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明治胃溃疡验案三则

发布时间:2022-08-31 10:53:01

胃溃疡(GU)是位于贲门至幽门之间的慢性溃疡,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GU是消化性溃疡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指胃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黏膜肌层的组织损伤。其典型表现为饥饿不适,饱胀嗳气,泛酸或餐后定时的慢性中上腹疼痛,严重时可有黑便与呕血,通常是由胃炎发展而成。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导致胃溃疡最主要的原因,目前西医临床主要采用三联或四联疗法治疗。有专家提出:三联方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再适合作为一线Hp根除方案,虽新四联疗法的临床疗效高于三联疗法,但长期使用强力抑酸药可使胃黏膜分泌胃酸的功能受到抑制,胃内低酸的环境增加了患癌的机会,同时过度用药还会造成消化不良。全国名中医、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张志明对GU的辨证治疗有很好的见解,现将张志明治疗GU的临床经验及用药规律总结如下。

经验方

张志明认为中医结合胃镜检查等很容易明确诊断胃溃疡。中医学对GU的治疗由来已久,张志明认为胃溃疡属中医的“胃脘痛”“痞满”“吞酸”范畴,证型多以脾胃湿热为主,兼肝胃不和,腑气不通等,治以燥湿和胃为主,辅以清热利湿,降胃疏肝,通腑为法,选用经验方陷胸和胃汤为基本方,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溃疡情况,对溃疡黏膜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且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推广运用价值。陷胸和胃汤组成:法半夏15g,全瓜蒌30g,黄连6g,枳壳12g,柴胡12g,木香6g,酒大黄6g,槟榔10g,甘草片6g。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小陷胸汤,原方由法半夏,全瓜蒌,黄连组成,主治痰热互结之结胸证,结合前述GU脾胃湿热证特点加枳壳、柴胡、木香、酒大黄、槟榔、甘草片组成。方中法半夏、瓜蒌、黄连为小陷胸汤,法半夏归脾、胃、肺经,辛以开结,黄连、瓜蒌苦以降泻,3药相伍,辛开苦降,宽中理气,清化湿热,消痞散结,成为本方开结消痞之基础。大黄归脾、胃、大肠、肝经,性味苦寒,沉降通下,酒制可缓泻下之功,存其通降之性,因其气味辛香,又能行气止痛,肝郁气滞,脘胁胀痛,用之尤宜,如张锡纯云:“为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治气郁作疼。”槟榔下气利水,配酒大黄,则通降之中,又有清利之效。肝气横逆犯胃,故于通降之中佐以柴胡,枳壳,木香疏肝和胃,理气宽中,同时柴胡升发之性,使全方降不过泄。甘草片健脾益气,调和诸药。诸药共奏降胃疏肝,清热化湿,消痞和胃之效。

典型医案

医案一

患者,男,31岁,2017年10月5日初诊。诉胃脘部胀满不适,伴反酸3年。现胃脘部胀满不适,伴反酸,纳差,腹胀,大便秘结,2~3d/次,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胃镜检查示:胃多发浅表溃疡,糜烂性胃炎。

诊断:(脾胃湿热型)痞满(西医称为胃多发浅表溃疡,糜烂性胃炎)。

治则:清利湿热,消痞除满,通便。

方选用陷胸和胃汤加减:法半夏12g,全瓜蒌30g,黄连3g,枳壳12g,柴胡9g,木香10g,酒大黄9g,槟榔9g,甘草片6g。7服,1天2次,水煎服。并嘱患者戒食辛辣刺激和肥甘厚腻之品。

1周后二诊:胃脘部胀满不适稍减,偶有反酸,大便秘结明显减轻。舌红苔微黄腻,脉弦数。治则如上,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处方:原方基础上加连翘20g,丹参20g,檀香5g,砂仁9g。因患病时间长,有病久入络之说,故加丹参、檀香、砂仁以行气活血。服7服后复诊,药尽显效,前后调理4个月,随访至今,症状无复发。

按患者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故胃脘部胀满不适;湿热内蕴,胃气上逆,故反酸;湿热内蕴胃肠,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故辨证为脾胃湿热证,治宜清利湿热,消痞除满通便。初诊后患者脾胃湿热症状明显减轻,但胃脘部胀满不适症状仍然存在,昔贤有久病入络之说,故加丹参饮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因患者偏食辛辣和嗜食肥甘厚腻之品,积滞难消,蕴生湿热,故嘱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医案二

患者,男,55岁,2017年11月8日初诊。诉间断性胃脘部疼痛3个月,伴腹胀、便秘1个月。现胃脘部疼痛,伴腹胀明显,大便秘结,4~5次/天,小便调,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胃镜检查示:胃多发性溃疡(A2)期;糜烂性胃炎。

诊断:(胃肠湿热型)胃痛(西医称为①胃多发性溃疡;②糜烂性胃炎)。

治则:通腑泄热,理气和胃。

给予陷胸和胃汤加减:法半夏15g,全瓜蒌30g,黄连5g,高良姜6g,醋香附9g,浙贝母15g,郁金20g,白头翁15g,酒大黄6g,槟榔9g,木香10g。7服,1天2次,水煎服。1周后二诊:胃脘痛稍减,腹胀稍减,大便2次/天,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则如上,给予原方基础上加秦皮12g,连翘20g。服7服后复诊,药尽显效,胃脘痛明显减轻,大便通畅,腹胀无。前后调理2个月,随访至今,症状无复发。

按患者嗜食肥甘厚腻和辛辣刺激之品,致使积滞难消,蕴生湿热,故见舌苔黄厚腻。湿热内蕴,困阻脾胃,不通则痛,故见胃脘痛;湿热内蕴胃肠气机不利,故见腹胀,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脾胃湿热证,治宜清利湿热,理气和胃。在治疗方面,由于是湿热内蕴,故要给湿热以出路,通过泻下的方式,使湿热从大便而去,故用陷胸和胃汤方加减,以燥湿和胃,加用白头翁汤以通利大便。初诊后患者症状改善,复诊以原方加减消除症状,效果确切。

医案三

患者,女,45岁,2018年2月8日初诊。诉胃脘部胀满不适,伴反酸,烧心1个月。现症见:胃脘部胀满不适,伴反酸,烧心,纳差,身体消瘦,无恶心,呕吐,无打嗝,大小便可,舌红苔微黄腻,脉滑数。胃镜检查示:胃多发性溃疡(A2期)。

诊断:(脾胃湿热兼胃气上逆型)痞满(西医称为胃多发浅表溃疡)。

治则:清利湿热,降气消痞除满。

给予陷胸和胃汤加减:法半夏15g,全瓜蒌30g,黄连3g,高良姜6g,醋香附10g,吴茱萸3g,连翘20g,枳壳10g,酒大黄6g,槟榔9g,木香9g,甘草片6g。7服,2次/天,水煎服。

1周后二诊:诉胃脘部胀满稍减,反酸减轻,纳差明显,舌红苔微黄腻,脉滑数。给予原方基础上加茯苓20g,石菖蒲15g,建曲30g。因患者舌苔较厚,纳差,故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石菖蒲,运脾化湿,醒脾开胃。服14服后复诊,药尽显效,胃脘部胀满不适明显减轻,反酸烧心减轻,纳差明显缓解。前后调理至今,症状无复发。

按患者湿热内蕴,气机不利,故见胃脘部胀满不适,湿热内蕴,致使胃气上逆,可见反酸、烧心。患者舌红苔微黄腻,脉滑数,均为脾胃湿热证,治宜清利湿热,消痞除满。治疗上由于患者反酸明显,故加吴茱萸,其药理研究表明:黄连、吴茱萸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胀满明显,加枳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枳壳提取物具有抗炎、抗菌、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复诊后在此基础上加健脾开胃消食之品。纳差,身体消瘦明显,故用茯苓、石菖蒲以醒脾开胃。(颉志英 张卫强 甘肃中医药大学  雍文兴 李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