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健行治疗肝硬化临证经验
发布时间:2023-02-03 11:34:19
发布时间:2023-02-03 11:34:19
全国名中医邱健行是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医师,对于运用中医药治疗内科疾病经验独到,尤擅长应用岭南特色草药治疗胃肠肝胆疾病及血证,其中运用培本健脾利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显著。笔者现整理总结邱健行治疗肝硬化临床经验,以飨同道。中医没有肝硬化腹水这一病名,但结合症状,与中医病名臌胀最为贴切,临床上腹胀如鼓、腹壁经脉拘急、皮肤萎黄是臌胀的主要表现,其病机复杂,病程缠绵,与“风、劳、膈”成为中医四大顽症之一。《灵枢·水胀篇》就有“腹胀……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的记载,由于病因病机不同,又有气鼓、水鼓、血鼓、虫鼓之称。现代中医治疗臌胀,治则以补肝肾、祛瘀、健脾,配合行气逐水法,承接前人经验及临床实践,邱健行总结出如下诊治临床经验。
分虚实,重根本
臌胀之难治,在于病机并非纯虚无实,亦非纯实无虚,是以气、血、水三者互相牵连为患,仅有主次之分,而非单独成病。临床上治疗驱邪恐伤正,补虚恐留寇,治疗上常常投鼠忌器。邱健行则认为本病病因虽复杂,不外乎肝脾之间,是乃肝病深入,木郁土蕴,病机核心在脾,邱健行取类比象,提出健脾培元为核心的治疗方法。然邱健行提出的健脾益气,并非单纯的补气,而是固本与驱邪同行,标本兼治,以恢复脾土运化。固本培元多用太子参、五指毛桃补气而不化热,少用黄芪温燥伤阴。驱邪方面则建立于邱健行“疏、通、清”理论基础上,对于患者兼夹黄疸(阳黄)、口苦口臭、苔黄厚腻等湿热蕴结体内的表现,治以清热利湿,先清后补,首选溪黄草、鸡骨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叶下珠,或茵陈、蒲公英、金钱草甘淡微寒之品,不用黄芩、黄连、黄柏苦寒败胃。邱健行认为按照茵陈、蒲公英、田基黄、鸡骨草、金钱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溪黄草、虎杖顺序,清热祛湿之力渐强,临床应根据湿热病邪轻重不同而选用不同程度药物治疗,药证对应,贵在“医道平衡”,不可太过与不及。
利水消肿,不忘养阴
邱健行强调治腹水之法,应明水壅之因,不可“徒知去水之路,不知来水之源”,亦不可贸然使用峻下逐水之剂,如甘遂、大戟,以图一时快利。治应审因论治,常用五苓散、猪苓汤健脾利水之方,配合大腹皮、肉豆蔻、厚朴芳香醒脾,行气利水。另外,肝体阴而用阳,肝硬化后期多湿热毒邪深入血分,消耗肝阴,加之腹水聚积,或利尿伤阴,因此病人常常表现为口干咽燥、尿少、皮肤干燥,面色枯晦,舌暗红、少苔、少津等肝阴不足症候。邱健行认为肝硬化需顾护脾运,亦需顾养肝阴,选用白芍、玉竹、石斛、麦冬、女贞子、旱莲草、楮实子、阿胶等,尤其善用玉竹、石斛,二药均能滋养肝阴,柔润肝体,药性清润平和,能长久服用。另外肝病多伴目疾,石斛又能养肝明目;肝硬化病人多因阴虚津枯肠燥而便秘,重用玉竹能润肠通便,促进毒素排泄,防止腑浊上攻清窍而致神昏。慎用熟地黄、制首乌、当归养阴之品,以免滋腻助湿碍胃,导致脘腹胀闷纳呆之弊。
活血化瘀,慎用破血伤正
肝病发展至肝硬化的过程中,瘀血阻络也是重要的病因之一,所谓“血不利则为水”,常加泽兰、益母草加强活血利水作用。另外邱健行善用丹参、三七活血药对,认为丹参能通肝经较大经脉瘀血,三七能通肝经较小孙络瘀血,丹参、三七合用,祛肝脏大小血络之瘀。邱健行反复强调,慎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峻猛破血,以免攻伐伤正。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用三七、茜草止血而不留瘀。配合紫地宁血散(由紫珠草、地稔根组成),加强收敛凉血止血作用。
软坚散结,力图缓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坚者消之,结者散之”,肝硬化瘀久成积,邱健行认为非动物虫类药难以搜剔在络之邪,善用牡蛎、鳖甲、土鳖虫等动物虫类,软坚散结。但药性平和阴柔,力图缓治,不可速求。慎用穿山甲走窜善行,以免耗气动血。邱健行认为三棱、莪术合用,行气破血,消癥散结,能治肝积,但因药性峻猛,宜少量、短期使用,并与健脾补气药交替服用,以免诱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硬化需要长疗程治疗,有的需要治疗5~6年,甚至更长,要向患者耐心宣教,树立信心,取得患者长期服药依从性,最终达到效果。并嘱患者畅情志,戒酒食、不熬夜;饮食宜清润,忌温燥,忌坚硬。
时刻顾护脾胃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赖脾气升发;肝体阴而用阳,肝藏血,有赖于脾运化的血液来滋养,若脾虚失运,则肝气不疏而气滞,气滞则血瘀,加之肝血失养,血虚加重肝脉瘀阻,因瘀致积。其次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失运,则水液在三焦运行不畅,导致聚湿停水。又因肝木克脾土,肝气横逆,乘脾犯胃,易致脾气更虚,形成恶性循环,故《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疗当“先安未受邪之地”,使脾气健运,防止肝病进一步加重、恶化。邱健行认为脾气虚是肝硬化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重视脾胃本元之气,顾护脾气运化是邱健行贯穿肝硬化治疗始终的学术思想。
典型医案
关某,女,47岁,2003年9月7日初诊。诉上腹胀,嗳气,大便溏6年,加重2天。现患者因呕吐鲜血,确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行脾切除术,食管静脉断流术。术后6年来,反复上腹胀,嗳气,大便溏,间断服邱健行辨证中药,未曾服抗乙肝病毒西药,病情尚稳定。2天前食烤鸭后,出现上腹胀,嗳气加重,恶心欲呕,大便溏,黄色,每天3次,伴心烦,口干苦,舌质稍红,苔薄黄少津,脉弦细。查体:面色晦暗,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腹平软,上腹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65.3U/L,谷草转氨酶(AST):50.7U/L,白蛋白30g/L,球蛋白36g/L,胆红素正常。乙肝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乙肝DNA定量:3.7E+5。
诊断:(气阴两虚,肝脉瘀阻,兼肝热犯胃)肝积(西医称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切除、食管静脉断流术后)。
治则:益气养阴,清肝和胃。
方药:北沙参、玉竹各20g,白芍、乌贼骨、枳实、茵陈、太子参各15g,橘红、竹茹、栀子各12g,甘草6g。14服,每天1服,水煎服。嘱患者配合西洋参、石斛各10g,大枣3枚,炖瘦肉食疗,增强益气养阴,安神之力。
9月15日二诊:上腹稍胀,嗳气减,恶心止,大便溏,每天2次,纳少,乏力,舌稍红、苔薄黄少津,脉弦细。四诊资料显示,患者湿热渐退,气阴不足显现,治法健脾养阴,和胃解毒。以太子参为君药的“小品”四君子为主方,加入北沙参、山药补脾阴,麦芽消食导滞,白花蛇舌草清余毒,再配合乌贝散、仙鹤草,预防胃底静脉出血。共14服,嘱不适随诊。
2004年10月8日三诊:无明显不适,精神好转,大便每天1次,成形,口干,舌稍红、苔薄黄少津,脉弦细,提示邪热已退,真阴不足,治以健脾养阴,柔肝软坚。原方改为二至丸滋补肝肾,加入北沙参、玉竹补脾阴,丹参活血化瘀,鳖甲软坚散结,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嘱坚持服用,慎饮食,调情志。
按本案疗程长,观察期长,纯中医治疗,疗效确切巩固。邱健行从前期湿热内蕴,气滞阴伤,到后期邪去正虚,治疗始终以恢复脾胃健运为中心。随着邪正相争,灵活用药,全方寓消于补,补而不燥,滋而不腻,清而不泻,消而不伐,讲求平和,力图缓治,处处顾护脾胃之气,于平淡中见真奇。(戈焰 李紫昕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 : 李延从肝论治糖尿病肾病
下一篇 : 温肺散寒止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