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健脾养心治疗心悸
发布时间:2024-04-25 10:19:41
发布时间:2024-04-25 10:19:41
心慌、心悸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有年轻化趋势,常因熬夜、工作压力大等因素而加重。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司神明;脾主运化,主统血,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慌、心悸是年轻人心悸的常见证型。笔者在临床上通过针灸健脾养心,治愈了多例心悸患者,现整理验案一则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衡某,女,35岁,2024年4月16日初诊。主诉:心慌1周,加重2天。患者1周前因夜晚加班并饮用奶茶导致入睡困难,出现心慌、梦多,醒后自觉体乏无力,精力不济,又连续熬夜、加班2天,心慌症状加重。刻下:心慌,胸闷,自诉心脏有跳出感,失眠,伴有气短,头晕、头痛,平素脾气急躁,怕冷,纳一般,食后腹胀,二便调,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心电图检查无异常。
诊断:心悸(心脾两虚证)。
治则:健脾养心,安神定悸。
治法:针灸并用,补法。取穴神门、内关、心俞、脾俞、膻中、足三里、太冲。
操作:患者仰卧位,取神门、内关、膻中、足三里、太冲;俯卧位,取神门、内关、心俞、脾俞。选用0.30mm×25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心俞、脾俞、膻中三穴斜刺,其他穴位均为直刺,足三里、脾俞、心俞处采取温和灸。仰卧位和俯卧位交替取穴,轻刺得气后视各穴予提插捻转补法,手法柔和、适中,留针30分钟,期间诸穴行针一次,手法如上。
患者当日针灸后,心慌症状当即消失,头痛、头晕缓解,4月17日、4月18日、4月20日和4月21日各针灸1次。4月19日因熬夜加班,心慌略有反复,后经2日连续针灸治疗,心慌、胸闷消失。患者共经5次针灸治疗后,心悸症状消失,失眠、体乏无力改善,腹胀减轻。嘱其日常生活按揉神门、内关、足三里,巩固疗效。
按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仲,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伴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关系密切,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心阳不振等心脏本身问题,亦或他脏病变累及心脏,均会发为心悸。本病可分虚实两类,虚实之间常相互夹杂或转化,虚证多因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而致,实证多因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本案患者便是平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加之脾气急躁,肝失疏泄,复因熬夜、加班,心血亏耗,致使心失濡养而发病,故治以健脾养心,宁神定悸。
针灸治疗心悸疗效显著,不仅能缓解、控制症状,而且对心悸本身也有调整和治疗作用。神门为心经原穴,是临床上调神的重要穴位;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是治疗心、胸、胃的常用穴位,二穴相配有宁心通络、安神定悸之效。膻中为心包募穴,临近心脏,与心经原穴神门配用,有调心安神定悸之效;又可与心俞相配,寓“阴病行阳”之义,补益心气而安神。脾俞、足三里补益心脾,益气安神。太冲为肝经原穴,可疏肝理气解郁,畅达情志,增加疗效。结合患者体质,针刺同时配合艾灸,起温通经络、温补气血以定悸的作用。(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 : 经筋刺法配合中药治疗双侧面瘫
下一篇 : 针刺治疗自啮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