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痛苦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成诗黔致力于岐黄之术40余年,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拿手多种中医内科病证(包含疑难杂症)的医治,尤拿手于医治妇科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并因而望重杏林,笔者有幸成为成老的弟子,跟师学艺,非常敬仰成老的崇高医德和精深医术,教师医治痛经颇有独到之处,现将笔者跟师成老医治痛经领会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西医学以为痛经的原因是因为子宫内膜及经血中的PGF2浓度升高,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缩短,形成局部安排缺血、缺氧,导致痛苦。中医学以为“不公例痛”是痛经的关键所在。
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发病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子宫委曲、颈管狭隘、不良体姿、体质要素、变态反应状态及精神要素等,使子宫内膜产生缩短与缺血所造成的,且与排泄型子宫内膜产生的前列腺素有关。中医学以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病要素繁多,或因先天缺乏,禀赋虚弱,肾气未盛,肝肾亏虚,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形状委曲,颈管狭隘,或气血缺乏,胞脉失养,加之寒湿积于胞宫,经血外流不畅而致腹痛。
继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首要包含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肌腺病。膜样痛经首要也是因内寒较甚,肾阳缺乏,肾阳亏虚不能宣泄肝气,肝气不舒则肝郁气滞,日久成瘀,又因阳虚温运无力,血行不畅,致经血凝滞,瘀阻胞脉,不公例痛。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痛经是因宿瘀内结,凝滞胞宫,所以经血虽下,痛苦不减。
中医古籍对痛经的病因病机相同记载颇多:《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经行腹痛,证有真假。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一》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致令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风冷与血气相搏,故令痛也。”《傅青主女科》即有“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痛苦”之论。《傅青主女科》亦载“盖肾水一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而作痛。”
辨证施治
成老以为医治痛经应辨证求因,止痛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达不到看病求本的作用。医治疾病还需辨证求因,或补先天或补后天,或是后天先天同补,使气血津液充足,在此基础上,行气、活血、温经、散寒、清热、止痛以治标。
原发性痛经:肝肾同补,化瘀止痛。原发性痛经病因虽多,但不外真假两头,虚者肝肾缺乏,气血不充,冲任胞宫失养,所谓“不荣而痛”;实者感受寒凉,凝滞胞络,或情志不舒,气滞血瘀,冲任胞脉气血运行受阻,所谓“不公例痛”。对此选用肝肾同补、化瘀止痛之法可收效。选用自拟益气养血汤加减辨证施治:黄芪30g,白术15g,党参15g,当归15g,菟丝子30g,蛇床子20g,覆盆子30g,延胡索30g,牛膝15g,甘草6g。腰膝酸痛者加杜仲、续断;腹胀便秘者加枳实、瓜蒌;失眠者加煅龙牡、酸枣仁;双下肢水肿者加独活、泽泻;心慌者加丹参、檀香、砂仁。
继发性痛经:破血行气,通络止痛。继发性痛经首要包含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肌腺病。中医学以为此为“离经之血”积聚成为瘀血,瘀血阻滞少腹、胞宫、胞脉所导致。故治以破血行气、通络止痛之法可收效。自拟活血定痛汤加减辨证施治:桃仁15g,当归15g,川芎15g,延胡索15g,三棱15g,莪术15g,香附15g,白芍15g,甘草6g。腰膝酸痛者加杜仲、续断;腹胀便秘者加枳实、瓜蒌;失眠者加煅龙牡、酸枣仁;双下肢水肿者加独活、泽泻;心慌者加丹参、檀香、砂仁。
典型病例
初诊:患者杜某,女,33岁,员工,2012年5月8日因痛经半年,加重2个月就诊于我科。患者自诉曾就诊于妇科,经相关检查后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服用西药医治4个月,时有痛经症状反复出现,今为求进一步中医医治而就诊于我科。患者诉每天均感少腹肿痛,以月经前期和排卵期腹痛为甚,腹痛严重时必须服用止痛药物方能缓解,且严重影响日子工作,症状每次发生均出现汗出、面色苍白、失眠、纳差等,甚者出现厌恶吐逆症状。检查患者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涩。处方:桃仁15g,当归15g,川芎20g,水蛭3g,延胡索30g,甘草6g,红花20g,炙艾叶12g,香附12g,牛膝20g,白芍15g,蒲黄20g(包煎),乳香12g,郁金15g,石菖蒲2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医治7天后复诊,患者诉痛苦较前明显缓解,仍时有少妇肿痛,未诉其他特殊不适症状。
二诊:患者诉服前方之后不适症状较前明显好转,舌质暗,无瘀斑,苔薄白,脉涩。持续给予前方加减医治:桃仁15g,当归15g,川芎20g,水蛭3g,延胡索30g,甘草6g,红花20g,炙艾叶12g,香附12g,牛膝20g,白芍15g,蒲黄20g(包煎),乳香12g,法半夏15g,柴胡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三诊:患者诉服上方后素日腹痛基本消失,仍月经前期轻度腹痛,舌质淡暗,无瘀斑,苔薄白,脉弦。持续守前方加减医治。守上方加减调理3个月余,诸症消失。
领会
成老强调在中医辨证治痛经的过程中,应留意辨别患者归于原发性痛经还是继发性痛经,然后经过舌苔脉象加以辨证施治。“虚则补之,实则通之”。这也正迎合了中医古籍中所言“不公例痛,不荣则痛”的病机。同时成老还强调痛经的发生会受精神、情志要素影响,故预防调护对医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成老常嘱患者消除紧张心理,坚持心情舒畅,留意歇息,防止过度劳累,禁食辛辣寒凉之品,防止受寒。(白雪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