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安医学“从脾治痹”多元融合证据链
发布时间:2021-12-06 10:50:04
发布时间:2021-12-06 10:50:04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刘健根据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思想,提出“脾虚致痹”“从脾治痹”学术观点,创制了新安健脾通痹系列方,临床疗效显著。30年来,本团队致力于“从脾治痹”的系统研究,开展了多环节病证结合研究、多疗法临床实践研究、多途径临床疗效研究、多组学实验技术研究、多靶点作用机制研究等,构建了融中医、西医、医药、生物、信息为一体的新安医学“从脾治痹”多元融合证据链,为中医风湿病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提供了借鉴。
新安医学治痹特色及方药
痹病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疾病,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胀灼热、僵硬变形为临床特征,轻者病在肢体,重者侵犯内脏。痹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和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免疫紊乱等密切相关。
新安医学在痹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本团队前期收录新安医家治痹有效方剂1826首,发现新安医家治疗痹病使用中药600余种,用药特色主要为固本培元、补脾益肾,喜用补虚、重补气血,善化痰瘀、内外合治等,体现了固本培元、尤重脾胃的思想。
新安医家认为脾虚湿盛是痹病发病的重要病机,湿邪易于寒化、热化,形成痹病寒湿证、湿热证两种常见证型。本团队立足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提出了“从脾治痹”观点,创制新安健脾通痹系列方三首,一是具有健脾化湿、通络除痹作用的中药复方新风胶囊,方由黄芪、薏苡仁、蜈蚣、雷公藤组成;二是针对痹病湿热痹阻证创制的具有清热通络、健脾利湿功效的黄芩清热除痹胶囊,方由黄芩、栀子、薏苡仁、桃仁、威灵仙组成;三是针对痹病寒湿痹阻证研制出具有温阳通络、健脾利湿功效的五味温通除痹胶囊,方由茯苓、桂枝、片姜黄、淫羊藿、黄芩组成。此三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疗效。
“从脾治痹”多元融合证据链
基于多环节的病证结合研究
在整体方面:关注痹病患者感受,明确了影响痹病不同证型患者感受的关键非编码RNA,新安健脾通痹系列方能改善患者整体症状、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在系统方面:研究发现痹病患者出现心肺功能下降,新风胶囊能有效改善痹病脾虚证患者心肺功能和全身症状,还能改善其贫血指标、血小板参数。
在组织方面:通过建立风湿病大鼠模型,包括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骨关节炎大鼠、干燥综合征大鼠病证结合模型等,观察其滑膜组织中炎症因子、血管增生、自噬和凋亡等发病机制,研究其肺组织、心脏组织中炎症反应、信号通路的机制,关注其胸腺组织、脾脏组织中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新安健脾通痹系列方能减少局部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改善局部组织的病变和全身症状。
在细胞方面:发现新风胶囊含药血清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的炎症、促进其凋亡;发现新风胶囊通过调控FAK/CAPN/PI3K通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D19+B细胞炎症极化状态;还关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凋亡,以及风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氧化应激、血小板活化的机制。
基于多疗法的临床实践研究
内外合治法:对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3204例湿热痹阻型痹病进行临床数据挖掘,发现中药内服(健脾药为主)联合中药熏蒸、中药外敷(芙蓉膏、消瘀接骨散)、足浴、神灯照射和膏药贴敷等外治法,可有效改善痹病患者免疫炎症、氧化应激指标和患者感受。
健脾单元疗法:通过临床数据挖掘方法表明,中医健脾单元疗法能改善痹病患者血小板参数、贫血、脂代谢和免疫炎症指标。还发现中医健脾单元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通过上调血清骨钙素、下调酸酸性磷酸酶,改善骨代谢水平,通过调节调节性T细胞变化,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
新安健脾通痹系列方联合法:对1029例类风湿关节炎湿热证和317例类风湿关节炎寒湿证患者临床数据进行挖掘发现,新风胶囊联合五味温通除痹胶囊、黄芩清热除痹胶囊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寒湿证、湿热证免疫炎症指标优于单纯应用中药治疗。还发现新风胶囊联合五味温通除痹胶囊、新风胶囊联合黄芩清热除痹胶囊能降低类风湿关节炎寒湿证、湿热证患者证候积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基于多途径的临床疗效研究
Meta分析:按照标准规范要求进行了中医健脾化湿通络法治疗风湿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表明,健脾化湿通络中药复方新风胶囊能显著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时间,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水平。
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的新风胶囊治疗304例类风湿关节炎和255例骨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新风胶囊能显著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症状体征、疾病活动性指标和焦虑抑郁,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感受,总体疗效优于来氟米特组,治疗骨关节炎安全有效,在改善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总分、疼痛、僵硬、功能性WOMAC得分、疼痛的视觉模拟量表、Lequesne指数、SF-36方面优于氨基葡萄糖组。
真实世界研究:调取100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住院病历,采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基线匹配算法及随机行走等数据挖掘方法,发现中医药治疗风湿病以健脾化湿类、活血通络类、祛风除湿类及清热解毒类四类为主,健脾化湿通络中药改善血沉、C-反应蛋白、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A等指标疗效显著,且与指标的改善存在长程关联。
队列研究:完成3500例风湿病患者队列研究,随访出院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表明风湿病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与中医药治疗的强度相关,健脾化湿通络方药是风湿病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保护性因素,减少终点事件的发生,且中医药干预强度越大,终点事件发生率越低。
基于多组学的实验技术研究
转录组学:基于全转录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差异基因的表达,类风湿关节炎中共得到165差异环状RNAs、341个差异长链非编码RNAs、63个差异短单链内源非编码RNAs和7895个差异mRNAs,强直性脊柱炎中共得到131个环状RNAs和973个mRNAs,有助于为痹病的发病新途径提供新见解。
蛋白组学:基于蛋白微阵列技术筛选得到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和痛风差异蛋白的表达,类风湿关节炎中得到免疫炎症关键蛋白3个、细胞凋亡逃逸关键蛋白10个,强直性脊柱炎中得到炎症关键蛋白6个,骨关节炎中得到炎症关键蛋白4个,痛风中得到炎症关键蛋白5个,有助于筛选痹病诊治的特异性标志物,为探究痹病病根提供了新技术。
代谢组学:基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得到新风胶囊治疗对AA大鼠尿液代谢谱,马尿酸、腺嘌呤等代谢物是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潜在代谢组学机制,有助于痹病早期诊断、药物治疗靶点发现和疾病机理研究。
分子对接: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得到黄芩清热除痹胶囊治疗骨关节炎的活性成分202个、有效靶点基因115个,黄芩清热除痹胶囊中黄芩、栀子、薏苡仁、威灵仙中药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全部对接成功;筛选得到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49个潜在活性成分及230个作用靶点,新风胶囊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抗炎抗免疫、抗氧化、调节糖脂代谢及细胞凋亡等作用。
基于多靶点的作用机制研究
基因干扰或过表达:前期测序得到炎症和凋亡关键长链非编码RNAENST00000619282,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表达均显著升高,过表达该基因能促进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炎症、抑制其凋亡,干扰该基因,能抑制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炎症、促进其凋亡;还发现免疫炎症关键基因circRNA0003353在干扰和过表达状态下影响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炎症反应、增殖、侵袭和迁移,参与疾病的进展。
信号通路:研究了参与风湿病进展的炎症相关通路NF-kB、PI3K/AKT、JAK2/STAT等,凋亡相关通路Fas、FasL、caspase3等,自噬相关通路Beclin-1等,血管内皮增生相关通路VEGF、SDF-1/CXCR4、HIF等,氧化应激相关通路AMPK/FOXO3a、Keap1-Nrf2/ARE等,以及通路之间的“串话”关系,均参与风湿病的发病,健脾通痹系列方能通过调控这些通路发挥治疗作用。
细胞共培养:研究发现新风胶囊含药血清通过miR-23a-3p/PTEN/PI3K/AKT/mTOR抑制骨关节炎患者CD4+T与软骨细胞共培养细胞的免疫炎症;还进行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D4+T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共培养,以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共培养,探究在不同细胞共培养状态下,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作用。
新安医学从脾治痹成效
规模和平台
通过新安医学“从脾治痹”证据链的构建,本团队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风湿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科依托单位;建立了门诊、病房、护理单元、实验室为一体化的诊疗平台,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免疫学)、现代中医内科应用基础与开发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平台,自主研发了安徽省中医院住院病历处理系统,创立了风湿病临床数据平台和中医风湿病特色文献数据库。下一步将深化“从脾治痹”科学内涵建设,加强各平台的组织管理。
人才与队伍
通过新安医学“从脾治痹”证据链的构建,本团队形成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梯队,涵盖中医理论、中医风湿病、中药学、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5人,是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下一步将加强人才国际化培养,提升人才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形成一支结构更合理的高水平科研队伍。
成果与学术
通过新安医学“从脾治痹”证据链的构建,本团队承担了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对外科技合作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7项;获各级各类成果、奖励40项;获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SCI收录36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14部;与芬兰阿托尔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安徽济人药业、国药集团精方(安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下一步将加强成果转化,推动中医风湿病学高质量发展。
总之,在学科带头人刘健的带领下,本团队努力构建新安医学从脾治痹多元融合证据链,形成了聚焦前沿、关注热点的创新性思维,搭建了发挥优势、另辟蹊径的痹病中医药诊疗康养平台,促进了中医痹病学科的传承创新发展。(文建庭 王帆帆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 : 王不留行:不唯通经下乳 实堪利水通淋
下一篇 : 闵氏伤科:银质针疗法善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