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疾病观——不和
发布时间:2019-09-16 00:00:00
发布时间:2019-09-16 00:00:00
人与外在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形神的和谐,脏腑
人与自然的不和
1.违逆自然的时间规律
人本自然而生,是自然的产物,其体内蕴含着一定的自然规律,人只有遵循这些自然规律,才能健康,相反疾病随之而来。
1.1违背四时阴阳变化规律
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简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生”意味着在春季不违背其生发之气,饮食上的酸敛与苦寒之物、起居上的早卧晚起;运动上的长期不动;情志上的抑郁不畅等都会损害人体阳气的生发,导致“少阳不生,肝气内变”与“夏为寒变”。“夏长”意味着夏季不伐伤其生长之阳,饮食上的各种冰镇食物;起居上的整宿吹空调、星月下露卧等都易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与“秋为痎疟”。“秋收”意味着秋季该顺应其收敛、肃杀之势,饮食上的辛散升浮之品、运动上的高强度以及情志上的喜怒不调都会损伤人体的收敛之气,导致“少阴不收,肺气焦满”与“冬为飧泄”。“冬藏”意味着冬季应顺应其闭藏之势,使阳气潜藏,饮食上的过于温补、起居上的晚睡早起等易损伤人体肾气的阴阳,导致“太阳不藏,肾气独沉”与“春为痿厥”。
1.2违背月令变化规律
月生之时泄气血津液,易出现气血的亏虚,特别是营卫之气的衰弱,可致女性经期的推后甚至
1.3违背昼夜变化规律
违背人体昼夜节律变化最典型的行为是长期熬夜与晚起。熬夜使卫阳之气夜半仍循行体表,无法入藏休养,直接损伤人体的阳气,甚至是最根本的肾阳之气;同时夜半之时仍未入眠,易致阴气不生。肝主平旦,晚起则肝气得不到升发,从而导致其疏泄功能紊乱。现有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紊乱使节律基因表达异常并增加了肿瘤的易感性,包括
1.4违背人体的年龄规律
50岁“肝气始衰”,不注意肝胆的养护,易发生与肝的疏泄相关的疾病;60岁“心气始衰”,忧愁与悲伤的情绪让人易患心脑血管疾病;70岁“脾气虚”,不注意饮食,易患脾胃疾病;80岁“肺气虚”,不注意肺气的养护,如吸烟等易患呼吸系统的疾病;90岁“肾气焦,四脏经脉虚空”,要适当养肾气,且情绪不能过激,五脏皆虚,任何一种情志的过激都可能导致生命的终结。
2.异常气候的侵袭
2.1当地异常气候的侵袭
当地气候的异常主要表现在时气的过盛,即春温、夏热、长夏暑湿、秋燥、冬寒四时之气的过盛,或非时之气的侵扰。如春天气候过于温热,因春主风,而风性主动又善行数变,极易侵袭人体阳位,从而导致春温病的发生。非时之气的侵扰如“春大寒”“夏大凉”“秋大热”“冬大温”等,其更多出现在五运六气的不当位之时。
2.2异地气候的不适
各地的气候在温度、湿度、气流、气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故说对新地域气候的不适也是人与自然不和而产生疾病的一个方面。民众因为工作、求学、旅游等原因来到新的地域环境,当环境的变化超出了机体的适应能力,疾病就会产生。如低海拔地区的民众初到高寒地区,易因其低气压、低气温、低湿度和强日照辐射,发生急、慢性高原病。
3.自然与生态环境的恶化
自然与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空气、水与土壤的污染,人类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疾病也随之增多。如空气污染中以颗粒物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最大,颗粒物粒径<10μm即可通过鼻腔进入人体,粒径越小进入人体越深。当粒径<2.5μm的颗粒物则可深达肺泡并沉积,进入血液系统[3]。而且颗粒物还能携带大量有害的物质如各种多环芳烃、重金属、病原微生物等进入体内造成新的损伤。
总之,不遵守人类自身的自然规律如日月年节律以及年龄规律;对异常气候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都是人与自然“不和”的表现,“不和”就意味着各种疾病的产生。
人与社会的不和
《素问·疏五过论》曾阐明人事不和将会导致诸多疾病,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与人事不和相关的疾病越来越多,如
1.对“名”的不尊重
人与社会不和的根本原因在于民众对“名”的不尊重。何为名?“名”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的各种角色的名称,如父、子、夫、妻、兄、友等,以及与此名称相对应的权利与责任,正如冯友兰所称“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4]。现代人对“名”的漠视,出现幼无所依,老无所养,夫妻间相互猜忌与防备,教师不尊崇传道授业解惑,医者不讲仁心仁术,官员致力于权力寻租,食品工作人员不关注食品的安全等现象,而这些现象又像社会毒瘤一样,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关键因素。
2.欲望过盛
人与社会不和的另一个原因是欲望过于强盛。社会的普遍个体化使得群体性约束急剧减弱,加剧了个体对自身欲望的追求。欲望与精神疾病,特别是
形神不和
形为神之源,且神依形而存,使得人体内部的病变会导致神志方面的异常,即形损及神;同时神为形之主,神志方面的异常也会导致相应的脏腑功能失调以及气、血、津液的不足与失序,即神损及形。
1.形损及神
神通过气血津液等载体藏于五脏,是故五脏的虚实都可导致神志、情志的异常。如肝气盛则怒,虚则忧、悲;心气甚则喜,虚则悲;脾气盛则欢乐,虚则畏;肺气盛则悲、恐;肾气虚则恐。外邪侵袭导致的
2.神损及形
神为形之主,神主宰着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精、气、血、津液的运行,是故神病必然引起脏腑、精气血津液等功能的失常,而致病。神损及形最典型的莫过于七情的太过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七情的太过不仅损伤单个脏器,而有可能同时损伤多个脏腑的功能。如过度的恐惧能损伤心、肾功能;过度的忧愁损伤脾、肺的功能;过度的悲伤能同时损伤肺、心、肝的功能;过度的喜乐损伤心、肺功能;过度的愤怒会损伤肝、肾功能;过度的惊吓会损伤心、肾功能。
脏腑
1.脏腑不和
脏腑之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相互促进与制约的自和整体,脏腑之间的这种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关系是多重的,故某一脏腑的失调或是超出了机体自身的自和能力,就会引起其它脏腑功能的紊乱,导致疾病的产生。
1.1肝病引起其他脏腑的不和
肝病指的是肝主疏泄与藏血功能的失常,其会影响心、脾、胃、肺、胆、女子胞、男子胞等的功能的正常。肝的疏泄不及会导致全身气机郁滞不畅,出现气滞痰凝血瘀等,其使心之脉络为痰瘀阻滞,运行不畅;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使肺气宣发不及;使胆汁分泌排泄不畅,瘀阻于内;使男子排精不畅;使女子月经后期,经行不畅。肝的疏泄太过会导致脾气不升反降,胃气不降反升;气机上逆犯肺,使肺气肃降功能失常;会导致胆气上逆;亦会出现男子精室被扰。肝血虚或不足会导致心血虚,使心失所养;会导致肾阴不足,从而使肺阴不足,出现肃降失常;亦可致女子月经量少,甚至
1.2心病引起其它脏腑功能的不调
心病主要表现为心气、心阳、心血的不足。心与肾、小肠的关系密切,是故心病易导致二者功能的失常。当心阳不振时,心火不能下行资助肾阳,亦无法镇摄下焦寒水的上逆。当心阴血不足时,心神不安守而外荡,易致肾精不得闭藏而外遗。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病常影响到小肠。心火旺盛,可移热于小肠,导致小肠实热症候;心阳虚寒,温煦推动乏力,可致小肠气机不畅,使其分清泌浊的功能发生障碍。
1.3脾病引起其它脏腑功能的不调
脾病总的来说是脾(胃)气亏虚与脾(胃)邪亢盛两个方面,其会影响肝、心、肺、肾等脏腑功能的发挥。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可致土不植木;可致心的气血不足,使心失所养;可致肺气虚;脾虚日久会累积到肾,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肾气虚损。其次,脾病则无力化津,水湿内停,积聚成痰,痰凝则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出现气滞血瘀痰凝,痹阻清窍,发生胸痹心痛等;痰浊亦易上渍于肺,贮存于肺中,影响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若脾湿太盛,脾土乘其所胜,下流于肾水,使水湿之气独归于肾,肾水泛滥无所制,出现下肢甚至全身浮肿,即“湿土胜而肾气伤”。
1.4肺病引起其它脏腑功能的不和
肺病主要指的是肺失宣发与肺失肃降两个方面。肺病易影响肝气的升发,导致其疏泄失职。肺气虚,易致肝郁不畅,因气虚则血滞,肝主藏血,血滞故肝郁不畅;肺阴不足,失其滋润则肺金清肃不能,不能抑制肝气升发太过。肺病及肾多为虚症,若肺气久虚,日久及肾,导致肾不纳气;若肺的宣发肃降以及通调水道功能失常,必累及肾,致肾主水液功能失常。
1.5肾病引起其它脏腑功能的失常
肾病主要指肾气虚、肾阴与肾阳的不足。肾气虚,则肾不纳气,肺气不降,壅阻肺中。肾阳不足则阳不制阴,下焦阴寒内盛,肝木必受虚寒之苦,导致肝脉寒滞;肾阳不足则鼓动肾阴上乘无力,无法滋养心阳,则心火不降,出现上热下寒等;肾阳虚则脾阳无以温煦,导致其运化水谷功能失常。肾阴不足,阴不制阳,则下焦虚热内生,且肾水无法上升资助心阴,故心火亢盛于上;肾水干枯,火无水制则沸腾,肝木必受焚烧之祸,即水不涵木,导致肝血不及,易致肝阳上亢;肾阴与肺阴间相互滋生,若肾阴不足则肺阴亦不足。
2.
3.气血津液不和气
血津液是人体组织运行的物质基础,其不和必然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津液的失和主要表现为气对血与津液的化生、运行、固摄作用的失调以及血、津液对气的负载、濡养功能的失调。
小结
中医学整体观3个层面的不和,即人与外在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和谐,形神的不和谐以及脏腑气血
参考文献
[1]董菲.节律基因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6(2):65-67
[2]杨璞.专家解读熬夜十大危害新发现.中国中医药报,2015-1-22(7)
[3]周晓平.气象环境对温病发病影响的研究.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徐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52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陈元何清湖张国松丁颖
上一篇 : 《伤寒论》津液与胃气是相互关联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