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透热转气”

发布时间:2017-03-14 00:00:00

“透热转气”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的治疗外感温病的一个重要治则,在“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温热论》曰:“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为后世医家临床治疗温病及相关疾病提供了指导原则。赵绍琴教授[1]认为叶天士所确立的营分治法“透热转气”不仅适用于温病营分证,而且也适用于温病治疗的各个阶段,关键在于“透热”二字。“透热转气”为《伤寒杂病论》中“开郁泄热”法的进一步发挥和深化,将营分证生理病理与“透热转气”法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现将“透热转气”的内涵及其临床用法探析如下。

1“透热转气”的内涵

“透热转气”是将营分热邪透达至气分而解的一种治法。“透热转气”的概念首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曰:“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乃转气分而解。”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整理并收录的《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正式提出“透热转气”的内涵。随着“卫气营血”辨证方法的确立,“透热转气”在临床应用中疗效显著,逐渐成为温病学家们关注的重点。章虚谷在《医门棒喝·叶天士温热论》提到“透热转气”时曰:“故虽入营,犹可开达,转出气分而解。”用开达转气之法宣畅气机,使营热转出气分而解。柳宝诒在《温热逢源》曰:“凡遇此等重证,第一先为热邪寻出路,如在经者,从斑汗解,在腑者,从二便出是也。”为热邪寻找出路,明确提出了邪阻气机的不同部位,应选用不同的治法使热邪透达气分而解,即“透热转气”。吴锡璜在《中西温热串解》曰:“治温病,虽宜用凉解,然虑其有寒凝,宣透法仍不可少。”提出了治疗温病的凉解之法,但因用药多寒凉,寒则凝滞不通、郁闭气机,因而主张在清营凉解时还要用宣透之法透达气机,使营热之邪转出气分而解。陈光淞在《温热论笺正》曰:“按营分受热……透斑之法,不外凉血清热,甚者下之,所谓炀灶减薪,去其壅塞,则光焰自透。若金汁、人中黄所不能下者,大黄、元明粉亦宜加入。”明确提出“急急透斑为要”。要去其壅塞,宣畅气机,从而把祛除无形之郁热与有形之实邪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透热转气”之要义。因此,著名温病学家赵绍琴教授提到:“热邪入营,营热之所以不能顺利透转到气分来,是因营与气之间有阻碍。在清营热、养营阴的基础上,若再能排除营热外达的障碍,那么已入营之热就能迅速运转出气分而解了。”[2]

2“透热转气”的机制

2.1开郁泄热开郁泄热是“透热转气”的重要治法。在治疗外感热病时,要根据不同病因所致郁塞不畅的病理现象,要宣畅气机、开疏郁闭,使热邪透达气分而泄。“开郁泄热”是营分证中郁热互结的重要病理特点。《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提出外感热病具有“阳热怫郁”的特点。病久传变,阳热蓄积于内,壅塞升降之机,上下不得交通,不易治疗。热病日久阳热郁闭,导致荣卫不行、气机不畅,这些是导致急危重症的重要因素。因而叶天士在“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中注重开郁泄热,畅达气机,从而提出“透热转气”以导热外泄。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曰:“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提出邪热炼物,壅塞气机,除无形热郁外,还有有形之邪搏结而患,水湿、痰饮、瘀血、宿食皆为热邪凭藉之所,三焦皆可为留邪之地。热郁壅塞阻隔气机,闭塞脉道,加重气机阻滞,形成郁热相兼局面。因此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提出:“邪热入里,不与物相得。”明确外感热邪在营,无论有形无形,常与怫郁不畅相伴。或致营热炽盛气滞不宣,或阴伤势重热结难达,或与毒瘀胶结气闭络阻,郁因于热而增壅塞之势,邪结于郁而凝闭外泄之路,热郁最终畅达而转归[3]。

2.2清营泄热“透热转气”作为营分证的治疗大法,邪热入营当以清营泄热为主,可加入轻宣透泄之品,立足透邪外达,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所举出的“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皆为清营凉血之主药,再加上金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方可达到“透热转气”之目的,且皆推《温病条辨》中清营汤为“透热转气”之正方[4]。《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首倡“火郁发之”,另辟“开郁泄热”之门径,顺遂温热开泄之性,以达到开散泄热之目的,使气机升降复常。《灵枢·刺节真邪论》曰:“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可见邪热入营,热郁胶结,易致气机阻滞,邪无出路。欲使入营之邪热透达气分而解,必须宣畅气机,透达郁闭,开营热透达之路,使邪去而不内陷。因而治疗营分证不仅要着眼于“热”,选用寒凉之药;而且要着眼于“郁”,佐以开疏之品。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曰:“温热伏邪,内舍于营,盘踞络中,其血必郁而热,其气亦钝而不灵,其治惟有用轻清灵通之剂,渐渐拨醒其气机。”提出在治疗时应根据病情之变化、病邪之兼夹,辨证论治。在清营养阴之中,加入轻香通泄之品,宣畅气机、透达郁邪,以去其壅塞,排除阻碍,使营热之邪透达气分而解。因此,“透热转气”在治疗营分证中,要根据阻碍热邪透达之性质,加以行气、祛痰、开窍、活血、化湿等法,通过“开郁”祛除热不外泄的病理因素,从而达到“透热”之目的。赵绍琴教授在《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中,提到“所谓炀灶减薪,去其壅塞,则光焰自透”[5]。明确指出去其壅塞、宣畅气机是“透热转气”的重要原则。因此,研究“透热转气”的机制,就必须要明确营分证中气机不畅的病因病机,从而辨证论治。故临证时要不拘于热在卫分、气分、营分或是血分。透热之法不仅用于外感热证,也可用于内伤杂病,只要辨证属热者,不论痰热、郁热、燥热、瘀热,皆可用“透热”之法,使邪热外达。亦不可一味苦寒泻热,寒则凝而不畅,邪不可出,则病无愈日。

3用药特点

叶天士虽未明确提出“透热转气”内涵及具体用法,但临床治疗营分证时离不开此法,“透热转气”是治疗营分证的关键。《温热论》曰:“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在邪热初入营分时可在清营养阴的基础上使用气药,使乍入营的邪热转出气分而解,若是邪已完全入营,表现出烦躁,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等症状时,则应“撤去气药”。可见,“透热转气”并非只是“在邪热初入营分之时,用清气之品清除气分余热”,而是要在“清营热、养营阴”的基础上贯穿于营分证治疗的全过程。柳宝诒在《温热逢源》提到以“鲜生地黄”为“清营泄热必用之药”,认为“欲兼疏散之意,重则同豆豉同打,轻则同薄荷同打”,指明凉营透热的具体药物和用法。

郑星宇[6]在“火郁则发之”理论指导下,指出凡热皆当予热邪以出路,或从小便出,或从汗出,或从其他出。但热证忌辛温发汗,忌利小便,如吴鞠通所说:“温病小便不利,淡渗不可与之,忌五苓、八正辈。”胡紫景[6]发现,郑师喜用辛味或芳香类药物,以及清轻灵动之品,盖取其发散、走窜之力。辛凉药物固然可透热,然辛温、芳香之品亦不失为透热佳品。热证虽忌用辛温,然在大多辛凉、甘寒或咸寒之品中稍加一二味辛温药物,取其辛,借其温,辛性能走,温性升散,均为外达之物,“寒则涩而不留,温则消而去之”,同气相求,促进热邪外透。故临证时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选用辛味及芳香药物“透热”,如紫苏、荆芥、防风、蝉蜕、薄荷、桑叶、菊花、葛根、栀子、淡豆豉等。

4临床应用

王远红等[7]用自拟连花清肤饮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76例。药物组成:生地黄20g,牡丹皮15g,黄芩等15g,金银花20g,连翘15g,黄连10g,知母15g,赤芍10g,薄荷10g,甘草6g。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0.53%,治疗组总有效率81.5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清透泄,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方为清营汤基础上加金银花、连翘“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具体应用。赵淑英[8]用自拟荆防解表汤加减治疗证属寒邪束表、内有郁热的感冒患者。药物组成:荆芥6g,防风5g,薄荷3g,淡豆豉6g,柴胡10g,黄芩6g,枳壳5g,连翘6g,陈皮3g,炙甘草3g,生姜2片,葱白2段。治宜疏散外邪,清宣郁热。初起为风寒郁表,当以辛温宣肺解表,后期因过用寒凉凝滞之品,使表邪郁遏,不得宣散,致高热不退。故当以疏散外邪、宣肺解表,选用荆芥、防风辛温发汗,以散表邪;葱白、淡豆豉通阳发汗,宣泄除烦;柴胡、薄荷、连翘透邪出表,以清郁热;枳壳、陈皮畅利气机;生姜、炙甘草散邪和中。药证结合可收“轻可去实”之功。王醊恩等[9]将透热转气理论应用于慢性湿疹治疗。病机为热郁湿阻,痰凝瘀结致气机不畅,邪热不得外透,内迫营血而外发肌肤。针对实邪阻滞、热郁气机的具体情况而施宣畅气机、开郁透热之法。单纯热郁者,宣气以轻清,药用金银花、连翘等。若郁结重者,则火郁发之,调节气机。药用蝉衣、僵蚕。温病患者大多出现“郁热”,因而开郁散热要重在宣畅气机,而枢转气机的关键在于治肺,“肺主一身之气”,气之呼吸出入,升降调节皆属于肺。故“治气必先治肺”。药物可用前胡、桔梗等宣肺理气之药。因此,无论疏卫或清气亦或清营,皆要宣畅气机,疏邪外达。即叶天士所提出的“泄卫透营,两和可也”之法。

5结语

总之,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使营分之热邪透达外出而解,是治疗营分证的关键。热邪入营,病情深重,方用清营汤(金银花、连翘、竹叶),宣畅气机、透热转气。然而在临证时病因病机复杂,兼有湿滞、痰阻、食壅、瘀血,或过用寒凉,或早滋腻或滥施温补等妨碍热邪透达,阻滞气机,因而要针对不同病机病证,选用不同方药,辨证施治。由于在营分证中,引起气机不畅、热郁于内的原因很多,故在用“透热转气法”治疗以发热、斑疹或神昏为主症的疾病时,应加入消导通下、化痰行瘀等药品,使气机畅达,营热外透。开郁闭、畅气机,使邪有出路就体现着“透热转气”的理念。“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也是开郁透邪观点的拓展体现。因而在营分证中,在整个温热病治疗过程中,凡具有通腑开窍、祛痰化瘀等营热外透之法都要注重“郁热”的透达,正如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曰:“灵其气机,清其血热为治温病第一要义。”因此在临证用药时,要切中病因病机,要认真研究分析引起热邪入营的病因病机、病程和病情的程度等,以便准确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赵绍琴,彭建中,赵爱华.赵绍琴温病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2]赵绍琴.赵绍琴内科学: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56-264.
[3]万友生,赵绍琴,杜树明,等.汗法的运用和体会[J].中医杂志,1989,16(6):4-9.
[4]倪秋勤,杨进.走出“透热转气”的误区[J].中医药导报,2011,17(8):94-95.
[5]许家松.名家中医温病汇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7-98.
[6]胡紫景,郑星宇,薛善乐.“透热转气”的临证应用[J].中医研究,2010,23(10):58-60.
[7]王远红,于芳,孔兴.自拟连花清肤饮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7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5):574.
[8]赵淑英.中医药辨治小儿感冒体会[J].国医论坛,2014,29(4):47-48.
[9]王醊恩,杨毅.赵绍琴营血分证治理论在慢性湿疹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2):175-177.

【作者】黄兴;寇冠军;王哲;王保和;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