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林从“治中焦如衡”论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发布时间:2021-08-17 00:00:00
发布时间:2021-08-17 00:00:00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胃灼热、顽固性
1细查病因,治其根源
中医中没有相应的RGERD定义,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将其归于“吞酸”“嘈杂”“胸痹”等范畴。该病多涉及肝、胆、脾、胃等脏腑,病因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肝火上炎、胆病等因素有关[1]。黄元御指出:“肝气宜升,胆火宣降,然非脾气上行,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不降,则胆火不降。”脾气若不上行,会导致肝气不升,胃气若不下行,胆火便不会下降[5]。李聚林老师认为,RGERD基本病机是情志不畅,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治以调肝行气,和胃降逆。
2辨证论治
2.1肝气犯胃———木郁达之,恢复气机
肝主疏泄,喜条达,若肝疏泄功能太过,肝气上逆则见急躁易怒,头胀
2.2肝胃郁热———清热和胃,热则安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
3组方思想
肝气条达,协调脾胃升降,并疏利胆汁,输于肠道,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和转输功能。脾胃互为表里,故纯寒证或纯热证较少见,临床上常见寒热错杂证,治疗时应寒热并用。李聚林老师在治疗RGERD时,以四逆散合
4验案举隅
患者,男,33岁,2019年1月3日初诊。主因“反复反酸、胃灼热2年”入院。患者近两年反复出现反酸、胃灼热,曾于2018年7月5日就诊于外院,查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B级),幽门螺杆菌(-)。给予雷贝拉唑治疗,每次20mg,每日1次,2个月后患者胃灼热反酸症状仍不见缓解,再次就诊将雷贝拉唑改为每次20mg,每日2次。连续服用3个月后,仍有胃灼热、反酸,遂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查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A级。刻诊:急躁易怒,胃脘部嘈杂不适,仍有反酸、胃灼热,口苦,纳食一般,大便偏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西医诊断:RGERD。中医诊断:吞酸。辨证:肝胃郁热证。治法予以疏肝解郁,清热和胃。处方:
2019年1月9日二诊:反酸、胃灼热减轻,纳食可,口苦缓解,舌红苔白,大便偏稀,脉弦。原方减莱菔子至10g,加
2019年1月13日三诊:症状明显缓解,纳食可,大便调,舌淡苔白,脉弦。继服10周,停药1年后症状未复发。
按语:该患者经双倍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其反酸、胃灼热症状未能完全缓解,结合胃镜明确诊断为RGERD。情志不畅,肝气郁滞,肝失疏泄,则急躁易怒;肝木克土,乘犯脾胃,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出现反酸;肝气郁滞日久化热,胃为阳土易从阳化热,出现胃灼热;肝火上炎则见口苦、舌质红、苔黄;胃与肠相连,胃热内蕴,下迫大肠,灼伤津液,大便干结难下。故诊断为肝胃郁热证,治以疏肝解郁,清热和胃。二诊症状好转,大便偏稀,莱菔子减量,加
5小结
RGERD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李聚林老师在临床中灵活运用,遵循“治中焦如衡”原则,抓其根本,辨证论治,达到和阴阳、调升降、平中焦的效果。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作者:赵雅文李聚林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省中医院
上一篇 : 苏娟萍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经验浅析
下一篇 : 反复咳嗽,咯痰,气促,二陈汤的加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