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分型论治经验方及临证加减
发布时间:2022-07-19 00:00:00
发布时间:2022-07-19 00:00:0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UC的发病机制一直为医学研究的热点,环境因素作用于易感者,在肠道菌群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了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病变由直肠、乙状结肠向上发展,重者累及全结肠,偶呈节段性。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长、易复发、难治愈以及并发症多。现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任医师田振国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复杂,目前尚未明确。但随着医学的发展,目前认为,可能与免疫、感染、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免疫因素UC患者常表现出免疫异常,如肠黏膜免疫细胞数量增多,肠局部体液或细胞免疫活性增强;可并发或伴发其他与免疫有关的病变与疾病,而且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等。
肠道感染因素临床中患有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有肠道感染史的居多,肠道细菌或病毒感染可列为本病发生原因。
精神心理因素临床上不少患者有焦虑、紧张、多疑、出汗、失眠等症状,在精神受抑制、受到创伤后发病或使已患疾病加重,在治疗中由于病人精神放松、愉快、无负担及压力能使疾病很快得到控制和好转。临床观察80%~90%的病人中多属忧思多虑、性情急躁、性格抑郁等类型。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及脾胃及大肠而形成。人体中气的强弱与所感病邪有密切的关系。素体阳虚者,易感受寒湿,或感受湿邪后,湿从寒化;阳盛者,易感受湿热,或感受湿邪后,湿易从热化。
分型论治
田振国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以下4型,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
湿热下注型起病较急,腹痛拒按,腹泻伴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肛门灼热,胸脘痞闷,发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司,湿热下注,气滞血瘀化为脓血。
治则:清利湿热,理气和血。
方药:白头翁汤加味。药用白头翁、秦皮、苦参、黄柏、车前子、木香、枳壳、地榆、白芍、黄芩、炒莱菔子。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腹泻明显,加焦山楂以涩肠止泻;腹痛甚,加木香以行气止痛;亦可用芍药汤加减,方中有黄芩、黄连清热解毒化湿;当归、芍药、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肝旺脾虚型病程长,腹泻多在情绪紧张或激动后发生,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大便溏薄,时带血液。常伴胸胁胀痛,脘闷纳呆,急躁多疑,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为肝气不舒,郁久化热,肝火横犯脾胃,脾失健运,胃气失和,湿邪下注大肠所致。
治则:抑肝扶脾,理气化湿。
方药:痛泻药方加味。药用柴胡、白芍、防风、白术、陈皮、薏苡仁、焦山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疼痛加延胡索、郁金,以增强疏肝止痛之力;失眠,加酸枣仁以安神;血虚,加当归以养血补血。
脾胃虚弱型常见于病情反复发作,腹泻经久不愈,症见肠鸣腹泻,纳呆胸闷,疲乏无力,腹痛喜按,血色清淡,舌淡苔白,脉濡缓或沉细。病机为湿困脾阳,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见腹泻、久痢不愈,下痢稀薄。“脾主意与思”,脾虚则心无所生、血不养神而失眠多梦。
治则:温补脾阳,燥湿和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白术、山药、扁豆、砂仁、茯苓、陈皮、麦芽、炮姜。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伴有余热未清者,加黄连或胡连;脓血便较重者,加白头翁、秦皮、黄柏;血虚,加当归、阿胶,以养血补血;肢寒怕冷,加干姜以温经散寒。
脾肾阳虚型病程迁延已久,形体消瘦,泻下稀薄,晨起即泻,肠鸣腹泻,泻后则安,喜按喜温,食少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无苔,脉沉细无力,尺脉弱。因为久病不愈,脾阳虚导致肾阳虚,泻痢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而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肠鸣即泻,泻后则腹气通利,故泻后则安。
治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用:四神丸加味。药用附子、肉豆蔻、五味子、补骨脂、吴茱萸、赤石脂、禹余粮、杜仲。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脱肛者,加黄芪、升麻;腹痛,加木香、白芍;血虚头晕,加当归、阿胶;阳衰寒甚,加干姜。
经验方及临证加减
在临床的实际工作中,单纯的中药成方并不能解决所有患者的痛苦。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一种难治性疾病,存在着病程长,病情复杂多变,多种并发症同时存在的情况。因此,田振国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以其经验方——加味通腑汤为基本方,针对不同患者、不同临床表现作出相应调整,从而达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加味通腑汤由厚朴、胡黄连、黄柏、天花粉、芦根、滑石、白芍、延胡索、木香、山楂、麦芽、吴茱萸、甘草等药组成。该方行气止痛、清热燥湿以治标,温中散寒、补脾益气以治本,消食导滞、活血化瘀以达到祛除伏邪、防止复发的目的。临证如见虚寒腹痛者,可加入附子、肉桂以助阳气;黏液重者,给予白头翁、秦皮、土茯苓等以加强方中清热燥湿之力;便血重者加炒椿皮、炒槐花、升麻炭、血余炭、地榆炭、仙鹤草等止血药物;腹泻重者,加赤石脂、石榴皮、诃子、乌梅等涩肠止泻,泽泻、车前子等分清泌浊;阳虚腹泻者,加入金樱子、芡实、补骨脂、淫羊藿等温补肾阳之品;伴有胃胀者,加草果、鸡内金、陈皮等温中散寒,消食导滞;腹胀重者加入枳壳、莱菔子、甘松等通降气机,消食化积。(陈晓杨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上一篇 : 刘佃温治疗肛门湿疡的经验撷要
下一篇 : 黄斑变性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