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 刘亚娴逍遥散合消瘰丸化裁

发布时间:2018-07-01 00:00:00

刘亚娴辨证论治乳腺癌经验总结

刘亚娴教授(1944年-)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五十载,在论治疑难杂病尤其在论治肿瘤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刘老论治乳腺癌经验总结如下。

刘老指出,历代医家对乳腺癌因病机及临床表现有一定认识。《肘后备急方》指出乳腺癌的临床表现:“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或作石痈不消”。《诸病源候论》指出:“有下于乳者,其经虚,为风寒气客之,则血涩结……结核如石”。明确指出了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及发病因素,认为情志因素可导致气血运行失常,经络阻塞而致病。中医学称乳腺癌为“乳岩”“乳腺癌”。治疗乳腺癌需从“郁”“瘀”“痰”“虚”着手,注重调神,消除患者顾虑,方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从郁论治

肝为刚脏,性喜调达疏泄而恶抑郁,但肝又易于抑郁。肝气郁结是乳腺癌的重要发病因素。《格致余论·乳硬论》云:“忧怒郁闷,昕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逆成隐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曰奶岩”。详细论述了乳腺癌的形成过程及临床表现。

刘老指出,乳腺癌患者出现肝气郁结时,常表现为精神抑郁、胸闷胁痛、乳房胀痛、腹胀纳差、脉弦、舌苔薄腻。治疗应疏肝解郁法,并给以心理疏导。治法:疏肝解郁,常用的处方为逍遥散加减。具体用药为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生甘草、薄荷、浮小麦全蝎、皂角刺、白芥子、橘核、荔枝核、鸡内金等。

刘老提出治疗中有几点注意事项:①在用药上尊《黄帝内经》中“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之原则,以辛味为主,选用柴胡郁金之类;又肝体阴而用阳,疏肝解郁应防止耗伤肝阴,注意应用养肝血、柔肝之品,如当归、柏子仁等;②在乳腺癌的诊治过程中,疏肝解郁法的应用可贯穿始终,在坚持疏肝解郁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化痰软坚、解毒之品而取效。

从瘀论治

刘老指出,由瘀血而形成的血瘀症,可出现肿块、疼痛等表现。从乳腺癌的症状表现看,无疑存在着血瘀证,尤其是乳腺癌化疗后,血行运行缓慢。这时患者乳房疼痛表现为刺痛,月经有血块,且出现痛经(化疗后常人为阻断月经来潮),舌质暗红,甚至起刺,脉弦涩。治法当活血化瘀,消积散结。常用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白芍赤芍桃仁红花、熟地黄川芎、怀牛膝丹参全蝎、橘核等。

刘老指出,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时,应注意几个问题:①活血化瘀药有行血和破血之不同,行血药物可选用:丹参、王不留行等,破血药物可选用三棱、莪术、土鳖虫、水蛭等,但要注意患者体质。②由于瘀血形成的原因多端,故选用活血药时应根据病机不同而有所选择。如气虚而血瘀者应益气行瘀,在应用活血药时加人参黄芪之品;气滞而血瘀者,应选加理气药,如香附陈皮、青皮等;阳虚而血瘀者配用温通药,如肉桂、炮附子等。

从痰论治

刘老指出,中医所称的痰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从乳腺癌发病及症状特点分析看,其存在着“痰”的致病特点。正如古医家所言:“顽症多痰”。由痰邪致病所致的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质硬不痛,边界不清,固定不移,局部皮肤收缩凹陷如橘皮样(未行手术者),舌质暗红,苔腻,脉滑。治法:化痰软坚。方药二陈汤、逍遥丸、消瘰丸化裁。具体用药为陈皮、清半夏茯苓、生甘草当归川芎柴胡、百部、白芥子、浙贝母、生牡蛎、玄参、全蝎等。刘老指出,应用化痰软坚法,应注意几点:①治“痰”勿忘“调气”:中医认为,痰随气而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古医家庞安常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气滞时选陈皮枳壳。这也是临床中加用逍遥散的原因之一。②化痰药有药性之不同。湿痰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天南星等;热痰常伴脉滑数、舌红、苔黄腻等,当选用清热化痰药,如瓜蒌、贝母、海浮石等;寒痰常伴口淡、畏寒、舌苔白滑等,当选用温化寒痰药物,如白芥子、皂荚等。

从阳虚寒凝论治

刘老认为,乳腺癌患者出现淋巴转移,行放疗后,出现胸壁破溃,渗分泌物,稀水样,患侧上肢肿胀,甚至不能活动,皮色暗,舌淡苔白脉沉细,辨证为阳虚寒凝。治法:温阳散寒通络,方药: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具体用药如下:熟地黄、鹿角胶、肉桂、麻黄、白芥子、黄芪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地龙、全蝎。对于阳虚寒凝证,也要注意用当归、赤芍疏肝养肝。

刘老认为,应用温阳散寒通络乳法,应注意几点:①乳腺癌虽在体表,但也存在阳虚证。当患者肿胀处皮色暗而非明显红、肿、热、痛,且破溃渗液为稀水样,再加上舌脉无明显热象时应辨证为阳虚寒凝证,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能取效。一定要注意肿瘤治疗并非均采用清热解毒药物取效。②恶性肿瘤患者阴证不少见。部分恶性肿瘤其性属阴,其形成乃阴邪结聚体内而成有形之邪,如中医学的痰核、失荣、流注、疡病等,针对阳虚寒凝证治疗当注重温药和之。③阳和汤治疗阴证属于正治法。方中重用熟地黄温补营血;鹿角胶填精补髓,强壮筋骨。两者合用,养血助阳共为君药;炮姜、肉桂温经通脉,解散寒凝,共为臣药;佐以麻黄、白芥子通阳散滞,消散痰结;生甘草解毒和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效。④医家对本方评论:“麻黄未溃可用,已溃之后,断不可重开腠理”[1]。此论述有偏颇,有破溃时麻黄并非绝对禁忌症。根据刘老指导,临床中用阳和汤治疗阳虚寒凝型乳腺癌患者效佳。

不忘扶正

刘老指出,在肿瘤治疗中常涉及“补”的问题。针对阴虚津亏证,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对于气血两虚证,人参养荣汤加减。

刘老认为,应用补法,应注意几点:①补法作为中医八法之一,针对的是“精气夺则虚”。②运用补药应注意“补”(补益)、“运”(运化)结合,防止“呆补”。

刘老的临床经验为临床对乳腺癌的论治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经刘老治疗的患者不放疗、不化疗,可以使患者长期带瘤生存,为患者带来了福音,现对临床验案举例如下。

典型医案

患者某,女,63岁,退休职工。2013年10月9日就诊。主诉:发现右乳肿物11个月。现病史:患者缘于2012年11月初体检时发现右乳肿物,遂就诊于河北某大医院,于2012年11月12日在全麻下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Ⅲ级,第二水平4/5,第三水平4/4转移,免疫组化:ER(-),PR(2%)中等强度阳性,HER2(3+)。术后给予AC×4序贯T×4方案化疗,末次化疗时间是2013年5月5日。患者拒绝放疗及内分泌治疗。诊查:乏力,晨起汗出,以头部、颈部明显,纳食可,夜寐差,二便调。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辅助检查:胸部CT平扫(2013年10月6日):右肺上叶小结节,考虑转移瘤。西医诊断:右乳腺癌术后化疗后。中医诊断:乳腺癌。证型为肝郁痰凝证。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处方:逍遥散合消瘰丸化裁。组成: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5g,茯苓30g,白术10g,生甘草10g,薄荷(后下)6g,浮小麦30g,全蝎6g,皂角刺10g,白芥子10g,浙贝母10g,玄参10g,生牡蛎20g,鸡内金10g,神曲15g。7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3年10月14日):患者乏力减轻,纳食增多,晨起汗出未解,以头部、颈部明显,夜寐转安,二便调。舌质暗淡,苔薄白,脉象弦。处方:前方加玉竹9g,合欢皮30g。21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4年1月3日):患者口干,汗出多较前减轻,偶咳嗽,食欲稍差,夜寐欠安,二便调。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辅助检查:胸部CT平扫:右肺上叶小结节,同前相比无变化。处方:陈皮10g,清半夏12g,茯苓15g,甘草10g,浙贝母10g,蜜紫菀15g,蜜款冬花12g,蜜百部10g,地龙10g,醋莪术15g,郁金10g,橘叶10g,浮小麦30g,全蝎5g。21剂,日1剂,水煎服。之后原方取35剂,服用2个月,无咳嗽,精神可。仍用中药治疗,每周6剂,服用2个月,休息2周。截至2016年12月中旬,未出现肺部症状,肺内结节略有增大。

按:乳腺癌患者心情不畅者较多,逍遥散加味可减轻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抑郁症及不良反应[2]。加用浮小麦以清郁热;全蝎、皂角刺、白芥子解毒散结;浙贝母、玄参、生牡蛎合为消瘰丸软坚散结;鸡内金、神曲健脾消食益胃。张锡纯指出:“鸡内金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之积,鸡内金皆能消之”,“又凡虚劳之证,其经络多瘀滞,加鸡内金于滋补药中,以化其经络瘀滞而病始可愈”,从乳腺癌证候表现看,既有“瘀积”,又多见“虚劳”特性,可见,鸡内金可以用于治疗本病。

此患者行8个周期化疗,化疗后5个月即发现肺转移,值得我们思考,化疗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是必然的,然而对此患者的治疗作用到底有多大?

二诊时乏力减轻,汗出未解,中医学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阴不能内敛,阳浮于外而见汗出增多,故予原方加玉竹取其养肺阴以养阴敛汗;合欢皮清郁热止汗,并能调神,改善睡眠。《神农本草经》言其:“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再加上原方中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止汗。

三诊时刘老在二陈汤的基础上组方。二陈汤方中清半夏为君,取其辛苦温燥之性,既可燥湿化痰,又可降逆和胃止呕,使胃气和降,脾气得运,则生痰无源;以陈皮为臣,理气燥湿,和胃化痰,使气顺则痰消;佐以茯苓利湿健脾,使脾健则湿除,湿去则痰消;紫菀、款冬花为刘老常用化痰之对药;百部润肺化痰,浙贝母化痰软坚散结,加强化痰之功。痰消则积消;郁金、橘叶、浮小麦疏肝清郁热;地龙、全蝎通络;莪术破血消癥。此患者治疗中贯穿了“瘀”“郁”“痰”“虚”治法的运用。

肿瘤大家治疗乳腺癌各有特色,郁仁存教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以肝郁气滞、毒热蕴结证型辨证多见[3],花宝金教授以调肝健脾法辨证[4],周长萍论述了未证先治,截断疗法治疗乳腺癌[5],共性为扶正祛邪,通过扶正与祛邪相结合,采取积极的个体化治疗。刘老指出,晚期癌症如果能长期维持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一种成功;若急功冒进,急于“消瘤”,则难免倍伤正气,甚至使患者生活得很痛苦。“稳”中求“进”,看似消极,实际是一种积极战术。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作者:范焕芳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