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中医针灸疗法

发布时间:2011-12-07 00:00:00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风团,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任何痕迹,有的病人尚有发热、腹痛等全身症状。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过一次荨麻疹。

  本病属于中医学“风瘙瘾疹”、“风疹”的范畴。

  病因病机

  发病原因不外内外两端,内因禀赋不足,外因风邪为患。由于卫表不固,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客于肌肤,致使营卫不和;或因饮食不节,内有湿热、食滞,外受风邪侵袭,使内不得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而发。慢性荨麻疹多由情志不遂,肝郁不舒,郁久化火,耗伤阴血,或因脾气虚弱,湿热虫积,或因冲任失调,经血过多,或因久病耗气伤血等,均可致营血不足、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致。

  辨证分型

  风热犯表:风团色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伴发热,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风寒束表:风团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伴恶寒;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肠胃实热:风团色红,成块成片,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泄泻;苔黄腻,脉滑数。

  血虚风燥:风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心烦少寐,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基本治疗

  [治则]  疏风清热,养血润燥。

  [处方]  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三阴交。

  [加减]  风热犯表加大椎、风门;风寒束表加风门、肺俞;血虚风燥加风门、脾俞、足三里;肠胃实热加内关、支沟、足三里;喉头肿痒、呼吸困难加天突、天容、列缺、照海;女性经期风疹伴月经不调加关元、肝俞、肾俞。

  [操作]  每次选用3~5穴。毫针刺用泻法,风寒束表者可在风门、大椎加用灸法。留针 15~30分钟,急性者每日针刺1~2次,慢性者可隔日针刺一次。急性者无疗程可言,慢性者 10~15次为一疗程,荨麻疹发作与月经有关者可在每次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针刺治疗。

  其他疗法

  1.皮肤针

  [取穴]  风池、曲池、血海、夹脊穴。

  [操作]  毫针刺,中强手法叩刺,至皮肤充血或隐隐出血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

  2.三棱针

  [取穴]  曲泽  委中  大椎  风门

  [操作]  每次可选用一个四肢穴和一个躯干穴。曲泽或委中穴处用三棱针对准瘀血经脉快速点刺一厘米深左右,使暗红色血液自然流出,待颜色转淡红后再加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大椎或风门穴用三棱针刺0.5~1厘米深,立即加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急性者每日一次,慢性者一周一次。

  3.拔罐

  [取穴] 神阙

  [操作] 用大号玻璃罐拔之,先留罐5分钟,起罐后再拔5分钟,如此反复拔3次;也可以用闪罐法反复拔罐至穴位局部充血。每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

  4.耳针

  [取穴] 肺、胃、肠、肝、肾、肾上腺、神门、风溪。

  [操作] 以毫针浅刺,中强刺激;也可在耳前静脉放血数滴;每日一次。或用埋针法、压丸法,2~3日一次。

  5.穴位注射

  [取穴] 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大椎、膈俞等穴。

  [操作] 每次选用1~2穴,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或抽取自身静脉血加入抗凝剂注入穴位,每穴2~3毫升。

  (1)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一般通过1~ 4次的治疗能较快退疹止痒,对慢性荨麻疹应查明原因,给予相应的治疗。

  (2)治疗期间应避免接触致敏食物或药物,忌食鱼腥、虾蟹、酒类、浓茶、咖啡、葱蒜辛辣等刺激性饮食,保持排便通畅。(摘自《农村实用针灸技术》)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