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型辨治小儿失嗅症

发布时间:2022-06-17 10:45:12

嗅觉失灵,又称失嗅症。在成人引起嗅觉障碍的病因比较复杂,包括鼻或鼻窦疾病、外伤、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手术损伤等,而在儿童其主要病因以鼻或鼻窦疾病为主。西医主要以糖皮质激素、锌制剂、维生素C、维生素B1及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治疗,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医学认为该病属“鼻聋”“不闻香臭症”等范畴,与心火偏旺、脾肺不足、清阳不升等相关,通过中医整体思想、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嗅觉功能。

因机证治

《灵枢·脉度》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由此可见鼻闻香臭功能,主要依赖人体的宗气。

中医学认为,嗅觉的生理病理与肺、心、脾密切相关。鼻的嗅觉功能与心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如《难经·四十难》:“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鼻的嗅觉是否灵敏与肺主气的功能紧密相关,《诸病源候论》:“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齆也。”鼻的嗅觉还与后天脾胃功能紧密相连,《证治准绳·杂病·鼻》:“若因饥饱劳役,损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塞孔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

失嗅症临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证型。

肺气虚寒《证治准绳·杂病·鼻》:“鼻塞久而成,盖由肺气注于鼻,上荣头面,若上焦壅滞,风寒客于头脑,则气不通,冷气停滞,搏于津液,脓涕结聚,则鼻不闻香臭,遂成齆也。”临床见嗅觉不灵敏或失嗅,鼻流清涕,自汗、畏风,易于感冒,面色淡白或㿠白,神疲体倦,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治以补肺散寒,宣肺通窍。可用温肺止流丹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肺热内蕴《张氏医通·鼻》:“肺家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有寒有热,暴起为寒,久郁成热。”临床见嗅觉长期不灵敏或不闻香臭,鼻流浊涕,时咳嗽、有黄痰、咽干、大便秘结或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治以清肺泻热,宣闭通窍。可用泻白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心火旺盛《难经·四十难》:“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心火旺,则烧灼五液,心火克金,耗损肺阴,鼻失濡养,临床可见不闻香臭,流黄涕,伴口苦、心烦、大便干结,口舌生疮,夜寐不佳,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治以清心泻火,养阴润窍。可用导赤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减。

脾气虚弱《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所以脾气虚弱,不能升清阳于头面,鼻窍失于濡养。临床可见不闻香臭,流白浊涕,伴纳食不馨,腹胀,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胖,脉弱无力。治以补脾益气,补肺通窍。可用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失嗅症病程一般较长,久病必有瘀,故在治疗本病时无论何种证型皆可加入适量活血化瘀之品。同时可配合针刺以提高疗效,常选用迎香、攒竹、印堂等穴位。

典型医案

患儿王某,男,11岁,2017年4月29日初诊。主诉:嗅觉失灵6年。患儿素有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5岁开始出现嗅觉减退渐至失灵,曾多方求治,效果皆不佳。来诊时对任何气味皆不敏感,鼻塞,晨起鼻流清涕,无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辨证属肺气虚寒。处方:生黄芪12g,炙麻黄8g,石菖蒲8g,白芷8g,细辛4g,苍耳子4g,郁金8g,川芎8g,藿香8g,山药15g,麦芽12g,甘草5g。7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

二诊:服用上药后,流涕减轻,鼻息已畅,舌质淡,苔薄白,脉浮。上方去炙麻黄,加丹参12g、红花12g。12剂,常法煎服。

三诊:嗅觉好转,舌质淡,苔偏厚,脉滑。处方:黄芪12g,炒白术8g,防风8g,细辛4g,白芷10g,苍耳子5g,石菖蒲8g,丹参12g,川芎8g,红花10g,生山药12g,藿香12g,太子参12g,当归8g,法半夏6g,陈皮8g,升麻5g,生甘草5g,炒麦芽12g,薄荷12g(后下)。7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予以揿针针刺迎香穴、攒竹穴、印堂穴,2天1次,连续3次。

四诊:患儿鼻息已畅,时流清涕,舌质淡,舌苔白偏厚,脉滑。处方:藿香12g,白芷10g,苍耳子4g,细辛4g,干姜4g,石菖蒲8g,浙贝母12g,丹参12g,川芎12g,郁金10g,鹅不食草8g,黄芪15g,生甘草5g。7剂,常法煎服。

五诊:药后鼻息畅,嗅觉逐渐好转,舌质淡,苔白偏厚,脉滑。处方:黄芪15g,炒苍术12g,防风12g,细辛4g,白芷10g,苍耳子5g,石菖蒲8g,丹参12g,赤芍8g,生山药12g,藿香12g,干姜4g,生甘草5g,炒麦芽12g。7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

六诊:患儿嗅觉基本恢复,可以闻到苹果香味,鼻息已畅,偶流涕,舌质淡,苔薄白,脉滑。处方:黄芪12g,炒苍术10g,细辛4g,郁金12g,白芷12g,苍耳子5g,石菖蒲8g,浙贝母12g,鹅不食草6g,生山药12g,藿香12g,干姜4g,生甘草5g,炒麦芽12g,炙麻黄8g。7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

按孙浩认为在各种类型的鼻部疾病中,肺气不宣、鼻窍不通是基本的病理变化。外加小儿具有心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成为失嗅症发作的的重要因素。根据上述生理病理特点,孙浩制定了宣肺通窍祛浊的基本方法,治疗儿童鼻部疾病。

该患儿嗅觉失灵长达六年,迭经治疗效果不佳,久病肺虚,所以治疗应以补肺为主。治疗全程运用黄芪、藿香、细辛、白芷、苍耳子、石菖蒲这六种药物。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有排脓止痛之功。黄芪加宣肺通窍药,能起到托里祛浊通窍的作用;藿香性微温,入肺、脾、胃经,有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利湿除风之功用,其气芳香,善行胃气,辛能通利九窍;苍耳子散风通窍,兼能止头痛,常用治疗鼻部疾患;辛夷、白芷,辛温,散风寒,通鼻窍与苍耳子合用为治鼻渊头痛、鼻塞、香臭不闻、流涕之主药;石菖蒲辛、温,《本经》:“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在本病首诊及末诊时皆用了炙麻黄,《滇南本草》认为麻黄能“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达到疏达肺金,而鼻塞自通,能闻香臭之目的。但麻黄终是辛温发散之药,过用可耗伤肺气。一诊时用之可以宣通肺气,末诊时患儿正气已复短期用之无耗气之虞,且可宣肺以巩固疗效。

辅以揿针针刺,可疏通经络,提升疗效。迎香穴为人体腧穴之一,属手阳明大肠经,此腧穴有疏散风热、通利鼻窍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鼻塞、鼽衄等病症;阳明经与太阳经在攒竹穴处相交接,而鼻部炎症常与阳明经病变有关,针刺攒竹穴可加强头面血液循环,促进嗅神经功能的恢复;印堂穴是督脉经穴之一,中医认为该穴主要功用是清头明目、通鼻开窍。(高军 时乐 王洪强 杨丹枫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