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腓总神经损害案

发布时间:2024-07-12 11:25:04

患者女,11岁,2017年11月28日初诊。主诉:右足和足趾下垂、不能背屈1月余。患者因墙体倒塌致左足部骨折于某医院行骨科手术,出院时发现右足和足趾下垂不能背屈。肌电图检查提示右趾短伸肌、胫前肌可见大量失神经,主动MUP(运动电位)未检出,余肌未见明显变化。所测右腓总神经M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腘及腓骨头处CMAP(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显著下降,F波出波率低,余肌神经MCV、S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F波大致正常。结论为右侧腘及腘以下腓总神经中重度部分损害。给予口服维生素B1片、维生素B12片、谷维素,推荐来我处针灸治疗。查体:右足和足趾下垂、不能背屈,走路高举足,足尖先落地,不能用足跟行走,呈拖拽、跨阈步态,足内翻,伴有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

诊断:中医诊断为痿躄,西医诊断为右腓总神经损伤。

令患者取仰卧位,患侧取足三里、条口、丘墟、照海碘伏常规消毒,一次性针灸针直刺足三里、条口各1寸,丘墟透照海,施以缓慢平补平泻手法约1分钟,留针25分钟。

11月29日复诊时述右足趾有欲向上翘的感觉,但不能背伸,守上方。30日走路时右足和足趾下垂不能背屈,足尖先落地,拖拽、跨阈步态消失,但不及左侧灵活,守上方。12月2日、3日休息,4日查体同前,更方取伏兔、阳陵泉、解溪,常规消毒后一次性针灸针直刺伏兔、阳陵泉各1寸,解溪0.5寸,手法、留针时间同前。5日、6日、7日症状基本同前,尤以足内翻症明显,守法针刺。8日守前方加取三阴交一次性针灸针直刺0.5寸,施以提插泻法,伏兔、阳陵泉、解溪手法、留针时间同前,留针25分钟后起针。守方至15日,足内翻症消失,走路正常,患者唯觉右侧灵活度、肌力不及左侧。16日更方为关元、中脘、伏兔、足三里,一次性针灸针直刺0.5寸,施以缓慢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后起针。每天1次,至29日痊愈。

腓总神经是坐骨神经系中一个大的分支,腓总神经损伤、麻痹是临床最常见的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劳动能力的神经麻痹之一。该案患者可能是因为左足部骨折手术后体位不当、右下肢受长时间压迫造成腓总神经的血运、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腓总神经损伤。

腓总神经麻痹属中医学“痿躄”“痿证”“痿病”“痿足辟”“痿痱(痱,乃足废不能用之意)”范畴。现存最早论述“痿”的古籍文献当属《素问·生气通天论》,其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痿论》提出了“痿足辟”“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分类与命名。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曰:“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中医学认为脾肾肝三脏虚损是该病发病的内在原因,湿浊毒之邪的侵犯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瘀血既是其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络病是其缠绵难愈的主要机制,虚风内动是本病进展的重要病理环节。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通经活络之功。条口深处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具有舒筋活络之功效。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下合穴、筋之会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筋急,阳陵泉主之。”《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亦言:“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解溪属足阳明胃经,浅部为腓浅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善疗下肢痿痹、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足下垂。照海属足少阴经,又是肾经、阴跷脉的交会穴。丘墟乃足少阳胆经的原穴,功能疏通经络、利关节,散除局部的气息壅滞,且其局部布有腓浅神经分支。丘墟、照海二穴均位居踝关节处,丘墟透刺照海由足少阳胆经起,过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止于足少阴肾经,起到沟通阴阳经经气、疏利经筋脉络的目的。三阴交是脾肝肾三经的交会穴,有健脾摄血、补肝益肾的作用,采取提插泻法治疗下肢痿痹等所致足内翻症有较好疗效。伏兔穴是多气多血的足阳明经穴位,能加强气血的运行、濡养经络。中脘穴理中焦、调升降,关元穴培元气、益肾精,二穴配伍具有健脾益肾之功效。(蔡晓刚  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