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异常中医诊治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2021-08-30 00:00:00
发布时间:2021-08-30 00:00:00
口味是人的主观感觉,口味异常是脏腑病变的局部表现。南宋医家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口病证治》中说:“夫口,乃一身之都门,出入荣养之要道,节宣微爽,病必生焉。故热则苦,寒则咸,宿食则酸,烦躁则涩,虚则淡,疸则甘。”临床上以口味异常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并不鲜见,现将笔者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口酸
口酸主要与肝胆脾胃相关,唐代医学家王冰曰:“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气之所生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谈道:“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张氏医通·七窍门下》曰:“肝热则口酸……口酸,肝胆实热也。”肝之味也为酸,肝气郁结,郁久化热,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胃失和降,泛吐酸水则致口酸,也有因湿热上壅所致者,还有因饮食积滞不下,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所致者,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夫中脘有饮则嘈,有宿食则酸,食后噫醋吞酸,皆宿食证,俗谓之咽酸是也。”
若肝郁化热,肝胃不和者,胸闷嗳气,急躁易怒,
口苦
口苦多与肝胆郁热有关,如《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胆气上溢而口为之苦。”《素问·痿论篇》亦有“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的记载。
笔者认为,苦五行属火,苦为心之味,口苦不仅与肝胆火热有关,也与心火上炎密不可分。如王冰曰:“凡物之味苦者,皆火气之所生。”《张氏医通·七窍门下》亦有“心热则口苦”之论。
若少阳蕴热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咽干目眩,纳呆喜呕,舌红苔黄,脉弦,治宜和解少阳,疏肝利胆,方用小
口甘
口甘《内经》又称为脾瘅,如《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温热经纬》说:“舌上白苔黏腻,吐出浊厚涎沫,口必甜味也,为脾瘅病。”口甘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多因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脾虚湿滞,酿生湿热,或外感湿热,蕴结于脾胃,与谷气相搏,上蒸于口所致。也有少数属痰热壅结胃肠所引起者。《素问·奇病论》提出口甘应“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即
若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者,口中黏腻,脘痞
口辣
口辣是指口中有辛辣感或舌体有麻辣感,如食辣椒样感觉。《灵枢·五味》曰:“谷味辛,先走肺。”本病常由肺胃热盛引起,舌为胃之外候,胃火上炎,则舌有火辣样感觉。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肺胃热盛,循经上炎,火热炽盛,熏蒸口舌,则出现口中辣味。也有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火气上炎所致口辣者。
若肺胃热盛者,
口咸
咸为肾之味,多数医家认为口咸由“肾液上乘”所致,其病机为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液,则肾中咸水上泛;或肾阴亏虚,阴虚内热,虚火上炎;也有脾虚湿盛引起者,如《血证论·口舌》曰:“口咸是脾湿,润下作咸,脾不化水,故咸也。”
若肾阳不足者,腰酸肢冷,大便稀溏,下肢水肿,
口黏
口黏是指口中黏腻不爽,甚则食不知味,概因外湿侵袭人体,或恣食生冷,湿浊中阻,郁久化热,浊邪上犯引起,其病位在脾胃肝胆。口黏多为湿热所致,如《温热经纬》称“如口中自觉黏腻,则湿渐化热”。
若脾胃湿热者,口中黏腻而甜,脘痞
口淡
口淡是指口中对食物不知味道,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不舒,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水湿停滞所引起。也有因脾胃阳虚,中焦虚寒,纳运失司引起者。
若脾胃虚弱者,不欲饮食,胃脘胀满,乏力便溏,舌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治宜
口臭
若胃热壅盛者,胃中灼热,嘈杂易饥,口苦且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治以清泻胃热为主,常用清胃散加减;若湿热中阻,脾胃升降失常者,口中黏腻,脘痞
口涩
口涩是指口中感知如食酸梅之涩味,常见于老年人、素体阴虚之人。多因热病伤阴,或内热素盛,或久患夙疾、化火伤阴,或因
若胃阴不足者,多伴口干咽燥,胃脘隐痛,胃内有烧灼感,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治宜
总之,口味异常虽然出现在局部,但是与整体五脏六腑均有着密切的关系,治疗局部病变时,不能仅着眼于局部的治疗,而是要从整体辨治,只有把整体的辨治和局部的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临床上口酸、口苦、口甘、口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