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舒文治消化道癌从毒瘀交阻辨治

发布时间:2014-12-19 00:00:00

  沈舒文,男,1950年生,陕西凤翔人。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师承博士生导师,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学科带头人,陕西省首批名中医。

  近四十年坚持中医原创性理论思维指导临床实践,在学术经验的积累中不断探索临床疗效的突破。擅长治疗消化疾病、疑难杂症、肿瘤。对慢性胃炎提出滞损交夹论,治虚注重胃络以润为降;多年致力于研究胃癌前病变,提出虚实关联证候特征与辨治体会;治癌症以毒瘀交阻辨治为所长;兼提出治实邪的宣郁破壅、调病势的纵擒宣治法。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主编《中医内科病证治法》《内科难治病辨证思路》及审编《沈舒文疑难病症治验思辨录》等学术专著,发表论文120余篇。

  •消化道癌的核心病机是毒瘀交阻、正气亏损,癌瘤以气血痰湿瘀凝聚的病理形式结聚于胃肠而发病,在气血痰湿瘀中,以毒瘀交阻为核心。

  •沈舒文用药,破散癌结之中以解毒化瘀药为常见,如食道癌常用硇砂、石见穿、浙贝母、急性子;胃癌常用藤梨根、半枝莲、黄药子;胰腺癌常用蚤休、山慈菇解毒,丹皮、赤芍化瘀;结肠癌常用山慈菇、土贝母、黄药子,并重用枳实、莪术破结。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从毒瘀交阻辨治

  癌症因毒瘀交阻络先病

  中医药治癌在控制病情、带病生存、延长生命方面的疗效优势毋庸置疑,甚至可使不少消化道癌临床治愈,但在辨证论治、扶正抗癌的具体方法上却各具千秋。沈舒文教授认为,消化道癌的核心病机是毒瘀交阻、正气亏损,癌瘤以气血痰湿瘀凝聚的病理形式结聚于胃肠而发病,在气血痰湿瘀中,以毒瘀交阻为核心。所谓毒,致癌因子具毒性(如滋存于胃的幽门螺旋杆菌),癌症形成后“邪聚为毒”,肆虐侵润转移,扩散莫制,“邪盛为毒”,癌毒具有必然性。毒伤络,络主血,络伤则血瘀,湿滞气,痰凝津,痰湿滞气则凝血,故毒与瘀交阻于局部,络脉先病。就消化道胃肠部而言,络可理解为现代医学解剖部位的组织黏膜,即组织黏膜先见癌变,如食道癌为毒瘀交阻食道络脉,胃癌为毒瘀交阻胃络,肠癌为毒瘀交阻肠络,先以络脉癌变,尔后及气且损正,及气者为所病部位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为表现,损正者,则形成实中兼虚,虚实关联证候特征。故而沈舒文用药,破散癌结之中以解毒化瘀药为常见,如食道癌常用硇砂、石见穿、浙贝母、急性子等解毒破瘀;胃癌常用藤梨根、半枝莲、黄药子等解毒破瘀;胰腺癌常用蚤休、山慈菇解毒,丹皮、赤芍化瘀;结肠癌常用山慈菇、土贝母、黄药子解毒,并重用枳实、莪术而破结。

  调标本游刃于虚实变化

  癌症往往发生在脾胃亏虚的基础上,复因不良情绪、饮食习惯、禀赋遗传等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气血痰瘀凝聚为癌,或原患有相关癌变高危疾病激变为癌,但癌症的发生必以正气虚为先决条件,而癌瘤形成之后扰乱胃肠功能,耗气嗜血伤阴,又以损伤正气为代价。故而在疾病的演进中,脏腑正气亏虚与癌瘤结聚伤正共同存在于证候的统一体中,形成虚实关联。沈舒文对虚与实证候结构中的主次变化,采用虚实标本临床思维方法,补虚培本与抗癌治标相结合,治疗用药游刃于证候的虚实变化之中。癌症如果早期发现,损正若不明显,以解毒化瘀破结治标为主,兼补脾胃养后天以治本;中期癌症在进展中,正虚与癌瘤起伏不大,攻补兼施,标本同治,稳定病情;当癌瘤损正明显,脾土虚败,甚或形消肉脱时,当补脾胃而促纳谷为要。沈舒文认为,消化道癌正虚者,以气阴两虚为主,气虚偏于脾,运化有所不及,以乏力,纳差为主,用黄芪、生晒参、白术、黄精之属,补气重于养阴;阴虚偏于胃,胃络因枯而滞,以口干、隐痛为主,用太子参、麦冬、石斛、黄精等养阴重于益气。

  食道癌以润为降促纳谷

  食道癌随着疾病发展,会不同程度出现咽食噎塞,此乃痰气毒瘀凝聚食道,致管腔狭窄。此时促进纳食进谷为要务,中医所谓“谷昌则存,谷绝则亡”。然而临床用降气和胃促咽食对不少患者则无功,破结行滞也多徒劳。食道为胃之上口,具燥土之性,生理特征亦“以润为降”,咽食受阻与“胃之干槁,润降失常”最相关,所以治疗要以润为降,润则食下,常用养阴的太子参、麦冬、石斛、沙参与和降胃气的半夏、苏梗、生姜配伍,组成润降之剂,能有效促进纳食进谷。

  如治一食管癌患者,女,58岁,2012年6月9日以咽食有梗噎感2月为主诉就诊。患者4月前因胸骨后不适,咽食有哽噎感,在当地三甲医院诊治,病理报告食管鳞状细胞癌Ⅱ级,右颈部鳞状细胞癌I级,放疗3次,气短咳嗽,CT报告右肺尖放射性肺炎,化疗2次,患者放弃,求治中医。

  患者诉咽喉干涩,吞咽不畅,哽噎感明显,纳食少,以流食为主,困倦乏力。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数。辨证为肺胃阴虚,毒瘀交阻,润降失常,治以润降胃气,解毒破结。

  处方:太子参20克,沙参15克,黄精15克,麦冬12克,石斛15克,山慈菇30克,石见穿30克,白英30克,硇砂4克(冲服),浙贝15克,威灵仙10克,陈皮10克,佛手10克,炙甘草6克,12剂,水煎早晚服。

  二诊(6月23日):患者咽喉干涩减轻,偶觉吞咽不畅,食欲增强,乏力消失,微觉畏寒,二便正常,情绪低落。舌暗,苔薄白,脉沉细数。守法治疗,调整方药:上方去石斛、硇砂、陈皮,加淫羊藿10克,蛇莓30克,守宫4克(研冲),12剂,水煎早晚服。三诊后患者咽食梗塞感消失,可正常饮食。之后基本每周就诊一次,每次开药7~12剂不等,辗转调治于养阴益气,解毒破结,润降纳食,患者至今一切正常,体重增加。

  肠癌以通为顺破毒结

  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多在脾虚肠滞、运化不及、传导不利的情况下湿聚痰凝,邪酿为毒,痰毒瘀交结而发病,早期毒瘀凝结肠络,临床症状不明显,随着癌瘤的增大,络病及气,大肠传导受阻,则见排便延时,腹痛腹胀,腹内结块,且癌瘤肆虐耗气嗜血,损伤正气,消瘦明显。疾病处于正气亏虚为本,癌瘤结实为标的证候状态,治疗仍当补虚扶正与解毒破结通腑相结合,标本兼治,在补虚扶正之中恒守补脾气,变在养血与滋阴,继发贫血者多补血,津亏便秘者则养阴。在解毒破结之中沈舒文尤重通腑破毒结。“腑以通为顺”,此与治食管癌注重胃的润降不同,以润为降可纳谷。而肠癌则要时时关注腹气的通降,腹气通顺则标志痰湿毒瘀凝聚肠道尚未结实,所以当肠癌确诊之后,不论有无腹痛、大便畅通与否,皆重用枳实30~40克,与三棱、莪术破结导滞通腹气,用山慈菇、土贝母、半枝莲、蜈蚣解毒化瘀破结滞。

  如治一结肠癌术后腹腔转移患者,吴某,女,72岁,2013年1月8日以结肠癌术后6月、腹痛、排便细少2月为主诉就诊。患者半年前因右腹及脐周疼痛,排便不畅,偶有血便,消瘦,在西安某三甲医院诊断为:①右半结肠腺癌,腹腔转移;②继发性贫血;③不完全性肠梗阻,行手术切除,术后便稀,排便畅通。近两月来腹痛明显,以脐周为主,严重时痛及全腹,大便细小而稀,排便不畅,口干乏力,不思饮食,面色少华。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数。

  辨证为毒瘀结聚肠道,脾虚湿滞血亏。

  处方:黄芪30克,生晒参10克,白术15克,黄精15克,枳实3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土贝母20克,山慈菇20克,半枝莲20克,补骨脂15克,肉豆蔻10克,木香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6克,12剂,水煎早晚服。

  二诊(2月22日):精神好转,大便较前通畅,基本成形,食欲增加,但仍腹痛。舌淡苔白,脉细弦。上方去黄芪、三棱、半枝莲、肉豆蔻,加乌药15克,小茴香10克,蜈蚣2条,温通止痛。12剂,前6剂早晚服,后6剂隔日服。

  三诊(3月13日):腹痛消失,排便通畅,饮食正常,患者此后至今间断中医治疗,辗转以益气健脾、养血滋阴、解毒化瘀、通腑破结治疗,至今病情稳定。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