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脉证指导下运用加味栀子豉汤治验二则

发布时间:2023-12-06 10:33:24

仲景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陈建国《经方脉证图解》提到经方脉证是适用于某一张经方治疗的病机所对应的脉诊表现。笔者在临床中会偶尔遇到某些疾病,即使在辨证正确的情况下却无法取得如期效果,故笔者尝试从仲景阴阳脉法出发,找到对应脉证,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以下两则病案,一则为头痛案,另一则为头晕案,在经方脉证指导下均用加味栀子豉汤治疗,效如桴鼓。

头痛案

屈某,女,16岁,2023年8月15日初诊。主诉:头痛2日。头痛时需用手指按住两侧太阳穴来缓解疼痛,痛如针刺,眼、鼻痒,每日凌晨2点左右会出现胸部憋闷,下地行走胸部憋闷方能缓解,咽部轻微堵塞感,恶心,面部散在红色丘疹,心烦,出汗,寐差,入睡困难,纳差,月经量少。舌尖红,苔薄白,右寸脉沉滑有力,余脉沉弱。既往史:过敏性鼻炎史2年。

辨证:阳明病。

治法:清热除烦,降逆平喘。

方用加味栀子豉汤:焦栀子10g,淡豆豉15g,厚朴12g。2剂,水煎服。

8月17日二诊:患者家人诉患者服药后1个小时后头痛消失,睡眠较前好转,余症如前。守原方继服3剂。

1个月后随访,患者头痛一直未犯。

按患者体型偏瘦,头痛以刺痛为主,医者常规会选用活血化瘀类药物,鉴于患者平素月经量少,也会考虑四物汤之类养血药物。患者呈心烦、咽堵、胸闷、纳差、恶心等症,《金匮要略》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故也有用柴胡剂合半夏厚朴汤之类药物的可能。

笔者脉诊后,发现患者脉象整体偏沉弱,唯有右寸脉沉滑有力,依仲景阴阳脉法可知为阳盛,“实则左升右降,虚则右升左降”,故采用降法;又据《伤寒论》“虚烦不得眠”“胸中窒”等描述,并结合心烦、寐差、面部红色丘疹、出汗、无怕凉等症,辨其为阳明病,属栀子豉汤证。考虑患者有咽堵、夜间胸闷不能卧,故在方中加厚朴起降气逆之效。

头晕案

宋某,女,32岁,2023年8月7日初诊。主诉:头晕反复发作6年。头晕发作时嗳气、恶心,嗳气则舒,因头晕曾在诊所静脉点滴甘露醇无明显疗效,厌油腻,心烦欲哭,恶心,手心热,怕热,小腿胀沉重感,大便每日2~3次,月经量可,有血块。舌尖红,苔薄白,右寸脉弦滑有力,右寸脉有大包,余脉弦滑。既往史:过敏性鼻炎8年;高血压5年,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控制血压。

辨证:阳明病。

治法:清热除烦,降逆化痰。

方用加味栀子豉汤:焦栀子10g,淡豆豉15g,厚朴15g。2剂,水煎服。

8月9日二诊:药后好转,患者诉服药后半小时头脑即清醒,服半付药能维持10个小时,腿不沉重、不胀,舌、脉如前。守原方继服3剂。

9月26日随访:右寸脉大包明显变小,头晕至今未犯。

按患者头晕多年伴嗳气、恶心,腿沉重、胀,大便溏,辨证为太阴病,考虑半夏厚朴场、苓桂剂等。但细思患者曾静脉点滴甘露醇无明显疗效,则可以排除苓桂剂。脉诊右寸有大包,右寸脉弦滑有力,陈建国《经方脉证图解》提到“栀子豉汤脉证特征:右手寸部太过脉”,再结合患者有头晕、怕热、心烦、手心热等症状,则考虑为热邪上扰所致头晕,而非水饮所致,故辨为阳明病,选用栀子豉汤。方中加厚朴降气逆、化痰浊。二诊药后头晕痊愈。(聂慧 王静 罗强 张佩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蒙医中医医院田雨青工作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