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之炎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临床经验

发布时间:2018-04-10 00:00:00

姜之炎(1960—),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学会儿科分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龙华医院徐小圃儿科学术思想研究室主任,龙华医院名中医。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支气管哮喘、小儿肾脏病、女童性早熟及婴幼儿胆道闭锁术后肝胆疾病等临床与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儿童腺样体肥大系因腺样体炎症反复发作或邻近部位如鼻腔、鼻窦、扁桃体的炎症波及鼻咽部,刺激腺样体发生病理性增生,进而引起鼻阻塞、打鼾、鼻孔常流黏脓性分泌物、听觉减退等,并可呈“腺样体面容”(张口呼吸、鼻根下陷、嘴唇变厚、鼻唇沟变浅等)。目前西医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两种途径分别是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存在手术风险,非手术治疗中最常用的是鼻用激素治疗,可暂时缓解患儿鼻部症状,但两者均可能出现复发。

姜之炎老师认为,儿童腺样体肥大属于中医痰核范畴,应从痰论治。现将姜之炎老师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1.1邪毒侵袭,肺热壅鼻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适应外界环境、抵御外邪入侵能力较弱,易受外邪侵袭。《疡科心得集》曰:“夫风温客热,首先犯肺,化火循经,上逆心络,结聚咽喉。”风邪为六淫致病的主要因素,易与寒热之邪相合,侵犯机体。姜老师认为,痰核可因痰热相合蕴于鼻咽所致。外邪侵袭,故发病较急;风性开泄,腠理疏松,风热外袭,内应于肺,或风寒侵袭,内遏于肺,郁而化热,且外邪犯肺,肺失宣肃,涕为肺之液,与热相合,故流黄涕;水失输布,凝液成痰,痰与热合,循经上壅,可出现头痛、耳痛;痰热郁聚于鼻咽,出现鼻塞、咽红;局部气血壅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热胜则肿”,呼吸不畅,故出现张口呼吸、睡眠打鼾;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之佐证。

1.2痰湿凝聚,脾虚痰阻姜老师认为,脾虚失运,痰浊内生,聚于鼻咽,也可致痰核。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运化功能较成人低下,脾为生痰之源,主运化水液。若鼻病日久,肺病及脾,子病及母,致使脾气受损,或因现代生活水平提高,小儿多食肥甘厚腻,湿浊内蕴,碍于脾胃,运化失职,故见面色欠华;升降失常,故神疲乏力、胃纳欠佳;聚湿成痰,凝于鼻咽,故鼻塞时作;舌淡、苔薄白腻,脉细无力为之佐证。

2治疗特色

姜老师提出,治疗痰核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从痰论治。治疗以化痰散结为基础,若急性起病,肺热壅鼻,给予清肺化痰;若病程日久,脾虚痰阻,则应加强运脾通窍之力。

2.1中药治疗

2.1.1清肺化痰通窍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姜老师认为,肺热壅鼻之痰核为实证,当以驱邪为主,理应清肺通窍、化痰散结。

姜老师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清肺化痰通窍方(金银花、连翘、辛夷、石菖蒲、黄芩、夏枯草、象贝母、丝瓜络、生牡蛎、甘草)。方中金银花性寒味甘,入肺、心、胃经,可清热解毒、散痈消肿,为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连翘性苦微寒,入肺、心、小肠经,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两药相须为用清热散结为君。辛夷入肺经善通鼻窍,为鼻科圣药,菖蒲芳香走窜,豁痰开窍醒神;黄芩清肺泻火,引药上行,三药同用宣通鼻窍为臣。丝瓜络、象贝母、夏枯草、牡蛎消肿散结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之清肺通窍、化痰散结功效。

2.1.2运脾化痰通窍脾喜燥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姜老师认为,脾虚痰阻型痰核属虚实夹杂,当邪正兼顾,治以运脾化痰、通窍散结。湿痰同出一源,脾运失司,津液不化,脾虚则湿盛,湿聚成痰,而成痰核。实脾土,燥脾湿,助中焦之转输,乃绝痰之源的治本之法。

姜老师根据以上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提出“运脾治鼻”新理论,形成了运脾化痰通窍方(苍术、薏苡仁、辛夷、石菖蒲、黄芩、夏枯草、象贝母、丝瓜络、生牡蛎、甘草)[1]。方中苍术芳香燥烈,燥湿健脾,为运脾要药,薏苡仁甘淡,健脾渗湿,两药相须为用运脾化湿为君药;辛夷善通鼻窍,石菖蒲豁痰开窍,黄芩燥湿,引药上行,三药同用宣通鼻窍为臣;生牡蛎、夏枯草、象贝母、丝瓜络合用化痰散结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作为使。全方运脾以消痰,通窍以通气。课题组根据临床研究发现[2-3],运脾化痰通窍方治疗脾虚痰阻型痰核确有显著疗效。

2.2穴位按摩迎香穴是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手阳明为大肠经,而肺与大肠相表里,足阳明为胃经,又脾与胃相表里,脾胃健运,痰湿可除,再次证明该穴位在治疗痰核中的重要地位,与该病病位在于肺脾不谋而合。对迎香穴进行穴位按摩,可调节手足阳明经的气血,从而缓解一系列诸如鼻塞、流涕等症状。

综上所述,姜老师治疗腺样体肥大时重视从痰论治、从鼻论治,强调化痰散结通窍。因患儿肺脾常不足,故治疗上应兼顾肺脾,临证应合理遣方用药。

3验案举隅

3.1腺样体肥大案患儿李某,男,6岁。初诊日期:2017年6月17日。

患者鼻塞流涕2天,伴张口呼吸半天。患儿有腺样体肥大病史,2天前因起居不慎出现鼻塞、流涕、时有喷嚏等感冒症状,自予仙特明口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近半天出现张口呼吸、睡眠打鼾加重,今至我院就诊。就诊时患儿自诉鼻塞,流黄涕,打喷嚏;偶有咳嗽,无咯痰;食欲欠佳,夜寐欠安,二便尚调;面色欠华,张口呼吸,咽部红肿;舌红、苔薄黄,脉浮数。鼻咽部侧位X线片示:腺样体前缘中度隆起,A/N比值为0.75。

西医诊断:腺样体肥大(急性期);中医诊断:痰核;辨证:肺热壅鼻;治法:清肺通窍,化痰散结;方用清肺化痰通窍方加减。

处方:金银花5g,连翘5g,辛夷5g,石菖蒲5g,黄芩5g,夏枯草5g,象贝母2g,丝瓜络5g,生牡蛎9g,甘草2g,五味子2g,桑白皮5g,地骨皮5g(免煎颗粒)。开水冲服50ml,早晚各1次,餐后温服。配合按揉迎香穴3~5min/d。并嘱避风寒、慎起居、忌食生冷。二诊(6月24日):鼻塞、流涕明显好转,无咳嗽咯痰;纳可,夜寐尚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浮数。原方去五味子、桑白皮、地骨皮,加用藿香5g、佩兰5g、怀山药5g(免煎颗粒)。开水冲服50ml,早晚各1次,餐后温服。

患儿服药后自诉症状明显改善,故于门诊续方14剂。随访3个月,门诊在上方基础上随症加减,患儿鼻部症状如鼻塞、张口呼吸等未出现,复查鼻咽侧位X线片提示:A/N为0.62。

按患儿因不慎外感风热之邪,邪犯肺卫,肺失宣肃,水失输布,凝聚成痰,热痰相合,结于鼻咽,而致痰核。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辨证为肺热壅鼻,治以清肺通窍、化痰散结。药用姜老师清肺化痰通络方加减。

该方以金银花、连翘为君,取吴鞠通《温病条辨》银翘散之意,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功,为疏风清热解毒的经典药对,清透壅鼻之肺热。因患儿偶有咳嗽,无咯痰,故合泻白散加减清泻肺热;患儿夜寐欠安,故予五味子宁心安神。

二诊患儿鼻塞、流涕明显好转,无咳嗽咯痰,纳可,夜寐尚可,二便调,故去桑白皮、地骨皮、五味子;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浮数,可见患儿体内仍有余热,夏季为湿邪当令,兼有湿困,故予藿香、佩兰化湿。3.2手术后腺样体肥大复发案患儿张某,男,7岁。初诊日期:2017年4月15日。

腺样体切除术后2年,鼻塞、流涕2个月。患儿2年前因鼻塞、打鼾、张口呼吸于外院诊为腺样体肥大,A/N值为0.85,并行腺样体切除术。术后患儿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2年来患儿鼻塞、流涕反复,2个月前再次出现张口呼吸、打鼾,于我院查鼻咽部侧位X线片示:腺样体前缘轻度隆起,A/N比值为0.7。

刻诊:鼻塞,流黄涕,时有喷嚏,晨起为多;睡眠打鼾,手足不温;汗出较多;寐欠安,纳食欠佳,二便尚调。查体:患儿神情,精神欠振,面色欠华;未见张口呼吸,咽红,扁桃体未见肿大;舌淡、苔薄白腻,脉细无力。西医诊断:腺样体肥大;中医诊断:痰核;辨证:脾虚痰阻;治法:运脾化痰,通窍散结;方用运脾化痰通窍方加减。

处方:苍术5g,薏苡仁5g,辛夷5g,石菖蒲5g,黄芩5g,夏枯草5g,象贝母3g,丝瓜络5g,生牡蛎9g,甘草3g,皂角刺5g,胆南星5g,僵蚕3g,桂枝3g,白芍5g,茯苓5g,姜半夏2g,远志2g,地龙4g(免煎颗粒)。14剂,开水冲服50ml,早晚各1次,餐后温服。配合按揉迎香穴3~5min/d,并嘱避风寒、慎起居、忌食生冷。

二诊(4月29日):患儿鼻塞稍有好转,流清涕,时有鼻痒,偶有喷嚏,睡眠打鼾明显缓解;手足尚温,仍有汗出,但较前减少;寐可,纳一般,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原方去皂角刺、胆南星、僵蚕、桂枝、白芍、茯苓、姜半夏、远志、石菖蒲、地龙,加用桑白皮5g、地骨皮5g、藿香5g、佩兰5g、黄芪5g、白术5g、防风2g(免煎颗粒)。

三诊(5月13日):患儿鼻塞明显好转,无流涕,偶有喷嚏;睡眠无打鼾;手足尚温,仍有汗出;寐可,纳一般,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去藿香、佩兰,加用麻黄根5g、浮小麦5g、怀山药5g(免煎颗粒)。四诊(5月27日):患儿无明显不适感,睡眠无鼾,寐可,纳一般,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数。上方去麻黄根、浮小麦。

经治疗,患儿症状明显缓解,后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继续治疗。治疗3个月后复查鼻咽侧位片示A/N比值为0.58。腺样体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后患儿长期门诊随访行中药调理,患儿鼻塞、张口呼吸、打鼾等症状未再出现。

按患儿腺样体切除术后复发,鼻塞,流黄涕,时有喷嚏,晨起为多,睡眠打鼾,手足不温,汗出较多,寐欠安,纳食欠佳,二便尚调。辨证脾虚痰阻,治以运脾化痰、通窍散结,药用姜老师运脾化痰开窍方加减。方中配合皂角刺消肿散结,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胆南星、僵蚕、半夏、远志、地龙、石菖蒲燥湿化痰开窍。二诊患儿鼻塞稍有好转,流清涕,时有鼻痒,偶有喷嚏,睡眠打鼾明显缓解,手足尚温,仍有汗出,较前减少,故予运脾化痰通窍方合泻白散及玉屏风散运脾化痰,通窍散结,清泻肺热,益气固表;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予藿香、佩兰化湿。

三诊患儿鼻塞明显好转,无流涕,偶有喷嚏,睡眠无打鼾,手足尚温,仍有汗出,故去藿香、佩兰,合牡蛎散加强益气固表止汗之力,加怀山药益气养阴。

四诊患儿无明显不适感,睡眠无鼾,寐可,纳一般,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数,故去麻黄根、浮小麦,继续调理,使脾胃得运,痰核得消。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作者:吴文华姜之炎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