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国医大师谈中医药事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9-08-09 17:52:14

  编者按:7月27日,首届全国中医传承创新大会暨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发展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会上国医大师张大宁、唐祖宣及李佃贵做了讲话,殷切希望中医后学能够努力学习,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今编发三位国医大师的讲话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n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国医大师张大宁:把中医药推向新的高峰

\n

\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有“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观点,这是对中医药工作的最重要指示。中医药学作为传统的中医药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传承,又需要发展,传承的意思是传和承两个方面:传,是传授,传道授业解惑;承,是继承、接受;换句话说,作为传统的中医药学,需要传授、需要传道、需要继承、需要接受,但单单传承还不够,还需要发展,那就说中医药学作为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既要传承,更要发展,所以这次传承工作委员会成立和传承发展大会实际上就是凝聚团结全国各个方面的人才精英,把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这个工作委员会也是一个平台,衷心地希望传承发展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团结全国的中医药同道,和有志于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各位专家同仁,团结凝聚,为发展中医药学做出贡献。

\n

  国医大师唐祖宣:中医药事业和个人的成长 都离不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n

\n

  祖国医学的精华蕴藏在浩瀚的医学著作里,掌握在名老中医手中,广泛散在于民间。当今的中医界流派纷呈,各有千秋,涌现出大批名医大家,每位都身怀绝技,饱经临床,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传承、创新、发展,丰富着祖国的中医药宝库。他们是中医药事业前进的中坚力量。中医药同其他事业一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的,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汲取别人的特长,不断探索,互相弥补,才能得以发展。历代名医大家都是胸怀济世救人大志,视野广阔,善于总结前人经验,虚心向同仁学习,博采众长,升华医德,提高医术。

\n

  深知自己学术浅陋,虽年少从师学医五十余年,略有所成,但比起名医大家的德术,仍感天壤之别。因此,常怀求知若渴之心,抓住一切机会,广泛与名医大家交往,虚心拜师求教,不断磨炼自己的医德,提炼自己的医术,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n

  自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同众多国医圣手有过不同程度的接触和了解,虚心向他们学习仁心仁术,诚恳接受他们的教诲和指导,努力提升专业水平。与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相识于1988年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那时他是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二十年来,每到北京,一定要到路老家中拜访,向他请教,路老也多次为字,并为《唐祖宣医学六书》写序。与国医大师唐由之相识于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多次在一起讨论中医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他多次邀请我到中医研究院参观学习。

\n

  虽然工作在县级基层,但在六十余年的从医历程中,参加了一百余次中医药工作会议。这些会议关于中医药发展前途,是传达中央领导指示精神的培训班,特别是一些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会议,使人终身难忘。

\n

  在三十多年的人大代表生涯中,就重大事项致信中央领导86封,其中6位党中央总书记,2位国家主席,3位国务院总理,5位人大常委会委员长,2位全国政协主席,1位政治局常委,1位中央纪检书记,9位国务院副总理,10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位全国政协副主席,1位中央军委副主席,16位省部级领导,1位联合国高官。

\n

  进入二十一世纪,遵照习总书记在墨尔本的讲话:“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的教导,认真挖掘中医古籍文献,总结临床经验,为弘扬仲景学说、振兴中医事业写论文,著医书,薪火传承,努力工作。

\n

  所以中医药事业和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十八大后的2014年,被评为国医大师,发表论文136篇,现在出版106部著作,计7830万字。按照习总书记“要把中医药发展好、传承好、运用好”的指示,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出120部著作,报答党对我的培养。

\n

  作为一名行医60年的老中医,是第七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三十多年的代表生涯中,共提出议案建议1165件,其中有关中医药事业的议案建议522件,为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点工作。在行医60余年的历程中,一直坚持在基层的临床一线,为广大农民防病治病服务,尤其对贫苦农民满怀关爱之情,无论是在医院,还是下乡巡诊,从不收取任何费用,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

\n

国医大师李佃贵:现时代的大医八部曲

\n

\n

  孙思邈在1500多年前就说:只有做到精、诚两个字,才能成为一名大医,总结近60年的临床生涯,得出要想成为一名大医,得具备以下九条:修医德;明医理;懂针灸;知方药;懂易理;达经史;察天地;会算“命”;能看“相”。现时代的大医八部曲:钻研经典是基础;学习理论应自信;传承学术不走样;继承精思要创新;坚持临床是关键;拜读名师靠敏悟;中西结合应时代;服务病人讲精诚。在科研方面,要坚持以“中医研究”为主,不能以“研究中医”取代“中医研究”。在思维方式上,要提倡“科学中医化”,不能以“中医科学化”取代“科学中医化”。在治疗理念上,要坚持以“辨证论治”为主,不能以“消除病因”取代“辨证论治”。在治疗方法上,要以“调动疗法”为主,不能以“对抗疗法”取代“调动疗法”。在治疗策略上,要以“治病人”为主,不能以“治病”取代“治病人”。在治病切入点问题上,要以“治未病”为主,不能以“治已病”取代“治未病”。在本源思维上,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不能以“逻辑思维”取代“形象思维”。在医学属性认识上,要以“健康医学”为主,不能以“疾病医学”取代“健康医学”。在医学本质认识上,要以“生命科学”为主,不能以“物质科学”取代“生命科学”。在疗效评判上,要重视“个性”的作用,不能用共性抹杀个体差异。在辨证上,要以“宏观辨证”为主,不能以“微观辨证”取代“宏观辨证”。 (本专题文章由尹健鹤整理)

\n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n

(D)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