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病 古无疫病专书 自有性书出“一病一药”设想
发布时间:2021-09-01 00:00:00
发布时间:2021-09-01 00:00:00
新型冠状病毒扰乱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并仍然在蔓延。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面对传染病依然战战兢兢,可想而知,在古代传染病病因尚未破解的时期,人们对这类疾病的探索一定更加艰辛。
面对疫病带来的灾难,人类进行了积极的反抗。《温疫论》是我国医学史上一部论述急性外感传染病的专著,书中记载有专论治疗疫病的方法,一直都为后世所推崇,其作者就是明末清初的医家吴有性。
古无疫病专书
我国古代将传染病称为疫疠、时行、天行、瘟疫等,是由外感疫疠邪气所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易引起大流行的一类急性
早在甲骨文中,人们就已经对“疫”有了初步认识。甲骨卜辞是我国现存最早成系统的文字材料,其中有“疾年”的记载。“疾年”指某年多发某种疾病,这应该是有关流行性疾病的最早记载。从周代开始,早期文献中就出现了与传染病相关的内容。先秦古籍,如《淮南子》《吕氏春秋》等,均提到“疫”字,但没有明确“疫”的定义。《周礼》《左传》《山海经》中还有“疡”“疽”“风”“疥”等与传染性疾病相关的病名,但没有具体关于“瘟疫”寒热属性的认识。秦汉时期,有关疫病的记载逐渐增多,《春秋》《史记》《汉书》等书中,都有关于瘟疫流行和瘟疫防治方法的文献记载。如《礼记·月令》谓:“而春行秋令,则民病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则民殃于疫”“孟秋行夏令,民多疟疾”,这里的“疫”,就是指同一时期某种疾病的流行。当时古人通过细致的观察,不仅发现了某些疾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而且已经认识到某些传染病的季节性,进而推测出自然气候的严重反常应是引起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墨子》中有“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的记载,说明先秦时期,人们对疫病的病因已有了初步认识。由于疫病具有流行性,其导致的伤亡损害也是非常严重的。汉代对疫病流行造成的惨状有着较多的描述,西汉的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若疫岁之巫,徒能鼓口耳,何散不足之能治乎?”文中提到的“疫岁”,应该也是指疫病流行之年。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描述疫病:“饥馑之岁,饿者满道,温气疫疠,千户灭门。”文中描述了当时疫病造成“千户灭门”的悲惨场景。
自有性书出
吴有性,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由于后世对其生平记述较少,后人对吴有性的生卒年、故里、师从何门等了解较模糊。目前,能够明确证明吴有性生活年代的是1992年在江苏吴县东山镇鹅潭庙内发现的一块“净志庵碑”。此碑上明确记载:“明崇祯十七年,吴县二十六都一图,里长,翁村席淳;族长,吴有性……”这块碑文证实吴有性曾经担任二十六都一图族长。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宗族组织有较大发展,顾炎武在论及苏州地区同姓聚居的风气时曾说:“兄弟析烟,亦不远徙,祖宗庐墓,永以相依。一村之中,同姓者至数十家,或数百家,往往以姓名其村巷。”“凡故家巨姓,聚庐捍处其间,依山绕水,篱落村墟,皆异凡境。”当时江南一带一般在一个村落或邻近的若干个村落内,形成同姓聚居的宗族组织,互相依傍。宗族对族长的选拔任用非常重视,作为一族之长,往往要处理宗族内外极为繁杂的具体事务,是宗族的真正核心。吴有性能够担任二十六都一图的族长,可见其在宗族中有很高的地位,受到族人的敬重。担任族长的人一般以长者居多,说明1644年前后,吴有性可能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由此推断,吴有性生活于明末清初时期,其大部分医学实践的时间是在明代末期。
明末清初,正是各种瘟疫、灾难频发的时期,吴有性生活在这种水灾、旱灾、蝗灾等各种灾害频繁发生的历史时期。各种灾荒相互影响,再加上时局动荡,使这一时期的人民陷入“水旱灾—饥荒—瘟疫”的恶性循环之中。面对疫病多次流行,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大多认为瘟疫是某种灾异,一般用求神问卜的方式祈求疫病不再发生,或者早日康复。上行下效,皇帝尚且如此,到地方官员,大多用祷告的方式祛除疫病。在疫病面前,医生群体则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不断探寻科学的治疗方法。尤其吴有性身为族长,同时又是医生,他不畏疫毒,亲身救治,既细览古训,又精于思考,不盲从自囿,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对于防治疫病作出了重要贡献。《清史稿·艺文志》写道:“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
“一病一药”设想
吴有性所著《温疫论》,丰富了中医的病因学说。古人认为,相对于人体的“正气”而言,自然界中包含了六种不同的致病“邪气”,即风、寒、暑、湿、燥、火。这本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在正常的情况下被称为“六气”,对人体是无害的。但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等,人体正气不足,六气就会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一直以来,“六气致病学说”都是中医阐述外感病病因的基本理论。然而,吴有性突破了这一传统病因学观点,提出温疫病因的新概念——杂气学说,在中医病因学说中独树一帜。杂气又称为戾气、异气等,是天地间别有的一种特殊的“气”,杂气不是气候变化所能导致的,而是感天地间“疠气”而生成的另外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致病物质。吴有性系统论述了杂气的特点,揭示了疫病的病因。
吴有性还提出了疫病治疗中“一病一药”的大胆设想,即每一种疾病都有一种专门的药物可以治疗。他认为自然界中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克星。根据自然现象进行推理,吴氏认为杂气既然是致病物质,就一定有另一种物质能反制之。在吴有性看来,传统的汗、吐、下三法还不能完全达到制约疫疠的目的,希望找到能制约疫病的特殊药物。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吴有性的这一理想在当时未能得以实现。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寻找能够杀死病原体的特效药物。“一病一药”的理念对现在的疫病防治仍具有启发意义。
通过长期临证实践,吴有性对疫病的认识与治疗取得众多成绩。清代温病学家戴天章对吴有性的成就十分推崇,他在《广瘟疫论》的序言中说:“至吴又可先生贯串古今,融以心得,著时行瘟疫一论,真可谓独辟鸿蒙,揭日月于中天矣!”(甄雪燕梁永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