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养阴法的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16-03-30 00:00:00

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在《温热经纬》引用吴鞠通评注《灵枢·热病篇》言:“若留有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可以说在外感温热病中,津液的盛衰存亡将直接决定整个病情的机转。外感温热病是由温邪的侵入,最易转化火热,火热越炽,耗伤津液越重,津液亏耗越重,则水不灭火更致火旺,必须根据温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拟订护阴液和养阴液的两大法则。

间接顾护津液法

清热祛邪以护津:温热病伤津的主要原因系温热阳邪所致,故清除邪热是顾护津液之根本,即所谓:“清除一分邪热,即保留一分津液”。

辛凉清热法:适应于温热之邪侵入卫分的初期阶段。以身热头痛,口咽干痛,咳嗽,脉浮数,舌苔薄黄为特征。可选用银翘散、桑菊饮之类。卫分邪热得解,则津液得留,吴鞠通称此为辛凉解热平剂、辛凉解热轻剂。

辛寒清热法:适应于温热侵入气分,以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为特征,可选用白虎汤,解除气分实热以护留津液,吴鞠通称此为辛凉重剂清热法。

急下存阴清热法:适应于热邪蕴结于胃肠,燥屎搏结,以身热汗出,腹痛便闭,或下利清水灼肛,谵语,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征,可选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急下邪热燥结,以防津液大伤,白虎汤称此为咸寒泄热法,亦叫急下存阴法。

清热凉血法:适应于温热之邪侵入营血,以身热燥扰,昏狂谵妄,皮肤斑疹,或吐血衄血,舌绛脉数为特征,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清解邪热以保津,白虎汤称此为甘咸微苦凉血清热法。

清热透邪法:适于温热之邪留于阴分证,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渴饮脉弦为特征,可选用青蒿鳖甲汤搜邪外出以保津,白虎汤称此为苦辛咸寒搜邪解热法。

咸寒涩肠护津法:温病后期,往往邪退而正伤,气阴两亏,固摄失常便泄伤津,以大便泄泻,口咽干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为特征,可选用一甲复脉汤,方中只牡蛎一味咸寒涩补,既能涩肠补泻,又能清里存阴。

直接滋养津液法

甘寒清热生津法:即以甘味及寒性药相配合以滋生阴液,如麦冬、天冬、沙参、知母、芦根等,适应于温热燥邪不解而又灼伤肺胃津液证,以口干而渴,身热干咳,舌红少苔,脉细数为特征。可选用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清燥救肺汤之类。如叶天士治某:春温身热,六日不解,邪陷劫津、舌绛、骨节痛、以甘寒熄邪。竹叶心、知母、花粉、滑石、生甘草、梨皮。

咸寒甘润生津法:即以咸味性寒类药物配伍以滋生阴液,如鳖甲、龟甲、牡蛎等,适用于邪热灼伤肝肾之阴证,以身热唇干、舌干齿黑、手指蠕动、舌绛少苔而干,脉沉细而数为特征,可选用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之类。

引吴鞠通医案:马,38岁,暑热本易伤阴,误用消导攻伐,重伤阴气,致令头中耳鸣无止时,此系肝风内动,若不急救肝肾之阴,瘛疭热厥立至矣。大生地18克,麦冬15克,生牡蛎15克,白芍18克,丹皮9克,菊花炭9克,生鳖甲15克,桑叶4.5克,炙甘草9克,大麻仁6克。

酸甘化阴生津法:即以酸味及甘味药配合以滋养阴液,如酸味的白芍、五味子、乌梅等,和甘味的甘草、麦冬、玉竹、枸杞子等配伍,适应于暑热之邪伤及心肾或既伤津又耗气者,以身热不重,汗出不止,心热烦躁,喘暍,舌红绛,脉细数为特征。如属气津两伤者,可选用生脉散,如属热伤心肾者,可选用连梅汤。引叶氏案:热久,胃汁被劫,不饥不便……而热病必消烁真阴,议用三才汤意。人参、天冬、生地黄、麦冬、五味子。

果食养阴生津法:多以水果及食物滋养阴液,适应于热邪已退,津液大伤,年老体弱者,例如吴鞠通常喜用的雪梨浆方(以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时时频服)、牛乳饮(牛乳一杯)及荸荠汁、藕汁等。

笔者应用体会

(1)津液的充盈存亡,关系着整个温热病的病情机转。温热病的治疗过程,始终贯穿着顾护津液或滋养津液两大治疗原则。21nx.com

(2)在千变万化的温病发展过程中,直接养阴法或间接顾护津液要灵活运用,可一法独用,可几法同用,如辛寒清热护津和甘寒生津法同用,咸寒涩肠护津法和酸甘化阴生津法同用等。

(3)重视温病顾护、滋养阴液的同时,对外邪的存在及阳虚的产生也不可轻视。兼有外邪者,要视风温、湿温、暑温等不同邪气及侵入卫、气、营、血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清除邪气法。

(4)对兼有阳虚者,治疗要阴阳兼顾,补阳时更要防止阳热伤津助火之弊。

(5)顾养津液,切忌过度寒凉,以防伤及胃气和产生格拒现象,故而可应用阴生阳长和反佐法的理论,在大队甘寒生津药物中,适当加温通之品,以利阴液的新生。

(6)温病的治疗中,对兼有痰湿及脾虚湿盛者,养阴的同时要防养阴助湿或化湿伤阴,所以必须二者兼顾,可采取先化湿后养阴,或应用既养阴又可化湿的山药、莲子等。(王玉生)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