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经典 针刺涌泉治疗呃逆

发布时间:2021-02-18 19:48:49

  盛灿若教授是江苏省名中医、第二至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著名针灸临床家,从医近70年,学验俱丰,重视经络学说和针刺手法的应用,取穴少而精,对诸多疑难杂证的治疗有独到之处。笔者在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进修,有幸在盛灿若门诊侍诊。在跟诊期间遇到不少“呃逆”患者,多为慕名而来。现介绍盛灿若巧用涌泉穴治疗呃逆案一则,供读者参考,并望同道指正。

\n

  刘某,女,72岁,2020年11月16日初诊。主诉:呃逆3月余。该患者3月前外感风寒,继而出现呃逆之症,遂前往当地医院就诊,查腹部超声未见异常,胃镜检查提示非萎缩性胃炎。当地予以奥美拉唑、胃复安等治疗不效,后又求治中医内科,处方以旋覆花、代赭石、生姜、姜半夏、陈皮、丁香等亦不见好转。患者辗转多处治疗无果,经人介绍就诊于盛灿若门诊。刻下症见:患者呃声连连,呃声低沉,偶尔伴呕吐清水痰涎,纳差,精神萎靡,面容焦虑,舌苔薄白,脉沉细。

\n

  针刺取穴为中脘、内关、足三里、关元,针行补法,留针30分钟。

\n

  患者次日复诊,诉针刺治疗后呃逆无明显改善,盛灿若在原有穴位处方基础上加用涌泉穴,并用搓针之法强刺激,使针感上传,患者留针期间呃逆频率明显减少,继治5次之后呃逆停止未发,患者精神亦明显好转,数月顽疾告愈,随访未发。

\n

  按:《素问·宣明五气》曰:“胃为气逆,为哕。”呃逆古称“哕”,在临床中属常见病种,亦属针灸科优势病种之一。中医学认为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是本病主要病机。但是临床上引起气机逆乱的病因又各有不同,故在针灸处方时需仔细辩证方可取效。呃逆者病情轻重差别很大,轻者易治,如《灵枢·杂病》曰:“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顽固者常缠绵难愈,亦有少数属继发于危重病后期,如《素问·保命全行论》曰:“病深者,其声哕。”临证当仔细鉴别。本案患者首诊时盛灿若常规取穴不效,加用涌泉穴后效如桴鼓。临床上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不少,但用涌泉穴报道不多,于是笔者请教盛灿若缘由。盛灿若言:“顽固性呃逆患者久病及肾,肾气失于摄纳可引动冲气上乘,挟胃气动膈;涌泉穴是肾经井穴,位于人体最下部,可滋补肾阴,功擅主降,是调理气机升降之要穴,针刺涌泉可以引气下行,从而调整胃的气机,缓解呃逆。”受盛灿若启发,笔者温习《黄帝内经》。《灵枢·始终》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呃逆之症属于“病在上”,取涌泉穴属“下取之”,合情合理。《灵枢·经脉》曰:“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贯肝膈。”足少阴之脉从肾贯肝膈,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素问·水热穴论》曰:“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 故聚水而成其类也。”若肾不下纳胃气,不但形成“ 聚水而成其类” 之病变如痰饮、水肿等, 而且因胃气上逆而出现恶心、呕吐、呃逆等证。又《灵枢·缪刺论篇》曰:“邪客足少阴之络......气上走贲,刺足下中央之脉(涌泉)。”《灵枢·口问》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由此可见针刺涌泉穴治疗呃逆是源于中医经典理论,亦可见盛灿若中医功底之深厚。综合分析,该患者素体脾胃虚寒,正气不足,适时外感风寒,寒邪犯胃,引起胃失和降而发呃逆,又久病及肾,肾气失于摄纳,而成顽固性呃逆。取内关穴可宽胸利膈、畅通气机,中脘、足三里和胃降逆,关元培补元气,再巧用涌泉滋补肾阴、引气下行,诸穴合用,相得益彰,共奏降逆止呃之效。(肖福君 江苏省金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盛艳 江苏省中医院)

\n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n

(LQ)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