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瑞治疗小儿抽动障碍临床经验浅析

发布时间:2021-08-15 00:00:00

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点,主要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1]。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抽动障碍患病率在0.05%以上,抽动障碍的患病率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好发年龄5~10岁,男女比例为(3~5)∶1[2]。研究显示,我国贵州省黔南地区7~15岁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率为1.29%[3]。

李宜瑞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5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5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小儿抽动障碍属中医“肝风证”“慢惊风”“瘛疭”“惊惕肉”“抽搐”等范畴。中医药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疗效确切而持久,不良反应少,且能全面改善患儿身体状况,改善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笔者曾跟诊李宜瑞教授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其治疗小儿抽动障碍临床经验及思想精华整理如下。

1病因病机

李宜瑞教授认为,抽动障碍病因多种多样,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外感六淫、饮食所伤、疾病诱发、情志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学习紧张、劳累疲倦,以及久看电视、手机、电脑及长时间玩电子游戏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该病病位在肝,与脾关系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云:“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说明肝风内动是抽动障碍主要病机。肝为风木之脏,主筋,风善行而数变,小儿肝常有余,肝风妄动可出现不由自主动作,如摇头耸肩、踢腿等抽动。肝开窍于目,故可见挤眉眨眼等症状;其声为呼,故可见喉中异响、吼叫等怪声。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后天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易聚湿生痰,怪病多由痰作祟,若遇气候湿热,热郁于内,痰热搏结,上扰清窍,流窜经络,症见不同部位肌肉抽动。

2辨证施治

2.1肝亢风动

该证型主要临床表现为抽动频繁有力,好动,面部抽动明显,转颈耸肩,挤眉眨眼,努嘴踢腿,吼叫,任性,伴烦躁易怒,抑郁,自控力差,面红目赤,时有头晕头痛,或胁下胀满,舌红,苔白或薄黄,脉弦数有力。部分患儿由于饮食不节,或起居不慎,或性格任性,或突受惊吓,不能承受学习等压力,导致肝气不疏,肝失疏泄,气机失调,郁而化火,加之小儿肝常有余,导致肝亢风动而发抽动。由于肝亢风动,抽动频繁有力,容易吼叫。小儿为纯阳之体,外感六淫之后易化火,外邪可引动内风也可出现抽动及怪声秽语等,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均是肝火实热征象。该证以抽动频繁有力、容易吼叫、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特征。治疗以清肝息风为法,自拟基本方药物组成:羚羊角10g,珍珠母15g(先煎),全蝎4g,炒僵蚕8g,天麻5g,钩藤10g(后下),煅赭石12g(先煎),白芍12g,甘草片5g。方中羚羊角平肝息风,散血解毒珍珠母平肝潜阳,安魂魄;全蝎息风镇痉;僵蚕祛风定惊,化痰;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煅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白芍养血敛阴,平抑肝阳;甘草健脾益气,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喉间痰鸣或咽红者,加木蝴蝶清肺利咽,疏肝和胃;肺热盛者,加毛冬青、蒲公英、鱼腥草清泄肺热,以平肝风;肝气不畅者,加合欢皮、柴胡疏肝解郁;抽动障碍伴呼吸道感染者,待外邪势退,则应补肺益气以佐金平木,如不是复感者则可不必补肺益气。

2.2脾虚肝亢

该证型主要临床表现为抽动无力,时轻时重,皱眉眨眼,噘嘴搐鼻,喉中痰声,腹部抽动,困倦多寐,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形瘦性急,夜卧不安,睡卧露睛,大便时溏时干,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或薄腻,脉细或细弦。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属土,肝属木,由于患儿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生化乏源,土不荣木,肝木之气亢旺而动风,最后出现各种抽动及怪声秽语等。脾气虚弱,土虚木旺,肝亢风动,导致抽动无力,时轻时重;素体脾虚,故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大便时溏时干、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或薄腻均是脾虚之象。该证以抽动无力、时轻时重、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大便时溏时干、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或薄腻为特征。治疗以健脾息风为法,自拟基本方药物组成:太子参15g,茯苓15g,白术10g,白芍12g,柴胡10g,钩藤10g(后下),龙骨15g(先煎),珍珠母15g(先煎),甘草片5g,法半夏8g。方中太子参益脾气、养胃阴,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白芍养血敛阴、平抑肝阳,柴胡疏肝解郁,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惊,龙骨、珍珠母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法半夏燥湿健脾甘草调和诸药。头部抽动频繁者,加天麻息风止痉;四肢抽动者,加木瓜舒筋活络;躯干抽动者,加宽筋藤舒筋活络;眨眼者,加木贼疏散风热明目;咧嘴者,加蝉蜕息风止痉,全蝎息风镇痉;耸肩、转颈者,加葛根解肌,川芎活血行气祛风。

2.3痰热动风

该证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抽动有力,口出秽语,喉中时有痰响,偶有眩晕、胸闷作咳,喜食煎炸及肥甘厚腻之物,口臭,烦躁易怒,睡眠多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小儿脾常不足,胃小且脆,胃容物不多,若饮食失节,如过食肥甘厚味或生冷辛辣之品,损伤脾胃,脾胃不和,易聚湿生痰,邪热内侵,痰热搏结,上扰清窍,流窜经络,阻滞气机,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引动肝风,于是出现头面、躯干、四肢等不同部位肌肉抽动,秽语频出不能自制。患儿过食肥甘厚味,形体较胖,肌肉抽动有力。喉中时有痰响、舌红、苔黄腻等均是痰热之象。该证以肌肉抽动有力、喉中时有痰响、舌红、苔黄腻为特征。治疗以清热化痰、息风止痉为法,自拟基本方药物组成:法半夏8g,陈皮5g,茯苓15g,薏苡仁15g,竹茹8g,枳实8g,天竺黄10g,菖蒲10g,甘草片5g。自拟方是用温胆汤加减,其中法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竹茹、天竺黄清热化痰、开郁除烦,枳实降气导滞、消痰除痞,菖蒲开窍豁痰,甘草健脾、调和诸药。本方标本兼顾,燥湿理气以袪痰,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辅以清热,痰祛热清,痰浊得祛则胆无邪扰,胆胃复宁静清和之性,心宁神安,诸症自愈。若患儿大便稀,则改枳实为枳壳枳壳药性较枳实缓和,长于行气开胸,宽中除胀。

2.4阴虚风动

该证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抖动,筋脉拘急,挤眉弄眼,摇头扭腰,咽干清嗓,口出秽语,常伴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性情急躁,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细数。小儿肾常不足,素体真阴不足,或热病日久,或他病迁延,阴津亏耗,水不涵木,虚风内动,则出现肢体抖动无力;真阴亏虚,水不涵木,则形体偏瘦,性情急躁;阴虚生火,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细数均是阴虚之象。该证以肢体抖动无力、形体偏瘦、性情急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细数为特征。治疗以滋阴息风为法,自拟基本方药物组成:熟地黄12g,酒萸肉10g,女贞子10g,龙骨15g(先煎),醋龟甲10g(先煎),泽泻10g,茯苓15g,白芍12g,珍珠母15g(先煎)。方中熟地黄、酒萸肉、女贞子滋补肝肾,使阴复而阳潜;龙骨、珍珠母镇惊安神,平肝潜阳;醋龟甲滋阴潜阳;泽泻渗湿泄热,以制熟地黄之滋腻;茯苓健脾宁心;白芍养血敛阴,平抑肝阳。息风药,如全蝎、僵蚕、蜈蚣,易化燥伤阴,故本方中未用,若用则量宜小。

3小结

李宜瑞教授指出,小儿抽动障碍的主要病机是肝风内动、脾虚生痰、风动痰扰,该病病位在肝,与脾关系密切,可分为肝亢风动、脾虚肝亢、痰热动风、阴虚风动型。李宜瑞教授诊治岭南地区患儿较多,该地区气候湿热,故以实证多见,治疗上以清肝息风、健脾息风、清热化痰或滋阴息风为法,本虚标实者发作时佐以治本,未发作者以治本为要。除了药物治疗,李宜瑞教授也非常重视对心理行为的干预,这是减少抽动症状、防止疾病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方法。其中对于大多轻症患儿,单独使用心理行为治疗即能取得效果。与此同时,要培养患儿的生活、学习作息规律,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可给予相应的行为治疗[4]。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作者:刘歌

广东省广州市祈福医院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