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岩针法正格胜格理论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9-09-04 17:55:21

  舍岩针法是韩国独道的针法,源于《舍岩正五行》和《芝山医案》两本针灸著作。两部著作均成书于朝鲜时代(1392—1910年),具体时间不明确,《舍岩正五行》约是1644~1742年之间形成,《芝山医案》成书于1742年以后。两书作者亦不明确,仅在序文中分别出现作者别号“舍岩”和“芝山”。《舍岩正五行》的书名见于《芝山医案》的序言。两部著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直未被刊行,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下来,直至1970年代。由于历史上两部书总是合在一起抄写,故被误认为是一本著作,称之为《舍岩针法》。

\n

  《舍岩正五行》是一部针灸处方著作,内容主要是各种疾病的诊断和针灸处方,附篇为其他针灸文献的引文。《芝山医案》是运用“舍岩针法”治疗的医案汇编,主要反映的是芝山先生的临床经验。而所谓“舍岩针法”实际上是在这两部著作基础上总结而成的。

\n

  正格、胜格配穴法概念

\n

  舍岩针法最大的特点是一种称为“正格”“胜格”的配穴法。《舍岩正五行》里有许多针灸处方,其配穴数少,以五腧穴为主,同一处方出现在不同的病症条目里。例如:肺经正格处方见于“燥症补泻。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舍岩正五行·燥症门》);“气弱,肺汗。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又如肝经正格处方包括:“支饮,肝饮。阴谷、曲泉补,经渠、中封泻”(《舍岩正五行·痰饮》);“恐惧,肝汗。阴谷、曲泉补,经渠、中封泻”(《舍岩正五行·虚损》)。这样的配穴法即是异病同治的体现。

\n

  实际上,“正格”和“胜格”二词并未出现在《舍岩正五行》中,是《芝山医案》将《舍岩正五行》中重复出现的针灸处方归纳总结,并命名为“正格”和“胜格”。《芝山医案》序文中云:“正格如礼乐刑政,胜格如良将用兵。正格者,心经虚,则大敦、少冲补,阴谷、少海泻者也。胜格者,肺经风,少府、鱼际补,尺泽、阴谷泻者也。”这样的配穴法是舍岩针法的创新,是综合运用中医学理论的结果。

\n

  正格、胜格配穴法形成

\n

  究竟是哪种中医理论影响了舍岩针法正格和胜格形成呢?

\n

  第一,正格和胜格主要是以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来选穴。

\n

  五输穴的论述出于《灵枢经·本输第二》,“肺出于少商……为井木;溜于鱼际……为荥;注于太渊……为俞;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在《难经·第六十四难》云:“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论述了五输穴和六阴经六阳经的五行配属。

\n

  第二,正格和胜格以“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为配穴、治疗原则。

\n

  《素问·厥论》中提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难经》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则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然: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素问·六微旨大论》中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亢害承制理论源于五行相生相克的恒动状态,是说明五行关系指导下的补泻治疗原则。

\n

  第三,正格和胜格运用自经补泻法和他经补泻法选穴。

\n

  王好古的《此事难知·配穴例》中记载了自经补泻法和他经补泻法,云:“《七十七难》曰: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先于足太阴经中补土字一针,又补火字一针,后于足厥阴经肝经内泻木字一针,又泻火字一针”。因肝经之病,补其脾经之土穴,又火生土,补脾经之火穴,泻肝经之木穴,又实则泻其子,泻肝经之火穴,说明了按照五行属性和相生相克理论来配穴的方法。

\n

  自经补泻法出自《针灸聚英·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篇,“手太阴肺经属辛金……补(虚则补之)……太渊(为经土,土生金,为母,经曰:虚则补其母)。泻(盛则泻之)……尺泽(为合水,金生水,实则泻其子)”。补肺经则刺太渊,太渊穴为肺经的俞穴,属土,虚则补其母,土生金,故刺太渊穴能补肺经;泻肺经则刺尺泽,尺泽穴为肺经的合穴,属水,实则泻其子,金之子为水,故刺尺泽能泻肺经。

\n

  他经补泻法出自于《医学入门·针灸篇》,“凡针逆而迎夺,即泻其子也。如心之热病,必泻于脾胃之分。针顺而随济,即补其母也。如心之虚病,必补于肝胆之分”。实则泻其子,心经火实则泻脾胃经;虚则补其母,补木生火,心经虚则通过补木肝胆经来治疗。虽然病在心经,但可通过取他经之穴治疗之。

\n

  芝山论述正格、胜格配穴法

\n

  正格和胜格是在中医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以下是芝山先生对正格和胜格的论述。

\n

  正格者,火之心经虚,虚则补其母,则肝木之大敦、心木之少冲补;制则生化,则肾水之阴谷、心水之少海泻,补木抑水,心火安生之意。

\n

  胜格者,肺经风邪,亢则害承乃制,补火制金,则心火之少府、肺火之鱼际补;实则泻其子,则肺水之尺泽、肾水之阴谷泻。

\n

  十二经脉之正格

\n

  肺经正格,太渊、太白补,少府、鱼际泻;大肠正格,足三里、曲池补,阳谷、阳溪泻;胃经正格,阳谷、解溪补,足临泣、陷谷泻;脾经正格,少府、大都补,大敦、隐白泻;心经正格,大敦、少冲补,阴谷、少海泻;小肠正格,足临泣、后溪补,足通谷、前谷泻;膀胱正格,商阳、至阴补,足三里、委中泻;肾经正格,经渠、复溜补,太白、太溪泻;心包正格,大敦、中冲补,阴谷、曲泽泻;三焦正格,足临泣、中渚补,足通谷、液门泻;胆经正格,足通谷、侠溪补,商阳、足窍阴泻;肝经正格,阴谷、曲泉补,经渠、中封泻。

\n

  十二经脉之胜格

\n

  肺经胜格,少府、鱼际补,阴谷、尺泽泻;大肠胜格,阴谷、阳溪补,足通谷、二间泻;胃经胜格,足临泣、陷谷补,商阳、历兑泻;脾经胜格,大敦、隐白补,经渠、商丘泻;心经胜格,阴谷、少海补,太白、神门泻;小肠胜格,足通谷、前谷补,足三里、小海泻;膀胱胜格,足三里、委中补,足临泣、束骨泻;肾经胜格,太白、太溪补,大敦、涌泉泻;心包胜格,阴谷、曲泉补,太白、大陵泻;三焦胜格,足通谷、液门补,足三里、天井泻;胆经胜格,商阳、足窍阴补,阳谷、阳辅泻;肝经胜格,经渠、中封补,少府、行间泻。

\n

  通过梳理文献可得,正格和胜格的配穴方法是通过五行学说对五输穴、脏腑、经络进行五行配属,以“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为治疗原则,将自经补泻法和他经补泻法合用的补泻方法。

\n

  舍岩针法的理论源于《内经》《难经》,随着历代中国的医学著作流传到韩国,影响和促进了一种独到的针灸体系——舍岩针法的形成。《舍岩正五行》里的处方原是多样多变的,被芝山先生从中选出了主要配穴法并提出了正格和胜格理论。

\n

  运用正格、胜格配穴法验案

\n

  《舍岩正五行》的记录比较简略,临床应用是有难度的。下面介绍笔者治疗经验案。

\n

  案一

\n

  姜某,女,36岁,面部脂肪消融。

\n

  2012年6月15日,患者因右颊部肌肉明显萎缩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彭建中教授处以汤药治疗,2012年6月18日起配合笔者运用舍岩针法治疗。患者5年前拔智齿后出现神经痛,经西医予抗生素治疗后又因受凉出现疼痛,予以按摩、电刺激等治疗后,颊部肌肉明显萎缩。发病时精神紧张,压力较大。

\n

  初诊,刻下症见:右侧面部脂肪组织消失,皮薄肉少,感觉、运动无异常,失眠。笔者以面瘫治疗,根据《舍岩正五行》“偏风口喎,肝实,劳宫补、照海泻”,配合谷、太冲、足三里、百会、四神聪、地仓、牵正。无效。

\n

  2012年6月19日,笔者考虑此症状属痿症,根据“治痿独取阳明”,按痿症治疗,用胃经正格,无效。

\n

  后几次治疗,笔者考虑该病是拔智齿后感受外邪而起。经云:“肺热叶焦”,按照“舍岩针法”痿癖治疗,用肺经正格。无效。

\n

  2012年7月9日,笔者再次更换治疗思路,因患部的感觉、运动功能正常,只是颊部肉少皮薄,故按肉痿治疗,用脾经正格,即少府、大都补,大敦、隐白泻。右病,故治左。起针后患者自己摸着两侧面颊部发出惊叹声音,触觉上自觉右颊鼓起、两颊对等。笔者观察也看出比针刺前有明显鼓起。

\n

  治疗过程中,初诊以“偏风口喎,肝实,劳宫补,照海泻”治疗,无效,后又几次更换思路,最终按“肉痿”脾经正格治疗,效果显著。由此说明,舍岩针法是有效的。但是《舍岩正五行》中的描述很简略,用舍岩针法治疗的时候,首先要以中医理论对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再用舍岩针法治疗方可取效。

\n

  案二

\n

  范某,男,63岁,中风后遗症。

\n

  2012年3月,病人患中风偏瘫16年,右侧上下肢行动不便。右上肢抬不起,诊脉时需用左手将右手抬起置于桌上。经患者介绍病情,笔者发现此患者的症状和《芝山医案》中的一个医案很相似。“一男子,年可六十余。登山採焦,卒然昏倒,右手足不收,目睛右转无黑睛,故不能视物,腰背无力。劳宫补、照海泻。一日而坐,一度扶杖步数射,三度行步自若,其口半懿,其目如常,愚氓,故更不针渐差”。患者也是有一天在山上劳动中突然发作,坐着几个小时后才苏醒,后遗右侧偏瘫。笔者以针刺健侧的劳宫和照海穴治疗,针刺20分钟后,患者右手能自行抬起过头顶。

\n

  正格和胜格理论简明,可作为舍岩针法的理论主干,但对舍岩针法理论解释不够完全,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朴镇浒 北京中医药大学彭建中名医传承工作室)

\n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n

(D)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