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腹痛证治验四则
发布时间:2024-05-09 10:47:11
发布时间:2024-05-09 10:47:11
太阴腹痛,主因是寒,或寒邪直中太阴,或三阳误下所致,尤其外感后使用寒凉药物容易导致此证。关于太阴腹痛,已故伤寒名家、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克绍的论述非常精妙。他认为,太阳病表邪未解时,其脉浮、身疼等症标志着气血抗邪趋向于体表,但经误下之后,挫伤了气血向外抗邪的趋势,反使气血内陷于腹内肠外(包括诸膜)的大小脉络,使脉络不通,甚至肿胀充血,因而出现腹痛证。他认为《素问·举痛论》的两段话对于理解太阴腹痛有极大启发。其中写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说明太阴腹痛不是在阳明(即胃肠道中),而是在“肠胃之间”,肠胃之间有膜存在,而膜中就充满着大小脉络,这就产生了疼痛。(李克绍《伤寒串讲释疑》)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介绍笔者治疗太阴腹痛验案四则及经验。
结合案一、案二可深刻理解李克绍的观点,太阴腹痛应为腹腔内包括肠系膜及肠道内外血循环系统、末梢神经系统等受寒痉挛所致。《素问·举痛论》文中所述寒邪侵袭人体为层层深入,参考《灵枢·百病始生》可知其大概侵袭路径为:始于皮肤,留而不去,遂传舍于络脉、经脉、肠胃、肠胃之外膜原之间、冲脉、背俞之脉、厥阴之脉,直至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案三患者素为水湿体质,又受寒凉,其病在太阴,但出现会阴坠胀等症,已有涉厥阴之迹象,正如《素问·举痛论》中所述“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黄帝内经》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太阴脾肺为人身体液调节运行之总管,若太阴为病,脾失健运,或不能“灌四旁”,则出现口干咽干等诸症;或水湿无摄而横溢,则出现腹满、食不下、自利、疼痛等症。若太阳误下,则邪与湿合,需用桂枝汤补中而强脾,倍芍药缓急止痛、并增强疏泄之力。四个病案除案一、案二外,其他都未拘于原方,《伤寒论》非方证对应之书,而为辨证论治之书也,虽非原方,理则一矣。
案一
孙某,女,35岁,2024年3月11日初诊。主诉:腹胀满、脐周痛20多日。该患者平素易出汗,20多天前患感冒,在他医处服用黄连上清片等药物治疗,随后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曾去县某医院住院治疗,检查提示“拟临床诊断急性胰腺炎”,并反复做了多项检查,始终未能确诊,治疗效果亦不佳。后又多方寻求中西医治疗,症状仍未改善。刻下:脐周、右下腹反复疼痛。口唇干、眼干、咽干。寒热时作,无口苦,大便偏稀,日行3~4次,舌淡,苔白稍厚,脉沉弦濡。
辨证:误下伤脾,邪犯少阳。
治则:温脾和中,缓急止痛,和解少阳。
处方:柴胡10g,清半夏10g,炙甘草10g,白芍20g,当归15g,桂枝10g,延胡索10g,细辛3g,天花粉15g,麦冬10g,生姜3片,大枣10个。7剂。
3月18日二诊:患者自诉3剂药后,腹痛即大为好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眼睛、口唇干,腰酸,耳鸣,仍有寒热时作。舌苔白腻,脉沉弦。效不更方,柴胡用量加至15g,去天花粉、麦冬、姜枣,加杜仲、藿香、川断、蔓荆子。7剂。
多日后电话随访,告知已无不适。
按 患者就诊时提着一袋子医院检查结果,面容甚为苦楚。自诉每次腹痛都以腹部胀满为先兆,紧接着脐周疼痛,然后往少腹两侧传导。此类腹痛(育龄期女性)一般考虑当归芍药散证为多,但结合患者腹痛前曾受寒感冒,又服用清热泻下类药物,且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明显,平日容易出汗,基本可确诊其为太阴腹痛证无疑。
《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以及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患者腹满、自利、时腹自痛,是太阴病典型症状。尤其患者发病时,自腹满始,且腹痛并不持续,而是反复发作,正是第279条“腹满时痛”的具体表现。患者平日只要一活动或稍劳作便易出汗,说明其素体表虚,这样的体质外感后多易表现为桂枝汤证。第279条中“本太阳病”应为桂枝汤证,而非麻黄汤证。同时治疗不得法,“医反下之”,即服用黄连上清片等清下泻下药后进一步伤及太阴,乃形成桂枝加芍药汤证。患者讲述病中曾出现口苦、食欲差等症状,现在偶尔也口苦,且咽干明显,说明其少阳亦有余邪未清,处方以桂枝加芍药汤合小柴胡汤为主,因其腹痛减黄芩。芍药合甘草为芍药甘草汤之意,加当归以加强养血止痛之效,并加延胡索、细辛缓解疼痛。太阴主湿,其口唇、眼、咽发干,皆是太阴运化失权的表现,以天花粉、麦冬滋之润之。
二诊时仍以温经和脾、解除少阳病邪为主,效不更方,柴胡用量增至15g。同时伍以杜仲、川断缓解腰部酸痛,藿香芳香化湿以解腻苔,蔓荆子引药上行、除面部孔窍之不适。
案二
白某,女,12岁,2024年4月1日初诊。主诉:上腹疼痛反复发作半年。患者半年前开始上腹部疼痛,肚脐上方疼痛如火灼,小腹则偶发刺痛。每日晨起便开始疼痛,三餐饭后疼痛尤甚,可持续约1个小时。医院诊断为胃炎、十二指肠炎等,但多方寻求中西医治疗效果皆不佳,自诉输液或服用中药后疼痛有时亦可缓解3~5日,但之后又疼痛依旧,患者痛苦不堪。刻下:腹部疼痛,喜打嗝,但需费很大力气才可打出,纳差,食后欲呕。舌红,苔薄白,脉沉数。
辨证:脾络瘀滞,郁而化热。
治则:活血通瘀,泻热止痛。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甘草6g,大黄2g,麦冬10g,半夏5g,赤芍10g,竹茹10g,苏梗6g,沉香5g,连翘10g,炒麦芽20g。3剂。
4月4日二诊:药后效佳,疼痛减轻,排便通畅,便质略稀。嘱守原方再服用3剂。
4月7日三诊:腹痛基本消失,缠绵半年之痼疾祛除,不免饮食上不加节制,就诊前一晚因吃微辣羊肉导致翌日清晨腹痛又起,遂再次来诊。轻微腹痛,大便偏稀,日行2次。守原方去沉香,加海螵蛸10g,5剂。
按 因患者年幼,且据发病已时隔半年,已难以还原发病前状态,但据其症状分析,应为太阴受寒或外感后服用寒凉药物导致的太阴大实痛证。这个病案可与案一合参,案一为桂枝加芍药汤证,此则为桂枝加大黄汤证。
现实生活中,腹痛多因虚寒所致,但此患者形容上腹部疼痛为火烧火燎,且不能暖之。其腹痛应为《素问·举痛论》所述之“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邪客体后,邪气与经脉中的“炅气”,即火热之气相搏形成“脉满”,即血管充血肿胀的状态,气血不能正常流通,由此出现“痛而不可按”。而患者小腹有时出现刺痛,也是有瘀血的表现。患者餐后疼痛尤甚,是因为饭后气血向肠胃聚集,而因肠系膜部位存在瘀滞、气血流通不畅而作痛。针对此种病症,需在桂枝汤温中健脾的基础上,加大黄推陈出新、活血通瘀,才能一举破敌。恐大黄孤军奋战力有不逮,又加入赤芍,一则赤白芍同用,气血同治,调和营卫,二则使用赤芍祛除滞留络脉之瘀血,以佐大黄形成合围之势。麦冬配小剂量半夏,仿麦门冬汤方,意有润养降逆之功,合苏梗、沉香调畅脾胃气机而止嗝,竹茹化痰止呕除烦,连翘清热活血散结,炒麦芽助消食积。三诊时患者服用羊肉再次病发,其腹痛本系因有“炅气”,纳辛热之辣炒羊肉必然会导致不适。
案三
李某,男,55岁,2024年3月20日初诊。主诉:大便坠、滞1年多。患者诉其1年前麦收时连续十多日户外劳作,甚苦于暑热,遂每日回家后痛饮冰镇啤酒以清解暑热,之后不久便出现如上症状。遂多方求治,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但治疗效果皆不佳。刻下:大便排解困难,需依赖开塞露才可排出一点点,且便质不干。每日下午(日晡时)肛门、会阴部位坠胀难忍。腹胀,舌质胖大、抖甚,苔薄白腻,脉沉迟。
辨证:寒伤太阴,脾阳不足。
治则:健脾益气,升阳祛湿。
处方: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陈皮10g,葛根20g,桔梗5g,藿香10g,炒榔片10g,薏苡仁30g,黄柏10g,木香10g,厚朴10g,防风10g。5剂。
3月26日二诊:服药后各症均已减轻,腹胀基本缓解,仍有下坠感,傍晚前后矢气仍多,舌苔微腻,脉沉濡,余可。守上方将葛根加至30g,并加柴胡5g,增强升阳提举之力,厚朴加至15g,加神曲15g,以增行气除胀运化之功。
4月2日三诊:肛门下坠、腹部胀满及排便困难等症基本消失,自诉精气神足了。现小腹微胀,舌淡红,苔薄,舌头微抖,脉沉濡。处方: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陈皮10g,葛根30g,桔梗5g,柴胡5g,炮姜6g,山药20g,藿香10g,神曲10g,厚朴15g,薏苡仁30g。7剂。
按 患者初诊时望其面有水色,且连续饮用冰镇啤酒,结合舌、脉可判断其体内余寒未除,由此诊断为寒凉直中太阴导致的太阴腹痛。此患者素体脾阳不足,寒邪侵体后更伤脾阳,遂提摄无力,致肛门下坠、便意频频而排解困难。脾阳不足,阳不化阴,阳不摄阴,就会出现诸多水饮之证。处方以异功散为主,葛根、桔梗、柴胡升提阳气,黄柏、薏苡仁、藿香、厚朴化湿,厚朴还可合木香行气除满,合炒榔片引导浊气下行、导滞缓泻。防风祛风胜湿,亦有升提中气之用。二诊主方不变,只是略微加减药物增强升阳提举、行气除胀之力。三诊时困扰患者年余的主要症状基本痊愈,继续施以健脾除湿升阳之药,以求毕其功于一役。
案四
贾某,男,68岁,2024年3月5日初诊。主诉:脐周痛10多日。患者十多日前因过早减衣而触冒春寒,后开始脐周疼痛。疼痛呈规律性,每到晚上七时多,肚脐周边及以上位置开始拘挛疼痛,一般持续到22时后疼痛就会停止。曾去医院检查,诊断为肠胃痉挛,服用消炎止痛之类西药后效果不佳。刻下:腹痛如上,饮食二便可。舌红、有裂纹,脉弦细。
辨证:寒伤太阴,阴虚火旺。
治则:滋阴降火,缓急止痛。
处方:熟地黄30g,巴戟天10g,麦冬30g,茯苓10g,五味子5g,陈皮5g,砂仁5g,白芍20g,当归10g,甘草6g,海螵蛸10g,黄柏10g,知母10g,山药15g。7剂。
3月10日二诊:药后腹泻两日,一日2~3行,后恢复正常。现口干缓解,脐周仍疼痛。守原方去黄柏、知母,麦冬减为20g,加延胡索10g、胡芦巴15g。7剂。
3月21日三诊:药后腹痛大为缓解。现仍时有轻微反复,小腹有冷凉感,大便偏稀,日1次,舌红、有裂纹,脉细弦。守上方去当归,加桂枝10g、黄柏10g。7剂。
按 依据患者的病史及表现可诊断其为寒伤太阴,根据其疼痛规律,即晚七时后开始疼痛,《黄帝内经》曰:“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人与天之阴阳息息相通,入夜后体内阴气用事,疼痛出现,同气相求也;晚十时,即亥时,疼痛消失,《伤寒论》讲“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一阳将生,病情缓解,得天之助也。此证的出现与患者阴虚体质也有关系。肾在卦象中为坎卦,呈“阳在水中”之象,人体之所以保持温暖,就是因为肾中有真火。如果将人的一生比喻为一堆柴火,儿童时期是少火,青壮年时期为旺火,到了老年则易表现为上头是火、下呈炭灰状态,且此火为阴虚不能制阳之浮火、虚火。而虚火上炎后,则下焦火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的患者更容易腹部着凉,且寒客后不易祛除。故用引火汤为主方,加入黄柏、知母增强滋肾降火之力;白芍、当归、甘草缓解腹部疼痛,海螵蛸为治脐周疼痛之专药,此为专病专药之具体运用;因其年高,再加山药顾护脾胃。一诊药后效平,二诊主方不变,加延胡索活血散瘀、行气止痛,加胡芦巴佐海螵蛸增强治疗脐周痛之力。三诊时因大便偏稀去当归,加桂枝以温经通脉。后随诊,告知腹痛已然痊愈。(巩志宏 李源 河北省宁晋县草医堂中医门诊)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 : 肺不张伴咳嗽治验一则
下一篇 : 徐学义辨治返流性食管炎案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