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病机病理特点及表现 治带下病温病理法运用要点
发布时间:2021-10-18 00:00:00
发布时间:2021-10-18 00:00:00
温病病机病理特点及表现
温病分温热类与湿热类两种性质。班秀文认为病变过程中,正邪相争,除表现为热炽、热灼、热盛等病机改变以外,还极易阻碍人体气机,产生阳气怫郁。尤其湿为阴邪,最遏阳气;湿与热合,一阴一阳,异性相吸,互为阻遏;湿热有形,胶着难开。故湿热邪气侵袭人体,更易阻滞气机。无论温热或湿热邪气侵袭人体,阻遏阳气所形成的病机改变,均为热郁,并随邪之所至,形成怫热郁结。若病仍不解,则热邪炽盛,迫血妄行,血溢脉外,形成瘀血;或热盛则气行加速,热盛气壅,正如《
另外,班秀文认为,在温病的病机演变中,还存在着无形郁热或有形郁结的区别。有形,指可见的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积滞、燥屎、瘀血等;有形郁结指热邪致病以后,热与有形物质相合形成的痰热、湿热、积热、燥屎、瘀热等结滞不散的病机改变。特别是湿热类邪气氤氲、弥散、流连、重着,则有形可见,其侵袭人体阻遏阳气,困积水浊,极易引起水湿、浊热,甚至痰饮、痰热的蓄积,这在病机改变上即是有形郁结。并且,湿与热合,热被湿遏,热蒸湿动,有形可见。热遇湿而热阻气郁,气郁而血、水不行,随着湿热胶结、缠绵阻遏,而血行更是瘀阻停滞,故湿热致瘀较单纯的湿或热之阻气碍血更为明显和严重。温病正邪交争的主要病机病理,可以概括为热郁瘀及无形郁热和有形郁结。
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过多的机理主要有脾虚、肾阳虚、阴虚夹湿和湿热下注及热毒蕴结者;白带过少的机理主要有肝肾亏损、血枯瘀阻者。临床上白带过多者常见,过少者少见。前者中湿热下注型及部分热毒蕴结者多发。湿热下注者表现: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黏稠、有气味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外阴瘙痒,小腹作痛,口苦口腻,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热毒蕴结者表现: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黄白相间,或五色杂下,质黏腻,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烦热
治带下病温病理法运用要点
班秀文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分析,剖析带下病热瘀机理,形成辨治带下病湿热下注及热毒蕴结证时,兼顾热瘀有形郁结的特点,并重视肝郁化火在白带病的机理认识,在“治带不忘瘀”的观点中,将温病理法具体体现,丰富了本病的辨治认识并较好地指导临床运用。
其论机理班秀文认为,盖妇人经、孕、产、乳以血为用,胞宫位居下焦阴湿之地,房室纵欲、药物、器械均可损伤胞脉,湿浊之邪即乘虚侵袭客于胞宫。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易阻遏阳气,使脏腑气血失和,经脉不利,血行失畅,或湿与离经之血胶结为瘀,或疾阻
治疗要点班秀文认为,如湿热或湿毒壅盛,血受热灼成瘀者,则治以清热利湿为主,佐以凉血化瘀之法,常用方为清宫
典型医案
医案一
女,32岁。1991年7月23日初诊。带下量多11年。自1980年结婚,婚后带下量多,色白黄相兼,时稀时稠,尤以经行前后为甚。4年前在当地医院检查,宫颈II度糜烂,行冰冻治疗,术后一年复查,
诊断:(湿瘀下注,胞门受损型)湿瘀带下病。
治则:清利湿热,
方药: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8月6日二诊:上药共服10剂,腰胀减轻,夜寐好转,但带下时多时少,白黄相兼,外阴痒痛,
8月20日三诊:月经于8月13日行,较上月仅推迟3天,经量中等,色暗红夹块,4天干净。经后带下增多,色黄质稀臭秽,阴痒,时而
方药:①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②槟榔30g,
3剂,煎水熏洗外阴。
8月27日四诊:药后带下减少,微臭,外阴瘙痒减轻,仍觉偶有
方药:
7剂,每日l剂,水煎服。
11月1日五诊:守上方加减出入共服药20余剂,月经规则,白带已恢复正常,
方药:熟地15g,淮山药15g,土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按慢性宫颈炎,为临床顽疾,有轻、中、重之别,多因分娩、流产或手术后宫颈损伤,病原体入侵引起感染,宫颈受分泌物的刺激发生浸润,上皮脱落而形成糜烂。西医治疗常采用电熨、冷冻或激光治疗,但对阴道分泌物多者效果欠佳。中医认为,本病与房劳过度损伤肝肾或经产不慎,风、寒、湿、热之邪,尤其是湿浊之邪入侵,损伤冲任,湿蕴化热,湿热郁腐,湿瘀阻滞,波及肝肾所致。在本案治疗中,针对湿、热、瘀的特点,治疗上采用了将清热
医案二
女,25岁。1992年4月28日初诊。诉一年来带下明显增多,以月经中期尤为明显,色黄,质黏稠,臭秽,月经周期正常,经量中等,经行第2天常出现右下腹疼痛,放射腰背,按之痛减,经血夹块。刻诊为经净后第3天,带下量少,色黄,偶有腰痛,纳食二便正常,已婚1年,未避孕迄今未孕,舌尖边红,苔薄黄,脉细弦。
诊断:湿瘀带下;
辨证:湿瘀下注,气机不畅。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5月5日二诊:带下量仍多,白黄相兼,臭秽,伴小腹隐痛,腰痛乏力,纳便正常,舌淡红,苔薄微黄,脉细。仍守原法,重在化瘀利湿。
方药: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5月12日三诊:药已,带下量减,色白质稠,仍有臭味,腹痛减轻,困倦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方药:
4剂,每日1剂,水煎服。
10月6日随访,服上药后带下正常,
按湿热蕴积下焦、胞宫,损伤任带之脉,气血运行受阻,瘀血内生,湿瘀夹杂为患,故带下量多,经行腹痛;湿热郁遏,煎熬津液,故带下色黄;湿瘀内阻,气机不畅,胞脉闭塞,故难以受孕。一诊以甘淡平的土
上一篇 : 痛经经前经后治疗之法
下一篇 : 牛蒡子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