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融通打造一流脾胃病科

发布时间:2024-02-28 10:12:21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后天之本”,脾胃的健康也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位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七楼的脾胃病科,很多患者在这里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来自上海的患者小周就是其中之一。五年前,他患上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每日数十次的鲜血便让他的生活质量急速下降。在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他来到望京医院脾胃病科寻找机会。通过中药灌肠、汤药口服等中西医综合治疗,他的症状得到缓解,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望京医院脾胃病科是如何赢得患者信赖的?中西融通,是这个今年“13岁”的科室给出的答案。

幽门螺旋杆菌发现者、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这样评价望京医院脾胃病科的中西医结合之路:“用新方法让世界看到了新价值。”

作为科室“领头羊”,岐黄学者魏玮始终将“建设国际知名、拥有现代诊疗技术和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指导有机整合的,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脾胃病科”作为该专科的奋斗方向。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望京医院脾胃病科已成为现代化设备齐全、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理论基础雄厚的专科。

中西合璧疗效显 开创中西医结合内镜学造福患者

对于胃食管反流患者小李来说,了解“消化内科”和“脾胃病科”是她看诊后的第一想法。她说,过去在西医院看到的科室名称是消化内科,而在望京医院用中医病名命名的“脾胃病科”展现出了浓郁的中医特色,吸引了她的注意。

“我是在病友的推荐下了解到望京医院的脾胃病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很有特色,于是我选择了这里。”小李说。

本以为来到这里的主要治疗是把脉、喝中药,令她没想到的是,这里的胃镜检查技术也运用得炉火纯青,迟迟没有确诊的她终于明确了病因。

这得益于望京医院脾胃病科近几年飞速发展的内镜技术。

内镜,是消化内科的重要“利器”,自诞生之日起便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与治疗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面对消化内镜技术不断革新的大环境,中医专业出身的大夫也必须掌握消化内镜技术。”魏玮说,以消化内镜为轴,探寻中西医结合点,已经成为新时代脾胃病科的发展方向。

魏玮认为,中西医是因病结合、对症融合,中西医的结合是以临床疗效为目的的结合,“西医不落后、中医有特色”是科室坚持的发展理念。

在此理念下,科室创立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学科。并于2017年,作为主委单位牵头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委员会。

“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学科的创立,对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是里程碑意义的。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消化内镜等技术明确诊断,治疗时如虎添翼,提高临床疗效。”魏玮说。

如今,已经有不少和小李一样的患者获益于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的发展。患者小吴患有萎缩性胃炎,在该科消化内镜技术的帮助下,发现了最直接的癌前病变-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在定期随访、中药口服以及胃镜下黏膜剥离治疗后,解决了这个“定时炸弹”。

魏玮介绍,科室坚持中西融通,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顶尖医院合作,在樊代明、陈香美、李兆申、沈岩等院士的支持下,持续在功能性肠胃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难治性消化道疾病领域深耕。

从改建内镜室、组建门诊到拥有今天几百平米的现代化内镜中心、中西医兼备的特色病房,望京医院脾胃病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发展起来,如今已成为国家中医药高水平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脑肠同调”理论新 传承创新打造学术高地

师从国医大师路志正和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教授柯美云,中西医结合的教育背景,让魏玮对中医理论的创新有自己的追求。

2012年,魏玮跟随老师柯美云去美国参加功能性胃肠病国际学术组织罗马委员会举办的一次学术会议。当时,外国专家很想了解中医药对功能性胃肠病是如何治疗的。为了让外国专家听懂中医的治疗理念,魏玮将其概括为“能量、动态、平衡”六个字。回国后,经过研究,他带领团队将胃肠疾病的病因归纳为“虚、瘀、郁、滞”这四个字。

此后,魏玮带领团队结合中西医结合防治脾胃疾病临床经验,借鉴现代科学理念,对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提出了中医创新治则,认识到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核心特点是中枢和消化系统的跨器官疾病,先后创新性地提出了“调枢通胃”“脑肠同调”等理论,为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防治与诊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架起了中西医融合贯通的桥梁。

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支持下,通过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团队合作,通过针刺、神经体表电刺激、体内体外的实验、代谢组学的实验、蛋白组学的实验等,证实了中医药治疗在脑—肠—微生态结构的作用的机制、靶点物质,提出“辛开苦降调枢法”“温肾健脾调枢法”“调枢启神法”等不同治法。

“这些理论的提出既体现了现代中医病证结合多靶点的治疗优势,又体现了精准医学与个性化治疗的特点,对于解决复杂疾病具有临床优势。”魏玮说。

此外,团队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消化道癌前疾病的研究,形成了中西医优势互补的、多学科支持的“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全链条的消化道癌前疾病慢病管理策略。2022年,以魏玮为团队带头人的“中医药防治消化道癌前疾病传承与创新团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

科研碰撞活力足 培育中西兼备的专业人才梯队

走进望京医院脾胃病科大门,书写着“和”字的书法作品映入眼帘;在病房的走廊,“躬耕园”告示栏里贴着团队成员发表的论文;每天早晨七点半,脾胃病科的医生们会聚集在会议室内学习中医经典……无处不在的科室文化体现着这个团队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

魏玮常用老师柯美云的话教导学生:“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可以了,即使科室只有两个人,也要在一起学习。”

主治医师杨洋回忆,来到脾胃病科的第一天,魏玮就带领大家学习了路志正的师训“夯实基础,理论是根。善撷百家,博古通今”。这成为她学习中医道路上的指南。

“这是一支学科交叉、融汇中西的专业人才队伍。”魏玮说,中西兼备,融会贯通,是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基本素养。

2017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毕业的孟曼来到望京医院工作。加入脾胃科这个团队,孟曼表示是因缘际会,团队发展需要内镜技术方面的人才,而自己刚好符合团队的要求。

“我之前专攻内镜技术,对中医并没有很深的了解。有一次,临床有一位肠梗阻的患者10天不排气,情况十分危急,采用针刺治疗后,患者很快排气了,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孟曼说,此后,她开始学习中医,立志成为中西兼备的临床人才。

作为一名中医出身的大夫,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的苏晓兰对于团队的学科交叉有深刻的体会:“要想攻克消化道疾病方面的疑难病罕见病,走学科交叉、中西融通之路是必然的,现代医学的精准、可量化等优点与中医辨证等优势相结合,为患者造福。”

研究方向细化,是这支人才队伍的另一大特色。团队中的不同人才分别研究不同方向。主任医师刘涛、主治医师王欣擅长应用消化内镜技术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炎癌转化疾病;主任医师孙晓红专攻肝病研究;副主任医师许爱丽、史海霞、杨桂桂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肠胃病颇有建树;副主任医师牛然、刘登科擅长消化道早癌及胃肠癌前病变;副主任医师杨俭勤擅长使用针灸及穴位埋线健康减重及调整脏腑功能;主治医师严宁娟主要钻研炎症性肠病等方向;主任医师苏晓兰、主治医师张涛专攻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研究方向的细化,让人才各尽其能,让团队的科研成果百花齐放。”魏玮说。

此外,魏玮还鼓励团队与外国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自2020年开始,团队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21项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消化道疾病会议——美国消化疾病周中崭露头角。

望京医院脾胃科研究生方霜霜参加了2023年美国消化疾病周,她表示:“自己的学术成长离不开科室提供的国际化平台。”

“中医药走向国际要求我们的人才队伍具备国际视野,无论在临床还是科研上,都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与国际接轨。”魏玮说。

在新的起点上,望京医院脾胃病科将继续坚持融汇中西、传承创新,打响脾胃病科的“望京招牌”。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