疗效甚好,常用药有蝉蜕、僵蚕等。蝉蜕,《本草备要》言“其气清虚而味甘寒,故除风热”,《现代实用中药》记载其主治“咳嗽失音”。僵蚕,《神农本草经疏》云其“气味俱薄,浮而升”,《本草图经》云其治“急喉痹”,《本草求真》载其可“祛风散寒,治失音、喉痹咽肿”。
荆芥为风家圣药,辛而不烈,微温不燥,对风寒引发或因过服寒凉药致寒凉遏伏、郁遏气机的咽痒作咳,可借其发汗解表之功,使邪散郁开,气机调畅。薄荷为清利咽喉要药,《滇南本草》谓其“祛风痰,治伤风咳嗽”,《本草纲目》谓其“利咽喉”。
久病入络活血散瘀
喉源性咳嗽病程日久,久病多瘀,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有说:“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叶天士认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这反映了疾病由气至血、由浅入深的必然过程。喉源性咳嗽多经久不愈,或失治误治,无不由气及血,由经入络。气滞不解可致血脉瘀滞,寒药频投致脉络凝涩,痰浊壅盛而痹阻经脉,阴虚血少而气血艰涩难行等,均可导致咽部痒痛,或有痹阻之异物感,或呛咳少痰。咽部黏膜呈慢性充血状态,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肿大。
孙浩临床治疗喉源性咳嗽十分重视活血散瘀,后期常佐以桃仁、土牛膝、赤芍、丹参、川芎之类。现代医学认为,活血化瘀可改善微循环,消除咽部充血水肿状态,使增生的滤泡缩小,局部炎症消除。孙浩谓:“桃仁治咳之效优于杏仁,是故桃仁一味而兼有破瘀止血和肃肺止咳二用。”土牛膝散瘀消肿、凉血利咽,为广东地区常用喉科要药,《陆川本草》云其:“退热、消炎、解毒,治心肺热、白喉及一切喉症。”(朱明馨 高军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 : 辨证分型论治小儿紫癜
下一篇 : 姜附辛热,小儿用之宜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