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知五运六气 循根识龙砂医学
发布时间:2024-01-12 09:19:10
发布时间:2024-01-12 09:19:10
周髀算经太极图
六气图
太极图是自然周期性变化节律的基本图式,古人观察天地间各种动态变化,从圭表影长的变化和昼夜时间的渐变等都可以自然形成太极图。
中国远古就有“圭表测影”的传统,即用“立竿见影”来定方向和时间。“夸父追日”就是记载古代研究太阳影子的故事。现在一些资料把夸父追日讲成是古代有个人每天跟着太阳走,找太阳下山的地方,这是对“夸父追日”故事的严重误读。《大荒北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日景就是日影,夸父研究的是太阳的影子。《海外北经》言夸父“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其中有三个关键词:“饮”“渴”“杖”。饮,可表达“到达”“驻留”的意思。如唐·子兰诗“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陈毅《哭叶军长希夷同志》中“饮马扬子江”。“饮于河渭”是驻留在河渭一带,“河渭不足”是夸父觉得在河渭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北饮大泽”是准备去北方的“大泽”。渴,通“竭”。《说文》:“渴,尽也。”段玉裁注:“渴,竭,古今字。”“道渴”是走到后来没有路走了。杖,是测日影的工具。所以,夸父是每天研究太阳的影子,第一个在时间上找到冬至点,空间上找到北的人。正因为夸父作出了这个重大贡献,所以古人要编这个故事来永久纪念他。
从太极图可以看到,由衰到盛的象态叫做阳,由盛到衰的象态叫作阴。一年中间上半年阳,下半年阴;一天中间白天是阳,晚上是阴。它们是同一个世界的不同时象。“太极生两仪”,阴阳来源于太极图,所以阴阳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动态变化的基本节律。宇宙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有序的动态变化。“人身小宇宙”“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在动态节律上同步和谐。
中华文明的标准是对自然变化周期律的认知,中华文化不讲上帝,而把自然的周期规律称作“天”,以人的健康为最高目标。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贯穿始终。
“溯历史的源头”就要溯认识自然节律的源头和过程。这个过程古人留下的记录是“三皇五帝”。
中华文明三大里程碑
三皇是中国古人认识自然周期节律的三大里程碑
天皇伏羲
伏羲时代研究天象,首先找到28组恒星(二十八宿),划分为青龙、朱鸟、白虎、玄武四组星象,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从天象把握四季,所以称伏羲为“天皇”。
中国天文学是从天象研究时间变化规律的学问,《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伏羲是中国天文学的创始人。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加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八节,四季八节的划分是中国古人认识自然周期律的第一阶段,但也是初级阶段,所以中国人没有将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确立的标志。
伏羲时代的文化标志:太极—两仪—四象—八卦—龙文化。
龙文化:四象模式中的青龙代表东方和春天。龙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崇尚春天万物发生欣欣向荣的精神追求,东方色青,所以伏羲又称“青帝”。河南濮阳出土的6500年前的西水坡墓葬,印证了龙文化出现时代。
地皇神农
对神农文化有种不正确的解释:“刀耕火种”的始创者。人类“刀耕火种”的发明远早于六七千年前的神农时代,这是毋庸置疑的史实。神农作为三皇之一,其主要的文化符号是什么呢?河南濮阳6500年前的西水坡墓葬恰是中国历史上的神农时代,墓葬中有四个殉葬小孩,呈现出鲜明的后天八卦布局。细究后天八卦的产生,缘于洛书。洛书是从地上观察各种物象的动态变化而总结出来的数字化的太极图,其中蕴含了动态太极三阴三阳开阖枢思想。
后天八卦配洛书
数字化太极图
顾氏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由动态太极开阖枢产生的一系列变化:
伏羲文化 神农文化
阴阳二气四象八卦 → 三阴三阳六气
东方离卦(龙文化) → 南方离卦(鸟文化、凤、太阳鸟)
河图 → 洛书
东方三(青帝) → 南方九-九头鸟(炎帝)
神农从地上物象变化认识太极开阖枢,所以神农称“地皇”。此为认识自然周期节律的第二阶段。
神农时代的主要文化符号:洛书—后天八卦—南方离卦九数—九头鸟—炎帝。
三星堆与神农炎帝:三星堆人为炎帝族败于黄帝族后南迁的分支,其出土的青铜器基本上是炎帝族留给后人神农氏的文化信息,例如代表离卦太阳的巨目青铜面具,代表伏羲文化东方生数三的三足鸟,分别代表南方太阳的1号青铜树和代表东方日出的2号青铜树等,不了解神农文化迷雾重重,知道了神农文化一目了然。
人皇黄帝
黄帝时代“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曆’”。
“伶伦造律吕”是通过“葭管飞灰”找到了与十二音阶的乐管发生共振的自然十二气,称为“十二律吕”,也称“六律六吕”。
伶伦由“葭管飞灰”发现十二气后,采用了对应的十二个天象来记录表达十二气:冬至黄钟乐管飞灰,天上见到猎户座和御夫座,象形为“子”;大寒大吕乐管飞灰,天上见到双子座,象形为“丑”……这样依次产生十二地支。十二地支是十二个天象的象形符号。
十二气一周构成“岁气”周期,岁与年结合,以十二气分主十二月制定的暦法名“调曆”,因为制定于黄帝时代,所以也称“黄暦”,是为中华先民认识自然周期节律的第三阶段。
“樂律”和“岁气”是中华先民的伟大发现,六气上升为律,《史记》:“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规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黄曆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黄帝称“人文始祖”,反映了中国文化对自然周期规律认识的大成,是为中华文明的标志。对自然界五、六节律的认知是炎黄文明的标识性成果。
五运六气的湮没与复兴
运气学说是讨论天人相应关系及如何通过天人合一达到健康的理论。五运六气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周期节律的把握。中华先民对自然周期节律的认知,在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中反映得最为集中、最为系统,这是中医药学能成为打开炎黄文明宝库钥匙的重要原因。
“五帝”是黄帝以后对曆法的完善修正作出重要贡献的五大家。从三皇五帝到华夏,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夏文化以阴阳五行为治国总则,上承炎黄,下启商周,历史意义十分巨大。周代将五运六气之道礼制化,人们循礼而失道。迨至东周,“礼坏乐崩”,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作了复兴努力,但未臻华夏胜境。
太极河洛和五运六气的湮没
商周以降,太极河洛被术数化影响社会,东汉历届政府禁图谶,太极河洛之学被封杀,三皇文化受严重摧残,《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亦因此湮没。
北宋的复兴
唐代王冰撩起五运六气面纱,北宋陈抟吹响太极河洛号角,北宋学术极一时之盛。王冰的《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和张仲景的《伤寒论》被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确立了五运六气和《伤寒论》的学术地位,太极河洛和五运六气成为北宋两大显学。
元代对北宋学术的继承发扬
突出表现在对中华文明之祖“三皇”的推崇。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三年(公元1263年),差太医院王安仁悬带金牌,前去各路设立医学。《延祐四明志》记载:“中统三年,奉诏立学,建三皇殿。”
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又诏令“医祀三皇”。《元典章》“各路并州县”,每遇朔望,在籍医生都要到三皇殿“各说所行科业、治过病人,讲究受病根因、时月运气、用过药饵是否合宜”。中医成为传承三皇文化中坚。
元代“医祀三皇”制度,造就了一代宗师陆文圭
陆文圭,元初江阴著名学者,明代宋濂主编的《元史》评其“文圭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师之”。
元初江阴的建置是“路”(介乎省和州府之间的行政单位),南宋沦亡时,陆氏曾避居江阴龙山砂山脚下的华士镇,人称“墙东先生”;政局稳定后复出,先于至元辛卯(1291年)任吴县学事,讲学吴门;丁未(1307年)江阴三皇殿建成后,执教于江阴三皇殿。陆文圭《墙东类稿·三皇殿讲堂记》:“堂成,朔望师弟子跪谒如礼,退而升堂,相与讲授其一家言矣。”陆文圭作为学术界的宗师,深究三皇文化,同时精通医学和诸子百家之学,活跃于苏南浙北,开拓了环太湖文化区。
元代著名诗人许恕曾在《北郭集》卷三中为陆文圭题诗:“子方先生(陆文圭)医者流,楚楚玉树森清秋。苏耽种橘井不竭,董氏卖杏谷初收。”诗中苏耽与董奉都是许恕将陆文圭比拟为中国古代史上的名医苏耽和董奉,可见陆文圭在医界地位之高。
更为难得的是,陆氏敏锐意识到三皇文化的核心思想在健康,对医学典籍与三皇文化的关系有独特理解,认为中医的《素问》《难经》《灵枢》等典籍“与炎帝神农书黄帝”之说“其旨蕴工巧,理气融贯”。陆氏这里讲的“理气融贯”的是中华文明的健康之道,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之理,所以陆氏能提出通过医学经典来融通三皇之道,“其功殆出于诸子百家之上”。若不是对宋元复兴的太极河洛及中医五运六气的健康之道有精深的了解,是难以有如此深刻认识的。明乎此,才能理解为什么龙砂医家多能弘扬五运六气,并能发掘推广“三因司天方”行于世。
陆文圭是著名教育家,培养了一大批文化和医学人才,为龙砂医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陆文圭之后,龙砂地区文人荟萃,龙砂医学声名鹊起,五运六气成为龙砂突出亮点。在陆文圭重视三皇文化的影响下,龙砂医家跟随陆文圭的步伐,溯三皇文明之道,循天人合一之旨,践五运六气之理,通过大量临床实证,展示五运六气的科学内涵、科学价值和科学高度。(顾植山 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 : 甘草附子汤:阳虚者发汗不可太过
下一篇 : 随脏腑之性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