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鹏:寒地儿科疾病辨治要点
发布时间:2015-08-08 00:00:00
发布时间:2015-08-08 00:00:00
•寒地冬长夏短,以寒邪居多,而寒性收引凝滞,易伤阳气,且易闭郁阳气,故寒地小儿多易感寒而发病,导致肺脏、脾胃之寒证或脾胃、肾脏、心脏之阳虚证,宜用散寒法或温阳法治之。
•寒地小儿多嗜食肥甘浓咸,内热久蕴,加之寒邪闭郁阳气,故多见外寒内热证,宜用发表清热法治之;若饮食不知自节,脾胃运化不及,蕴湿生热,则易形成湿热证,宜用分消走泄法治之。
长期以来,学术界习惯将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等冬季漫长、气候严寒的地区称为寒地。寒地冬季最低气温常达零下30℃~40℃,结冰期长达5个月至半年之久。在冬季漫长寒冷、日照时间短的特定寒地环境下,小儿疾病都有哪些独特的发病特点呢?
近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学会儿科分会常委、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副院长王有鹏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寒地儿科的多发病和常见证型、发病现状及用药特色进行了系统阐述,兹介绍如下。
多发病及常见证型
王有鹏指出,小儿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多发病及发病证型也与成人有较大差别。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儿童多发病及发病情况有一定差异。其中,寒地冬长夏短,以寒邪居多,而寒性收引凝滞,易伤阳气,且易闭郁阳气,故寒地小儿易感寒而发病,从而形成北方寒地儿科的疾病谱与发病特点。
众所周知,小儿肺常不足,寒邪作用于小儿肺系,往往从皮毛而入。寒邪收引皮毛,闭郁阳气,则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痛;肺主皮毛,皮毛阳气闭郁,汗不得出,肺之宣降受阻,则易鼻塞、咳嗽、喘促;若寒邪郁肺,肺津不化,则鼻涕连连;寒邪伤及肺气、肺阳,肺通调水道之职失常,水停于内为饮,则发为水肿。
以上诸症,以发热、恶寒、头身痛为主症者,为感冒,在寒地冬季所发,则多为风寒感冒。
寒地小儿多嗜食肥甘浓咸,内热久蕴,加之寒邪闭郁阳气,故小儿外寒内热之感冒或肺炎喘嗽亦常发生,呈现大青龙汤之恶寒、发热、无汗、烦躁之证。
若以咳嗽、恶寒、流清涕为主症者,为风寒咳嗽;以鼻塞、流涕、喷嚏为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者,为鼻炎;以反复发作之气喘、哮鸣为主症者,则为哮喘。在北方寒地冬季,寒性哮喘、寒包火型哮喘比较常见。
小儿脏腑娇嫩、抗病力弱,寒地气候变化剧烈,寒邪易伤小儿肺气、肺阳,故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亦颇多发,初始多发于冬季气候严寒及气候变化剧烈时,久之则导致正气耗伤,营卫不和,一年四季稍感外邪即发病。
王有鹏强调,寒地脾胃病多以寒邪损伤脾胃、脾胃纳运功能失调或减弱为基本病机。
小儿脾常不足,寒性收引凝滞,客于肠胃,收引肠胃脉络,则产生腹痛;寒邪客于中焦脾胃,阻滞气机,引发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脾气下陷则泄泻,胃气上逆则呕吐。
寒邪所致腹痛、呕吐、泄泻之病机,在《黄帝内经》中即已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若小儿频伤寒邪或久伤寒邪,致脾阳受损,也易出现虚寒性腹痛、泄泻、呕吐。而脾阳受损,脾胃虚寒,脾之运化功能减弱,亦能产生乳食不化之积滞,及至日久,则发为疳证。
此外,小儿肾常虚,寒邪易于伤及小儿肾阳,肾阳不足则封藏失职,水液代谢失常,从而发生水肿、遗尿、尿频等疾病。寒邪伤及心阳,使心阳不振,则易致心悸、气短、多汗、畏寒等症,是为心阳不振证,病毒性心肌炎在寒地多出现此种证型。同时,寒地冬季漫长、夜长昼短、光照时间短,小儿多不外出,少见日光,亦易发生佝偻病。
三大发病特点
寒性疾病多发
寒地冬季漫长,寒风凛冽,儿童长期处于严寒环境,易于感触寒邪。一些寒冷环境下易于发生的疾病,如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肺炎喘嗽等,在寒地冬季尤为多发。
由于长期感寒,导致一些儿童阳气受损,所以寒地儿科又多见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缓解期或泄泻在寒地易呈现为脾肾阳虚证,呕吐、腹痛易呈现为脾胃虚寒证等。
外寒内热型疾病多发
由于寒地气候寒冷,小儿在此地生存,多易感受外寒;小儿纯阳之体,易于化热;且寒地饮食多以肥甘浓咸为主,易于酿生湿热,故寒地儿科外寒内热型疾病颇为常见,如哮喘、肺炎喘嗽,甚至感冒在寒地亦多见外寒内热证。
湿热型疾病多发
寒地饮食多肥甘浓咸,加之小儿脾胃尚弱,饮食不知自节,脾胃运化不及,往往蕴湿生热,故寒地儿科湿热型疾病也颇为多发,如小儿积滞、呕吐、泄泻、腹痛等,多见湿热为患证型。
四大治疗方法
在20多年的临床经验中,王有鹏教授对北方寒地儿科疾病总结了四项行之有效的医治方法。
散寒法
寒地儿科多发寒性疾病,其中感受实寒者,多用散寒法。对寒客在表的风寒表证,用发散风寒法;寒客在肺的哮喘等,用温肺散寒法,兼肺中有痰饮者,用温肺化饮法;寒客在中焦的腹痛、呕吐、泄泻等,用温中散寒法。
温阳法
小儿虚寒性病证在寒地多发,此类病证宜采用温阳法。对哮喘缓解期、泄泻的脾肾阳虚证,用温肾健脾法;对呕吐、腹痛的脾胃虚寒证,用温阳健脾法;对病毒性心肌炎的心阳虚弱证,用温振心阳法。
发表清热法
寒地儿科多外寒内热病证,此类病证可采用发表清热法。《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西北之气,散而寒之。”西北高寒气候,多外寒内热证,故《黄帝内经》提出“散而寒之”的施治方法。如对寒包火型肺炎喘嗽、哮喘等,多采用外散风寒、内清里热之法。
分消走泄法
寒地儿科湿热型病证多发,此类病证应采用分消走泄法。湿邪重浊黏滞、弥漫三焦、缠绵难化,与热邪交织,如油入面,更难祛除,故叶天士等医家提出分消走泄之法,以宣展气机、运化湿浊之品分消湿热之邪。对于湿热型积滞、泄泻、呕吐及哮喘伏痰等,宜用此法。
上一篇 : 食疗增高
下一篇 : 全身性局部异常汗出 针灸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