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毒病机理论的学术内涵
发布时间:2020-07-01 20:28:41
发布时间:2020-07-01 20:28:41
程海波,男,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医验方评价与转化重点研究室主任、江苏省中医药防治肿瘤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学术著作2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n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长期以来中医界对肿瘤病机众说纷纭,缺乏科学认识与广泛共识,严重影响中医药防治肿瘤临床疗效的提高。病机是中医辨证的依据、论治的基础,是病变本质的反映,对临床立法组方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准确把握病机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病机理论是中医传承创新的突破口。10余年来,笔者在传承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 “癌毒”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提升、系统、完善,提出中医肿瘤创新理论——癌毒病机理论,并不断开展深入研究,使其不断趋于完善。现将癌毒病机理论的学术内涵简要阐述如下。
\n癌毒源自中医的毒邪理论
\n癌毒的概念源自中医的毒邪理论。癌毒是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郁滞的基础上,受内外多种因素诱导而生成,是导致癌病的一类特异性致病因子。从概念上讲,癌毒属于毒邪,但其不同于风毒、寒毒、热毒、痰毒、瘀毒、湿毒等一般毒邪,而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一种特殊毒邪。从来源上讲,癌毒是内生之毒,是机体在正虚基础上多种内生病邪蓄积到一定程度后质变而成,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癌毒的产生是一个漫长渐变的过程,在癌毒产生之前,往往存在着脏腑功能的失调、气血阴阳的逆乱、气郁痰瘀等病理因素的蓄积,导致体内平衡状态被打破,诱导癌毒产生。
\n癌毒六大特性
\n猛烈性:癌毒一旦伤人,则病情进展迅速,即使体质强健者,也难免病情恶化。癌毒内蕴,易致一些危重症状,如剧痛、出血、神昏、臌胀、恶液质等。
\n顽固性:癌毒蕴于体内,难以祛除,故其为病,缠绵难愈,即使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肿块缩小或消失,但如不加巩固,则很快复萌,再度发展。
\n流窜性:癌毒流窜走注,善变不居,难以局限,随血脉流窜全身,并在它处附着为患。这是恶性肿瘤转移播散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为病顽固难治的原因之一。
\n隐匿性:癌毒虽致病猛烈,易引起危重症候,但在起病之初,深伏脏腑经隧,潜藏骨髓血脉,隐而难察,一旦显露则已难遏制。
\n兼夹性:毒必附邪,癌毒产生后常与痰、瘀、热、湿、风、寒等病理因素兼夹形成复合病邪,杂合为病。毒因邪而异性,邪因毒而鸱张,共同构成肿瘤的复合病机病证。
\n损正性:癌毒作为猛烈伤人的病邪,极易耗损气血津液,伤及五脏六腑,导致机体气血津液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表现出形体消瘦、疲劳乏力、不思饮食等虚损状态。晚期终致五脏皆衰,气血耗竭,甚至阴竭阳亡。
\n癌毒的分类
\n根据癌毒兼夹的病邪可进一步分为痰毒、瘀毒、热毒、湿毒、风毒、寒毒等。毒邪之义自古持论不一,可归为“邪盛为毒”与“邪蕴为毒”二说,但癌毒病机理论认为,肿瘤之痰毒、瘀毒、热毒、湿毒、风毒、寒毒等分别为癌毒与痰邪、瘀邪、热邪、湿邪、风邪、寒邪的兼夹,体现了癌毒以及兼夹病邪的双重性质与特点。具体来说,首先,以上六种毒邪均具有癌毒的基本特性,其表现于机体的特异性症状与体征为:局部有形之结,长势迅猛,或软,或硬,或坚硬如岩,留于体内;或附着体表,触之有形,推之不移,呈翻花样或蕈样,易出血等。其次,不论何种病邪与癌毒兼夹,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其原有的致病特性。
\n癌毒的致病机制
\n癌毒留结为肿瘤发病之基:肿瘤病理过程虽复杂,但总由癌毒留著某处为先。癌毒一旦留结,阻碍气机运行,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则留结为痰,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则停留为瘀,癌毒与痰、瘀搏结形成肿块,在至虚之处留着而滋生,故癌毒停留一般为机体虚损之处。
\n癌毒自养为肿瘤生长之源:癌毒一旦形成,阻滞体内,则病变乖戾,狂夺精微以自养,逐渐形成有形之肿块,致使瘤体迅速生长,机体急速衰弱,诸症叠起。同时癌毒损伤脏腑功能,妨碍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不断地被转化成痰瘀等病理产物,促使肿瘤不断生长发展。
\n癌毒流注为肿瘤转移之因:转移是肿瘤的一大特点,导致肿瘤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癌毒的流窜走注。当肿瘤生长到一定阶段,癌毒随血脉流窜走注,并在他处停积,继续阻碍气机,酿生痰瘀,癌毒与痰、瘀搏结形成新的肿块,与相关脏腑亲和而转移,故肿瘤转移一般有其特定的脏腑。
\n癌毒残留为肿瘤复发之根:肿瘤经治疗后,可能症状缓解、肿块缩小,甚至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但肿瘤又常易复发,这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问题。肿瘤经有效治疗,癌毒之势可能大减,但很难彻底根除,此时仍有少量癌毒伏藏于体内,若不加巩固,癌毒逐渐萌生,又可致肿瘤复发。
\n癌毒伤正为肿瘤恶化之本:肿瘤形成后,癌毒耗伤气血阴阳,脏腑失于濡养,正气亏虚,更无力制约癌毒,癌毒愈强,又愈耗伤正气,如此反复,则癌毒与日俱增,机体愈益虚弱,终致毒猖正损、难以恢复之恶境。
\n辨治原则:抗癌祛毒、扶正祛邪
\n癌毒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只要肿瘤形成,体内必然存在癌毒,临床辨证重在辨癌毒的致病特性、病理属性、所在病位、兼夹病邪及邪正消长。基于癌毒病机理论,癌毒为病多起于气机郁滞,以致津凝为痰,血结为瘀,诱生癌毒,癌毒与痰瘀互相搏结形成肿瘤。“痰瘀郁毒”是肿瘤的主要核心病机病证,具有指导肿瘤辨证的普遍意义。为提高防治肿瘤的临床疗效,还应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位与审证定位求机互参。
\n基于癌毒病机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抗癌祛毒、扶正祛邪”是肿瘤的基本治疗原则。根据癌毒多与痰瘀搏结,易伤阴耗气,故“解毒攻毒、化痰祛瘀、益气养阴”是肿瘤治疗的常用治法。从癌毒论治肿瘤应注意以抗癌祛毒为治疗核心,贯穿治疗始终,化痰消瘀为治疗重点,理气解郁为治疗先导,补虚扶正为治疗根本。
\n复法大方、多法合用是肿瘤治疗的基本对策。根据癌毒病机理论,肿瘤表现为病因病机的特异性、多种病理因素的复合性,多脏同病、多证交错、虚实夹杂、因果互动,病势复杂多变,因而必须采用复法大方,如综合运用解毒攻毒、化痰祛瘀、益气养阴等方药,才能应对这种复杂的病情,多环节、多途径增效,达到综合治疗的最佳目的。
\n整体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肿瘤用药的理论基础。辨证用药与辨病选药(辨病位、辨病理)应有机融为一体。辨证用药有助于缓解主要症状,辨病选药可以加强其针对性及与脏腑的亲和度,其中尤应以辨证求机用药为主导,并根据癌毒兼夹病邪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
\n抗癌祛毒,包括解毒与攻毒,要因证因人而异。解毒当辨清癌毒兼夹病邪,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如清热解毒、化痰解毒、化瘀解毒等;攻毒则应立足于“以毒攻毒”,取毒药以攻邪,对毒药的使用,要了解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敏感性,也要掌握药物的毒性大小,使之控制在安全用量范围之内。解毒与攻毒药物合用,可能具有协同增效的抗癌祛毒作用。另外,临床使用解毒与攻毒药物治疗肿瘤要时刻注意顾护脾胃,运脾健胃,调畅腑气,确保气血生化有源。
\n癌毒病机理论是中医肿瘤病机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中医学对肿瘤病机的新认识,也是指导中医肿瘤临床辨治的新思路、新方法。癌毒病机理论创新发展了中医辨治肿瘤的理法方药,填补了中医肿瘤病机的空白,对于丰富完善中医肿瘤理论体系,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抗肿瘤的临床疗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程海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
\n(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n(LQ)
上一篇 : 荆防败毒散与疫病防治
下一篇 : 挖掘手法技术 创新诊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