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合用治带状疱疹

发布时间:2022-03-17 00:00:00

带状疱疹,又称为蛇丹、蛇串疮、缠腰火丹等,是由于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

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中医认为,本病发病多与肝郁化火、过食辛辣厚味、感受火热时毒有关。情志不畅,肝经郁火;或过食辛辣厚味,脾经湿热内蕴;又复感火热时毒,以致引动肝火,湿热蕴蒸,浸淫肌肤、经络而发为疱疹。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出现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该病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神经痛。该病临床辨证分型及主要表现如下。

肝经郁热:疱色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脾虚湿蕴:疱色淡红,疱液浑浊,疱壁松疏,易于溃破,渗液糜烂;伴纳呆,腹胀便溏,苔黄腻,脉滑数。

气滞血瘀:皮疹消退,局部疼痛难忍;伴烦躁失眠,精神不振,胃纳不佳;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选穴配伍及针刺操作

治法:泻火解毒,清热利湿。以局部阿是穴及相应夹脊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皮损局部围刺)及与皮损相应之同侧夹脊穴。

配穴:肝经郁热选阳陵泉、足临泣、行间、太冲、血海;脾虚湿蕴选中脘、内庭、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曲池;气滞血瘀选曲池、合谷、三阴交、血海、太冲、膈俞。

操作:局部围刺,四肢穴直刺,配合三棱针刺络拔罐。局部围刺以患处2cm外的范围为圆,1寸或1.5寸的0.25mm毫针,常规消毒,针尖与皮肤呈20~30度角,均朝向疱疹中心方向,一般先定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针,然后再定左上、左下、右下、右上方向的针,以此类推,针数多少由患处面积大小而定,每针间距0.5~1寸,进针后略加捻转提插泻法,稍有得气即可。四肢穴直刺采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三棱针刺络拔罐是在常规皮肤消毒后,手持三棱针先在距疱疹头部0.5~1寸处,围点刺5~6针,每个围点刺部位以微量出血为宜,随后再以同样的方法在起病点的尾部点刺5~6针,疱疹0.5~1寸处同样用三棱针每厘米围点刺一个部位,每个点刺部位均达到微量出血。随后在每个点刺部位拔罐。3~4日一次。

方义:局部阿是穴围针刺或点刺拔罐可引火毒外出。本病是疱疹病毒侵害神经根所致,取相应的夹脊穴,直针毒邪所留之处,可泻火解毒,通络止痛。

典型医案

李某某,男,43岁,2013年9月21日初诊,主诉“右下胸部起水疱,剧烈疼痛3天”。现病史:3天前右侧下胸部开始疼痛,而后相继起红斑及水疱,成簇出现,从前胸漫延到后胸,疱色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夜不能寐,口干思冷饮,大便秘结,三日未解,尿黄而少,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右侧胸部,自7、8、9肋骨间散在密集成簇的大小不等的水疱,基底为紫红斑,充血,疱色鲜红,疱壁紧张,周围轻度红色浸润。

诊断:带状疱疹(肝经郁热型)。

针灸处方:1.取皮损相应之同侧夹脊穴加阿是穴(皮损局部围刺)、阳陵泉、足临泣、行间、太冲、血海。2.三棱针刺络拔罐:常规皮肤消毒后,手持三棱针先在距疱疹头部0.5~1寸处,围点刺5~6针,每个围点刺部位以微量出血为宜,随后再以同样的方法在起病点的尾部点刺5~6针,两侧疱疹0.5~1寸处同样用三棱针每厘米围点刺一个部位,每个点刺部位均达到微量出血。随后在每个点刺部位拔罐。当夜患者即能入睡,诉疼痛减半。3日后水疱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大便还有秘结,加取支沟、天枢又三日后大便通畅,10日后诸证皆消,表面留有色素沉着,未再复发。

按本病的发生多因情志内伤以致肝胆火盛,或因湿热内蕴,外受毒邪而诱发。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搏结,阻遏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症见灼热疼痛;毒热蕴于血分则发红斑;湿热凝聚不得疏泄则起水疱。故治宜疏肝、泻火、止痛。取肝经之穴太冲、行间、阳陵泉以泻肝经之热邪,取血海以活血祛瘀止痛,取皮损同侧夹脊穴乃中西医结合之取穴法,因相应肋间神经所过皮损处,故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局部围刺则加强了局部血液循环,三棱针刺血拔罐则使郁结之湿热瘀毒泻去,邪祛则经络通,通则不痛。上法共奏清肝泻热、活络止痛之效。(耿惠河北工程大学 李利军河北省邯郸华仁中医院 白金尚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