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先兆流产
发布时间:2018-05-07 00:00:00
“先兆流产”是指
妊娠28周内,临床以腹痛、阴道少量流血、无妊娠物排出为主要症状,妇科检查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1]。中医属于“胎漏”“胎动不安”范畴。其中发生在12周以前称为早期先兆流产,发生在12周以后称为晚期先兆流产。早期先兆流产临床表现常为停经后有早孕反应,以后出现阴道少量流血,或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色红,持续数日或数周,无腹痛或有轻微下腹胀痛,腰痛及下腹坠胀感。先兆流产作为目前最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其人群发生率为10%~15%[2]。近年来,先兆流产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约有80%的流产发生在妊娠的早期,且先兆流产的不良妊娠率达到29%[3]。祖国医学中先兆流产的基本病机为冲任亏虚,胎元不固。
其临床辨证多从肾虚、血热、血瘀入手,笔者认为现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多喜肥甘厚味,饮食不规律,且工作生活压力较大,过度劳累,忧思不解,此皆损伤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内养五脏,外濡肌肤,是维护人体后天生命的根本,如李东垣所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而妇女以冲任为本,冲为血海而隶属阳明,任主胞宫而联系太阴,因此,从脾胃论治妊娠之先兆流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脾胃与胞宫的生理关联
1.1经络上的联系冲、任二脉皆起于胞宫,其功能皆以脏腑为基础。冲脉“渗诸阳”“渗三阴”,与十二经相通,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所,是全身气血运行的要冲;任脉主一身之阴,为“阴脉之海”。王冰云:“谓之任脉者,女子得以妊养也。”故任脉又称为人体妊养之本而主胞宫。冲任得脾胃精气以濡养,脾经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与任脉交会于“中级”;胃经与冲脉交会于“气冲”,与任脉交会于“承浆”。是故脾胃经脉通过冲、任二脉与胞宫相联系。
1.2功能上的联系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多气多血之腑,人体外合皮毛,内而五脏,无不依赖脾胃化生之气血以濡养,故脾胃为后天之本,合而为胞宫之经、孕提供物质基础。又脾胃同居中焦,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因此脾胃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则人体脏腑阴阳气血活动得以正常协调,冲任亦得固。
2脾胃与胞胎不固的病理联系
《济阴纲目》张叔承曰:“天之五气,地之五味,母食之而子又食之,外则充乎形质,内则滋呼胎气……故孕妇以脾胃气血为要,如或饮食不节,七情内伤,脾胃受亏,气血无助而生诸病。”[4]“气血旺,脾胃和,胎自无虞。一或有乖,其胎即堕,以胎元全赖气血以养,气血又籍脾胃饮食化生。”[4]《陈素庵妇科补解·胎前杂症门》中云:“妊娠经血不时而下,名曰胎漏。盖冲任二经气虚,则胞内泄不能制约其经血……妊娠胎动不安,大抵冲任二经血虚,胎门子户受胎不实也。”[5]《三因极—辨证方论》所云:“养胎益血,安和子脏。”[6]《医宗金鉴》中言:“孕妇气血充足,形体壮实,则胎气安固。”[7]《校注妇人良方》中言:“妇人以胃气壮实,冲任荣和,则胎所得,如鱼处渊。若气血虚弱,无以滋养。其胎终不能成也。”[8]叶桂在《叶氏女科论证》提出“妊娠脾胃若旺,气血充,则胎安产易,子亦多寿,何必服药。若气血弱,脾胃弱而饮食少思,则虚证百出。”[9]《傅青主女科》中言:“胎中之荫血,必赖气以卫之,气虚下陷,则荫胎之血亦随气而下陷矣。然则气虚下陷,而血未尝虚,似不应与气同陷也。不知气乃血之卫,血赖气以固,气虚则血无凭依。”[10]是故血能养胎,气能载胎,如若孕妇忧思劳累、饮食偏嗜皆可损伤脾胃,脾胃亏虚运化不及,久之呕恶不食,脾胃化生乏源。然而脾胃之气不足,则会导致冲任不固,胎失所载;脾胃化生不足,则会导致冲任血虚,胎失所养。因此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皆可使冲任亏虚,胎失所养,从而导致先兆流产。
3脾胃亏虚所致先兆流产辨证要点
从脾胃论治先兆流产,主要分型为脾胃气虚、血虚、气血两虚。
3.1气虚型证见妊娠期间,小腹空坠,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稀薄,或腰酸腹痛,精神倦怠,气短懒言,面色白,舌淡,苔薄,脉滑无力等。
3.2血虚型证见妊娠期间,腰酸腹痛,胎动下坠,阴道少量流血,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滑等。
3.3气血两虚型证见妊娠期间,腰腹坠痛,阴道少量流血,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疲肢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滑等。
4古代医家对脾胃亏虚所致先兆流产方药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漏,胶艾汤主之。”方用川芎、阿胶、甘草、干地黄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芍药四两[11]。仲景认为妇女妊娠下血,此为冲任血虚而阴气不能内守,正气难复。故方用胶艾汤温补其血,全方以四物为基础补血养血调冲任,阿胶益阴养血,艾叶振冲任之阳,使阳秘则胎自首,甘草调和脾胃,共奏调脾胃冲任益阴血以安胎。
万全《万氏妇人科》云:“脾胃素弱,不能管束其胎,气血素衰,不能滋养其胎,不以日夜多少而常堕者,安胎饮主之。”方用黄芩条实、白术、人参、归身、生地、陈皮、白芍各一钱,炙草五分,砂仁连壳炒捶碎五分,姜枣引,食前服。
[12]陈文昭在《陈素庵妇科补解》中言:“妊娠经血不时而下,盖冲任二经气虚,则胞内泄不能制其经血,故血不时下也。久则面黄肌瘦,胎渐瘦而不长,宜大补气血,用十二味安胎饮”。方用:当归、熟地、白芍、黄芪、人参、茯神、白术、牡蛎、阿胶、枣仁、麦冬、甘草。[13]《宋氏女科秘方》中云:“怀孕自坠,盖有气血虚损,不足荣卫,犹枝枯果落,藤萎花残。又有劳伤致落,皆宜固养气血,大加补益,自然安矣”。主方安胎加味八物汤:人参、条芩、阿胶、桑寄生、茯苓、芍药、续断、白术、当归、熟艾。
[14]武之望在《济阴纲目》中提出治疗惯坠之妇,或中气不调,食少者,不必养血,先理脾胃,次服补中益气汤,使血气自生。提出若左脉微弱,身痛夜热,腰痛,胎不安,属血虚,治以四物汤加杜仲、黄芩、白术、秦艽;若右脉寸关大而无力,似滑而不流利,倦怠,惰于言语,属气虚,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山药、杜仲、子芩。若两手脉具弱,胎常坠,属气血虚,治以八珍汤加山药、杜仲、续断、黄芩、白术[15]。其皆认为脾胃气血亏虚,则胎无所载所养,故治以调冲任补脾胃之气血以安胎。
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中治疗妊娠有胎不动腹不疼,而小便中时常有血流出者,法用补其气之不足,而泄其火之有余,方用助气补漏汤:人参一两、白芍五钱、黄芩三钱酒炒黑、生地三钱酒炒黑、益母草一钱、续断二钱、甘草一钱[16]。全方中用人参以补阳气,黄芩以泄阴火。傅青主认为火泄则血不热而无欲动之机,气旺则血有依而无可漏之窍,气血俱旺而和谐,自然归经而各安其所,故无漏泄之患。
5现代学者对脾胃亏虚所致先兆流产方药治疗
胥京生教授[17]认为胎孕之形成在于肾精,胎原之固在于肾气,而肾精肾气又必赖于后天水谷之精微以充养之,胎儿之生长亦有赖于后天之水谷精微。孕后由于活动减少,甚至较长期卧床休息,脾胃之运化不健,故健脾和胃亦是十分重要。脾气足则源盛流畅,胎可自养。治以益气养血,方用培土孕康汤,药用:党参20g,白术10g,炒扁豆9g,淮山药15g,熟地黄20g,山茱萸9g,炒杜仲9g,苏梗10g,砂仁3g,炒白芍18g,炙甘草3g。全方用党参、白术、扁豆、淮山药、甘草健脾益气以补后天,其中重用白术,为求力专。
尤昭玲教授[18]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脾能生血、统血,补脾而生血,脾旺则统摄有权。气能载胎,中气升提有力,胎儿才能正常发育,而不致陨坠。故在治疗脾虚型先兆流产重视补脾胃以滋气血,多加入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等药健脾益气养血而安胎,亦取其直接补气而载胎。
张小花等[19]认为早孕期间,孕妇多有早孕反应,表现为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厌恶油腻等一系列症状,多于妊娠6周出现,持续至妊娠12周,常因此致脾胃受损,而先兆流产亦多在此期间发生。胎儿在宫内全赖母体气血滋养,为胎儿顺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故早孕期间先兆流产更宜健脾益气,养血安胎。自拟健脾安胎方,药用:白术20g,党参15g,黄芪12g,麸炒山药15g,艾叶10g,桑寄生12g,海螵蛸20g,砂仁(后下)6g,川芎6g,甘草6g,生姜3片。
李清瑞[20]认为脾胃居中焦,为全身气机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才旺盛,才能维持心肝肺肾阳降阴升的正常局面。倘若饮食失节,寒湿不适,或久病调养不当,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气血虚弱,冲任匮乏,中气下陷,冲任不固,致胎元不固。治以补中益气加味汤,药用:党参30g,黄芪30g,续断15g,桑寄生15g,杜仲10g,菟丝子20g,白术15g,阿胶(烊化)15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12g,柴胡6g,炙甘草6g。
6结语
先兆流产作为目前最常见妇科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作为自然流产的早期阶段,先兆流产对孕妇身心造成较大危害,亦直接影响胎儿发育情况[21]。而脾胃既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又是人体气血升降之枢纽,其功能的失常与先兆流产关系密切相关,因此调理脾胃之气血,从脾胃论治先兆流产具有一定合理性及可行性。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作者:张艳春杜小利李娜邓玉娥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