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身皮肤瘙痒顽症治验一则
发布时间:2023-11-29 10:24:55
发布时间:2023-11-29 10:24:55
周某,女,57岁,2022年2月12日初诊。主诉:周身皮肤瘙痒2年多。2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周身皮肤瘙痒,受热则明显,瘙痒时无皮肤脱屑,曾在诊所和医院进行中西医调理,短期内症状缓解,但停药后很快反复,延续至今,非常苦恼。刻下:周身皮肤瘙痒,受热则明显,且搔抓后瘙痒更为剧烈,瘙痒时无皮肤脱屑,外用激素药物可暂时缓解。入睡不困难,梦多,无口苦、口干,二便正常。舌质淡,有肝郁线,舌苔薄白,脉弦。
诊断:西医诊断为顽固性皮肤瘙痒,中医辨证为阴血不足,血热蕴肤。
治法:清热凉血,养血止痒。
方用犀角地黄汤、当归饮子合芍药甘草汤加减:白蒺藜30g,珍珠母30g,姜半夏12g,夏枯草24g,龙胆草6g,水牛角30g,牡丹皮10g,生地黄24g,赤芍10g,荆芥12g,防风12g,乌梅24g,地骨皮18g,白鲜皮18g,地肤子18g,当归15g,白芍30g,甘草10g,制何首乌9g。7剂,颗粒剂,分3次水冲服。
2月19日二诊:服药后瘙痒整体改善约50%,但是仍存在多梦,前一日进食不当出现泄泻,呈水样。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弦。患者要求服药继续巩固。于前方基础上合香连丸加减,将龙胆草改为3g,去珍珠母,加葛根24g、黄连6g、木香6g。7剂,颗粒剂,分3次水冲服。
患者经过两次调理,瘙痒缓解约90%。停药后随访两次,未出现症状反复。
按本案患者已经被全身皮肤瘙痒困扰两年,尚属疑难疾病。仔细分析,患者年近六旬,阴血不足,皮肤本来就易于失养,加上体质因素,更易出现皮肤瘙痒疾患。病程日久,阴血耗伤更显,受热加重,提示血热为患。综合四诊资料,辨证为阴血不足、血热蕴肤。治疗上选用犀角地黄汤(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赤芍)清热凉血;当归饮子(去川芎、黄芪)养血止痒;芍药甘草汤、乌梅酸甘化阴、缓急止痒;另选用制肝的药物,如珍珠母镇肝、龙胆草清肝;加夏枯草、姜半夏调和阴阳以安神助眠;白鲜皮、地肤子、地骨皮止痒。
芍药甘草汤源自《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方中芍药性味酸苦,微寒,益阴养血;炙甘草甘温,补中缓急。二药合用,酸甘化阴,阴复筋肉得养而拘挛自除。因而本方常用来主治筋脉挛急、脘腹疼痛等症。《医学心悟》称其止痛如神,现代临床将其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病症,如腰腿痛、胃脘痛以及伴有腰椎病变的坐骨神经痛、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笔者认识到芍药甘草汤这首经方具有很好的缓急止痛作用,联想到“痒为痛之渐”,于是想到可借该方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之效以缓解阴血亏虚、肝旺风动之瘙痒,竟屡获良效。
白鲜皮与地肤子配伍,是笔者常用的配伍组合。白鲜皮味苦,性寒,归脾、胃、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作用;地肤子味辛、苦,性寒,归肾、膀胱经,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效。白鲜皮和地肤子能够协同增强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改善湿热类皮肤病的瘙痒症状。
二诊时患者瘙痒改善,要求继续巩固,故结合本次就诊情况,于上方去珍珠母,取葛根黄芩黄连汤之意,用葛根、黄连燥湿,加木香调气。患者多梦,用重镇安神药物无缓解,考虑与血不养神有关,其本在“血”,故未专门用药。经两次调理,方药对症,取效显著而痊愈。(廖成荣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 : 黄柳华用癫狂梦醒汤治验二则
下一篇 : 自拟方辨治不寐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