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毒“毒”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发布时间:2019-07-16 00:00:00
发布时间:2019-07-16 00:00:00
瘀毒概念探微
瘀毒属于中医学“内毒”的范畴,由“瘀”和“毒”两个基本要素组成。“瘀”“毒”关系复杂,相互化生,互为因果。瘀毒日久,变生他病,迁延难愈,甚者百病丛生,遍及全身,涉及各个系统。本文试从瘀毒的概念、形成、致病特点、辨证治疗等方面对瘀毒进行全方位阐释。
“毒”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毒”本义为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参阅古今文献,“毒”的含义有三[1]:一是指具体病证,如《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中所述的白丹、黑丹、赤丹等多种丹毒;二是指毒邪,即致病因素,多指寒毒、热毒、风毒、湿毒等所谓“外毒”。《素问·刺法论》中将“毒”作为传染性致病因素来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三是指药物或是药物的偏性。《类经》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将药物按照毒性的大小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4类。《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中也有“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的相关记载。由上可见,古代毒的概念与现代存在较大不同。
“毒”的分类
“毒”分内外。外毒源自六淫疫疠之气,包括直接外毒与外邪内化间接形成的外毒,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所说“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蕴含“邪盛为毒”之意。内毒即内生之毒,多建立在虚劳内伤的基础上,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邪气蕴积而成。清代尤怡在《
“毒”分阴阳。《
“瘀”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瘀血”,专指血液循行不畅所致的蓄血、积血、死血、恶血等;广义的“瘀血”既包含了狭义的“瘀血”,同时也包括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导致血液循行失所以及性质、成分改变。关于“瘀”的形成,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血证》载:“喜怒不节,起居不时,饮食自倍,营血乱行,内停则蓄血,外溢则渗血”。
瘀血分有形与无形。孟云辉等[3]认为有形之瘀血可通过四诊得出,且具有特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形之瘀血并无临床症状或体征,需由现代检测手段及
瘀毒的概念及源流
历代医家对瘀毒的理解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历代关于瘀毒的文献记载较少,瘀毒之名并未明确提出。病因学范畴的瘀毒最早可追溯至东晋张湛撰写的《养生要集》及日本丹波康赖的《医心方》。书中讲述瘀毒有缓积急发的特点,即“触其禁忌成瘀毒,缓者积而成,急者交患暴至”。《儒门事亲》中有关于杖疮治疗“
现代医家对瘀毒定义多从病程、病位、病因、病性等方面进行定义。李圣耀等[4]认为瘀毒含义有二:一是指瘀、毒共存时,“毒”成为对病情凶险、胶着难愈一类病邪的概括,是包含病因及临床表现在内的一个病理概念;二是指瘀血蕴结成毒,此时瘀毒成为一种带有“瘀”象的内毒。张振千[5]从瘀毒论治疑难重症角度出发,认为瘀毒是疾病病位深、病程长、病情重的体现。孟云辉等[3]指出,瘀毒并非单一、具体的致病因素,而是病因或病理相结合的一种概念,是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认为瘀毒为有形之邪,积缓积聚而形成。王永炎[6]认为“毒”是邪气亢盛,败坏机体的结果。付志昊等[7]认为,“毒”是一种不同于六淫的特殊病因,其致病作用强烈,同时瘀毒既为病理产物,也是发病因素。张大伟等[8]也认为,瘀毒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疾病发展的病理基础。
“瘀”和“毒”的关系
“瘀”“毒”关系密切,二者互为因果。由瘀到毒再到瘀毒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瘀为常,毒为变,瘀为毒形成的基础,毒是瘀的发展和转归[9]。瘀久化毒,久毒致瘀,最终瘀毒缠绵,迁延致病。
瘀能致毒。郗瑞席等[10]从脏腑气血角度总结瘀久生毒的病理机制。认为六淫外邪、七情内伤伤肝,恣食肥甘厚腻损及脾胃,肝脾损伤,气机紊乱,气血不和,日久津血凝滞,阻滞络脉,蕴生内毒。
毒可致瘀。《圣济总录》中记载:“毒热内壅,则变生为瘀血”。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中也说:“毒火盛而蔽其气瘀其血”。白海龙[11]指出,气郁、脾虚、肝火旺盛以及阴血亏虚是形成瘀毒的主要病理因素,脏腑功能失调是瘀毒生成之本,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是瘀毒最重要的病理基础。于峻生等[12]认为毒邪致瘀主要有五大机制:一是热毒煎熬津血致瘀。二是毒损脉络、血溢脉外致瘀。三是毒邪耗伤阴津、阴伤血滞致瘀。四是毒邪壅滞气机、血脉凝滞致瘀。五是热毒损伤脏腑、血行失司致瘀。
瘀毒的致病特点
历代文献认为瘀毒致病有以下特点:(1)发病急骤:“毒”性暴烈,郁伏体内,必然起病急骤,来势迅猛,发展迅速。(2)病情危重:《验方新编》明确指出瘀毒致病“毒瘀肝经……势极多危”、“毒瘀心包络,更加凶险”的特点。(3)病位广泛:瘀毒可侵及脏腑、气血、
瘀毒在内科疾病中的表现及辨治
瘀毒致病广泛,常涉及多个系统。近年来,瘀毒理论在恶性肿瘤的研究中有较多探索和应用,在其他内科系统疾病中亦有相关涉及。从瘀毒角度辨治心、脑、肺、消化系统、内分泌疾病,目前多采用
1.心病
近年来瘀毒理论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取得一定进展。陈可冀等[13]提出,
2.脑病
第五永长等[20]认为“肝热毒瘀论”是引发
3.肺病
张文江等[23]从瘀毒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现COPD患者多具有瘀、毒或瘀毒互结的临床表征。瘀毒致病,机体气血失调、阴阳失衡,肺为水之上源,肺病则痰饮内生,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载:“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咳出清黄涕,其状若脓,大如弹丸”(《素问·评热病论》)或“时出浊唾脓血,久久吐脓如米粥”(《
4.消化系统疾病
明代董宿[26]辑录的《方贤续补·奇效良方》中载:“若毒瘀所聚为黑色……其大小
5.内分泌系统疾病
瘀血阻滞可见口渴。清代唐宗海在《血证论·瘀血》中提到:“瘀血在里则口渴……内有瘀血,故气不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为渴”。瘀血阻络也可见肢体麻木、肌肤甲错、舌紫暗[32]等表现。冯兴中[33]从“气虚生毒”角度出发论治
目前,对于瘀毒理论的研究已日趋深入,但其病因病机理论体系尚未完善。瘀毒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祛瘀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钟霞焦华琛李运伦张辛欣高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