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肿瘤恐惧 缓解癌性疼痛

发布时间:2014-08-06 00:00:00

癌症疼痛是肿瘤患者常见的痛苦症状之一,70%的癌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约30%的患者临终前疼痛得不到缓解。引起癌症疼痛的原因很多,其中,不良心理如情绪紧张、恐惧、心理状态不佳等,会直接影响体内内源性抗癌物质的产生,使疼痛时间延长或程度加重。

控制疼痛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这又会有助于缓解疼痛,形成良好循环。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采用恰当的药物控制疼痛。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心理干预。家人可运用转移病人注意力的方法来缓解疼痛。性格内向的肿瘤患者,可以采用记事、写日记的方法记录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或选择听音乐、听广播、叠纸、下棋等方式减轻疼痛;针对性格外向的患者,家人应主动与其交流,给其读报、鼓励多参加癌友组织活动等。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注意训练患者减轻疼痛的技巧,如深呼吸锻炼、全身肌肉放松训练、刺激健侧皮肤等。另外,可采用自我暗示疗法缓解焦虑和疼痛,多给自己鼓劲,和自己多讲类似这样的话:“我对自己的情绪一定要负责任”、“我有信心,我是坚强的,我的病一定会治好的”、“我一定有勇气和力量来面对现实”。

东南大学中大医院肿瘤中心

副主任护师戴文俊
 

癌症患者对病情复发大都充满恐惧感,因而在诊治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对治疗究竟有多大帮助心存疑惑,这又影响了治疗的正常进行与效果。

为了排除患者对复发的恐惧感,克服康复过程的心理矛盾,首先应让患者认识到,不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治疗上,不要两眼只盯着医生,而应该唤起自已,调动自身的能量去遏制癌症的死灰复燃。

第二、应向能够帮助自己重获健康的每一个人伸手求援,请家人、好友、医生护士理解和宽容你的情感需要和情绪波动。

第三、不要以最坏心态去想象疾病的最终结果。如果你认为将来会像现在这样痛苦不堪,必然会自暴自弃,加剧生理状况的恶化。

第四、病情的复发有多种情况,患者应自行总结,是否有某些方面的教训,复发前那段时间的生活和情绪的变化,自己的做法与过去有什么不同,这些对发现复发原因都大有帮助。这样做也可以重新评价自己在康复过程中的努力成果,以便调整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琼玲
 

医学调查显示,目前,临床上约70%-80%的肿瘤病人有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烦躁、恐惧等。除癌症本身外,心理因素日益成为扼杀肿瘤病人生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癌症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明确的诸如基因缺陷,或内外致癌物诱发等生物学及理化因素,与此同时,社会、心理、行为、人文等因素也在癌症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在为患者解除躯体疾病时,还必须注意精神因素,充分调动起他们同恶性肿瘤抗争的信心和勇气,这一点尤为关键!”最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刘宝刚教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达了上述观点。

从医学角度来说,消极沮丧的心态可以致病,而疾病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和情绪。作为一种恶性刺激,癌症本身会对病人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而这种负性情绪,亦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影响对癌细胞的免疫监视,致使癌细胞活跃,癌症继续发展,这样的恶性循环,将直至生命的终结。

针对这种现象,刘宝刚教授强调,在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与患者进行良好而有效的沟通,以及必要的心理干预,使其克服不良心理状态并构筑起抗癌心理防线,是遏制癌魔的首要前提。作为权威的肿瘤内科专家,他认为,化疗与话聊,一样都不能少。

“话聊”,就是谈话聊天,虽然方法简单,但作为癌症诊疗中的重要心理辅助手段,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及社会群体所接受。对肿瘤内科医生而言,化疗是遏止癌细胞增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一套完善且富有人性化的医疗计划中,化疗前与病人进行亲切的、良好的家常式聊天谈话,无论对医生或是病人来说,同样都必不可少,甚至是同等重要。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人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癌症患者往往心理症状大于病理症状,他们在确诊之前便因恐惧而拒绝化验和各种理化检查,对病情一拖再拖,以致延误确诊;而在确诊为肿瘤之后则万念俱灰;待到复诊时又忧心忡忡,总怀疑癌症日益恶化,而且常会因治疗不顺、病情危急、转移复发,以及担心学业、工作和家庭等各种因素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刘宝刚指出,在给予病人用药前,如未顾及到他们这种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应激反应,没有及时与之沟通,而是单纯地为化疗而化疗,那么化疗过程中造成的副反应,或是复杂的病情变化,都会导致其心理状态急剧“滑坡”,也将直接影响他们的预后。在“话聊”时,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单独谈话,可以有配偶和家庭成员加入,这也是医生“话聊”中最常采用的方式。谈话需要病人表达出自己的不良情绪,表达出自己的愿望,也可以谈对死亡的看法,目的是缓解紧张心理,减轻其恐惧感和绝望感,提高他们与医生的合作程度,坚定治疗信心。二是鼓励病人加入和形成病友“圈子”,相互学习和交流抗癌经验,相互激励和互为榜样,振奋精神,共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阻击癌魔。

刘锐

■延伸阅读

肿瘤诊室里的故事

A、72岁的于大爷,6年前不幸查出患了肺癌,并且出现心包、胸膜、纵膈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2010年初,老人因胸腔及心包大量积液导致呼吸困难住进了医院。就诊时已是癌细胞多处转移,加上几年中辗转寻医问药,老人精神状态很差,厌世感极强,抵触并拒绝接受化疗。针对时而暴躁时而萎靡的于大爷,刘宝刚教授并未急于使用大剂量化疗药,而是和他娓娓地拉起了家常。让大爷记忆最深的一句话是:“老人家,你的病能控制住,我尽量不让你遭罪,首先得让你喘气舒服。请不要放弃,我们一起努力,你会有个幸福的晚年的!”

在循循善诱的同时,刘宝刚教授为老人抽出了心包和胸腔积液,并灌注了相应药物。积液“退潮”了,于大爷的症状也随之改善,对医生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也建立起来了。刘教授每次到他的床头时,都见缝插针地聊上几句,鼓励他多想想美好的事物。4个疗程下来,于大爷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如今,4年多过去了,老人对生命的态度也变得豁达了。他常常和别人说:“一个高超的大夫,不仅会治肿瘤,更要会祛‘心病’啊!”

B、54岁的王大叔,也是一名肺癌患者。由于就诊时纵膈淋巴结已有明显转移,需要马上化疗。老王天生乐观,坦然接受病情。但他妻子却无法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情绪极度不稳,逢人就说:“你们说,这么善良的人,咋会得这种绝症呢?老王要是没了,我也没法活了!”不仅如此,老王稍微有些喘不上气来,她自己就会感到胸闷不适,每天都要多次找医生反复询问丈夫的病情。对此,刘宝刚教授十分耐心地开导她,让她振作起来,在自己爱人处于最艰难的时候,要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同舟共济,而决不能因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到病人的心态。

慢慢地,王大叔的妻子开始接受及认识到“肿瘤是一种慢性疾病,经过治疗能够缓解并延长生存期”的观点。事实上,老王患病两年多来,到现在仍安然无恙。他的妻子也因此非常感谢刘教授对她的心理疏导,挽救了她的一家。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