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六经辨腰痛辨胃痛
发布时间:2017-10-31 00:00:00
发布时间:2017-10-31 00:00:00
程莘农(1921—2015),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针灸”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代表性传承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针灸临床70余,推崇经络理论,强调归经辨证。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法、方、穴、术的针灸辨证施治体系。
程莘农认为,针灸临床要以诊断为基础,重辨证施治,尤其是经络辨证,认为是经络归经辨证的核心。“有诸内必形之于外”,任何疾病都以其一定的病候表现于外。当经脉气血运行不利时会出现相应的病候。通过对病候进行分析,判断病在何经、何脏(腑),据此进行处方配穴,或针或灸,或补或泻。
01
六经常见病症
太阳经脉分布在身体后部,连于头项,故太阳病表现为头项痛,腰脊强;阳明经脉分布在身体前部,夹鼻,经目,故阳明病表现为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少阳经脉分布在身体侧面,循胁,经于耳,故少阳病表现为胸胁痛而耳聋;太阴经脉分布于胃中,络于嗌,故太阴病表现为腹满而嗌干;少阴经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少阴病表现为口燥,舌干而渴;厥阴经脉循行阴器,属于肝,故厥阴病表现为烦满而囊缩。
辨腰痛
整个腰背沉重酸痛,多辨证为太阳经腰痛,多取委中,或针刺、或放血、或拔罐;腰部刺痛,牵及一侧或两侧胁部,不能俯仰,转身不利,辨证为少阳经腰痛,多取阳陵泉,或配支沟穴;症见腰胀痛及腹部,不能左右回顾,辨证为阳明经腰痛,多取足三里,针刺或点刺放血;症见腰酸痛及脊内,多因肾虚所致,辨证为少阴经腰痛,多取复溜穴,毫针刺或艾灸,并配命门、肾俞;症见腰痛筋急及腰骶部,辨证为厥阴经腰痛,多取蠡沟穴;症见腰痛而热,心烦,痛引下腰部,辨证为太阴经腰痛,多取地机穴。
辨胃痛
胃痛可见于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病变,但可根据其他症状来判定。当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时,仅为胃经的本腑病,可选用本经的足三里,配用胃的俞穴、募穴以治之;当胃痛伴有腹胀、泄泻等脾失健运症状时,责之于脾病及胃,当取足太阴脾经的公孙和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等穴主治;当胃痛牵及胁肋部,伴有胸闷、暖气频频等症状时,乃肝气横逆犯胃,病位在肝与胃,当取足厥阴肝经的太冲及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等穴主治.
02
典型病例
胃脘痛
患者,男,29岁,1996年12月2日初诊。主诉:胃脘疼痛7年余,加重1个月。7年前出现胃脘疼痛,现胃脘部疼痛阵作,多在进食后1~2小时发作,痛势隐隐,痛处固定,喜按,喜热饮,面色萎黄,纳食尚好,偶有恶心呕吐,二便如常,舌尖红、中有微黄苔,脉来虚弦。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寒)。治疗选穴:中脘、双侧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公孙。以上诸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中脘加温针灸三壮。次日复诊,胃脘疼痛已除。依法调治,每日1次,疼痛未再发作,巩固10次后停止治疗。
按语:《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下膈,属胃络脾,……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胃中寒则胀满”;“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胃脘痛,腹胀……”。可以看出,本案为脾胃同病,以胃病为主,中阳不足,胃气失和,属足阳明太阴经病证。取胃之募穴中脘,并用温针灸,加强温阳散寒和胃之功;足阳明经下合穴足三里、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和胃健脾;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通过阴维脉
与心包络经之内关相联系,同取内关、公孙以加强宽胸理气、和胃止吐之效。诸穴同用,胃气和顺,中焦健运,胃痛自止。
上一篇 : 小孩咳嗽了 饮食原则辩证食疗
下一篇 : 治老年人体虚气弱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