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在肝炎防治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4-09 11:05:0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学十分重视“治未病”思想,在浩渺烟波的历史过往中,先贤不断实践“治未病”这一思想,对于各种传染性疾病有着十分显著的治疗作用。现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究,论述“治未病”思想在中医药防治传染性肝炎中的应用。

\n

  天人合一 预防截断

\n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中医学十分重视“天人合一”理论,创造出独特的五运六气学说,历经千年依旧能够指导人们预防疾病,截断传染。

\n

  《黄帝内经》中有诸多关于五运六气的描述,认为传染病的产生是“地不奉天”的结果。《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五运六气学说认为,金克木,主运的四运金运起于处暑后七日至立冬后四日,即肝病最容易于秋季加重。同时由于木克土,肝胜则易生土病,易表现为呕吐腹胀等脾胃病症状。临床中,传染性肝炎患者在夏秋季节发病情况较明显,同时患者也表现出众多脾胃病症状。而王孟英《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中也论述:“五运分步,春分后交二运火旺,天乃渐热;芒种后交三运土旺,地乃渐湿。湿热之气上腾,烈日之暑下烁,人在气交之中,受其蒸淫。邪由口鼻皮毛而入,留而不去,则成温热暑疫诸病,霍乱特其一证也。”春天与肝相应,肝主疏泄,正是阳气生发之时;脾主长夏,喜燥恶湿。湿热交蒸,则易发为黄疸。

\n

  因此,我们应顺应自然之气候规律,在夏秋季节时更应注意预防肝脏不适,对于肝病患者而言,此时也需多加注意,防止病情加重。同时,也应注意水源清洁,勤于通风。防止不正之气乘虚而入。

\n

  避毒存正 未病先防

\n

  中医学将传染性肝炎归属于“黄疸”“胁痛”“疫病”范畴。《沈氏尊生书》:“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已经充分认识到黄疸具有传染性。《医宗金鉴》云:“天行疫疠发黄,名曰瘟黄,死人最暴也。”《诸病源候论》中说:“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伤人,谓之天行。大体似伤寒,亦头痛壮热。其热入于脾胃,停滞则发黄也。”因此提示我们预防其传染的重要性。

\n

  《素问·刺法论》记载:“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中医学认为,外邪是疾病产生的重要诱因,但人体正气的盛衰决定疾病是否产生,因此顾护正气显得十分重要。

\n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避毒存正?陈修园曰:“避疫之法,惟在节欲节劳,仍勿忍饥,以受其气。”调养人体正气对预防传染性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n

  中医学对于固护正气,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简单来讲,吃好,睡好,心情好就是长寿的秘诀。而对于传染性肝炎患者而言,这三点尤为重要。

\n

  首先,由于肝脏分泌胆汁,属于人体消化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当肝脏代谢失常时,患者最容易产生的症状是食欲不振、脘痞腹胀、不耐油腻。孙思邈有“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论述,此时,对食物的选择就更为重要。《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传染性肝炎患者宜饮食清淡,适量蛋白,当肝区不适或疼痛时,可以配合甘缓之类的食物,如蜂蜜、甘草、木耳,在缓解疼痛同时,蜂蜜还可以减缓肝硬化发展进程。而当肝气不舒,心情抑郁之时,可以选择辛散的食物,如白萝卜、韭菜等,以调畅肝气,平时还可以将白萝卜榨汁服用。而当肝气疏泄太过,即过用肝脏时,可以选择枸杞子、乌梅等以柔肝敛阴。

\n

  《医学衷中参西录》有:“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证,病自渐愈,即不对证,亦无他患。”通过饮食调理而缓解病情是最安全和无毒的选择,由于肝脏是重要的解毒器官,临床用药时需谨慎小心,食疗则可以通过五谷果蔬进行治疗,确为古人一大智慧。

\n

  除此之外,慎起居也十分重要。《素问·刺法论》中认为木疫为害时,“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肝病患者平素应注意情绪的稳定,戒酒,经常运动。情绪的稳定对于肝脏来说也十分重要,肝主疏泄,情志不畅时往往最易伤肝,肝病患者常会心情抑郁。因此,要保持心情愉悦平和,中医学中亦有音乐疗法,肝对应角调音乐,有春木生发之意,可以调畅肝胆的疏泄。

\n

  辨证论治 已病防变

\n

  对于已经感染了传染性肝炎的患者,我们也应准确辨证论治,防治病情进一步传变。

\n

  从温病卫气营血角度来看,肝炎的早中期阶段属卫分和气分,即大多为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肝郁脾虚之证。而在血分阶段,大多为肝炎晚期或已经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此时多为气滞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治疗当攻补兼施。

\n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从六经传变来讲,传染性肝炎可见于各经病变,但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三阳经对实证,三阴经多虚证,用药也有各有补泻补,并不相同。

\n

  从三焦传变角度理解,即邪气初感人体,伏邪居于膜原,伏而未发,疫毒内侵,患者除疲乏无力等尚未出现明显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传至中焦,可以表现为严重的中焦水谷不运,或湿热蕴结;待疾病后期,则为下焦病变,肝肾二脏亏损,甚或闭阻心神,出现神识不清。

\n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诸多治疗黄疸的方剂论述,但治疗大法主要还是以“诸病黄疸,宜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其中论述了茵陈丸为“治时行病急黄,并瘴疠疫气及痎疟方”,其组方为茵陈、栀子、芒硝、杏仁、巴豆、常山、鳖甲、大黄、豉。在清热利湿之余也软坚活血。

\n

  但需注意的是,并不能简单地认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认为传染性肝炎其病位为肝脾肾三脏,并非如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只在肝脏,在《灵枢·经脉篇》就已论述:“是主脾所生病者,……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是主肾所生病者,……烦心,心痛,黄疸,肠澼……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因此,在治疗传染性肝炎之时,需要注意其病本亦在脾肾。

\n

  调养身心 病愈防复

\n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康复并非其终点,而是要将人体调理为阴阳平和方为万全,当人体大病初愈时,往往阳气尚虚,或阴津不足,因此病后调护亦不可偏废。

\n

  《备急千金要方·灸例》云:“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艾灸作为一项古老的保健方法,因其方便价廉,广受喜爱。对于传染性肝炎而言,常常以保健穴位为主。例如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神阙等穴位。当然也可以配合中药贴敷、拔罐等,效果更好。

\n

  除此之外,传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也是十分不错的选择。《吕氏春秋·尽数》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天地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人亦应时而活动。有学者研究表明,五禽戏对传染性肝炎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因其主要为俯行运动,可以增加腹腔脏器的活动度,畅通肝胆管道系统。同时直立行走的人类肝脏疾病较多,俯行动物则较少出现肝胆疾病,可能与其肝脏供血系统有关。

\n

  “治未病”是中医学中一个十分具有实用性的思想,在现代预防和治疗传染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王润兮 河南中医药大学)

\n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n

(LQ)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