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涤教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经验
发布时间:2017-02-11 00:00:00
发布时间:2017-02-11 00:00:00
张涤教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导,湖南省中医名家,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10余年,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张涤教授认为“肺脾不足”的生理特点,在外易感湿热疫毒,在内易生湿热,两邪相搏结而致本病。临床上主要是以清热利湿解毒,佐以疏风清热,解毒透疹为法,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手足口病属中医“时疫”“温病”“湿温”等范畴。本病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夏季常见,张教授认为本病主要是感受湿热疫毒所致。主要病理因素是湿热,可有湿和热的轻重之分。病变部位主要是肺脾二经。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而又以肺脾不足尤为突出。湿热疫毒由口鼻而入,内侵肺脾,肺居高位,邪先犯之,属卫外合皮毛,邪毒犯肺,肺气失宣,故发病初期可见发热、咳嗽、流涕等症。脾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脾经连舌本,散舌下。湿热邪毒透于肌表,热毒郁而为疹,湿又聚而成疱,故见手足部疱疹、循经脉上行则见口舌疱疹。
2
典案举例
案例1:
张某某,男,1岁11个月,于2014年6月4日就诊。6月2-3日有发热,最高体温38.5℃,于昨日下午热退,今日已未发热。昨日始手、口腔部见较多红色疱疹,稍有咽痛,稍有咳喘,少痰,精神尚可,纳可,二便调。查体:咽红,口腔及咽喉壁可见较多的大小不等的红色疱疹,舌质红,苔薄黄,微腻,指纹紫。根据发病季节及临床表现诊断为“手足口病”,辨证为湿热夹毒,邪犯肺脾。治以清热利湿解毒。药用西茵陈5g,滑石20g,芦根10g,牛蒡子3g,紫花地丁5g,蒲公英5g,桑白皮5g,地骨皮5g,玄参5g,白果2g,紫苏子2g,甘草3g。5剂,1剂/d,水煎服,2次/d。嘱清淡饮食,在家隔离。服药后疱疹减少,余疱疹均已结痂,无咽痛,咳嗽好转,纳可,二便调。病愈。
案例2:
常某,男,2岁半,于2014年6月7日就诊。昨日始口腔、手足掌部出现红色丘疹、疱疹,无咽痛,无发热(腋温36.9℃),稍咳嗽,流浊涕,小便黄,大便稍稀,昨日2-3次。查体:咽红,口腔内少许疱疹,舌质红,苔薄黄,指纹浮紫。初步诊断为“手足口病”。辨证为风热犯肺证,治以疏风清热,解毒透疹。药用荆芥2g,桑叶3g,连翘3g,牛蒡子3g,葛根5g,芦根10g,紫花地丁3g,蒲公英3g,大腹皮5g,车前子3g,滑石10g,甘草2g。5剂,1剂/d,水煎服,2次/d。嘱清淡饮食,在家隔离。服药后皮疹消退,少许结痂,未见明显咳嗽,纳可,二便调。病愈。
3
体 会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为娇脏,主卫合皮毛,湿热疫毒极易从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肺脾。手足口病好发季节是夏季,与气候相关,夏季炎热,雨水较多,湿热之气偏盛,再加之现代小儿饮食结构的日益精细化,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易于阻碍脾胃运化,小儿脾常不足,脾胃素虚,易内生湿热。内外之邪相搏,湿热之气发于肌表而致。张教授认为,手足口病患儿就诊时一般是在发疹期,主要证型湿热夹毒型,治法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由于手足口病的潜伏期较短,发疹初期常伴有表证,治疗上佐以疏风清热,解毒透疹之法。虽然手足口病预后一般良好,但是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易造成爆发流行,且少数发生变证的重症患儿可危及生命,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就诊、早治疗、早隔离。
导师认为治疗本病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法,以西茵陈、滑石、芦根、紫花地丁、蒲公英、牛蒡子、连翘、甘草为基本用药。西茵陈性微寒,清利湿热之力较强。重用滑石,其性甘淡寒,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之功效。《本草纲目》:“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故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二者共为君药。芦根性味甘寒,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利尿,既可助茵陈、滑石清热利湿,又可预防祛湿太过,以免伤阴耗液,化燥生风。紫花地丁、蒲公英性苦寒,均可清热解毒,蒲公英尚有利尿通淋之效,可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以助君药清热利湿之力。共为臣药。牛蒡子有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消肿之功。连翘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消肿之效,更有“疮家圣药”之称。两者合用可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更助臣药以清热解毒,为佐助药。甘草性平,调和诸药,并可助清热解毒之力,为使药。发热明显者可加生石膏,表证明显加荆芥、桑叶等,伴有咳嗽者可加苏子、白前、百部等。
上一篇 : 小儿厌食 治则方药
下一篇 : “分消走泄”法在寒地儿科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