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预测医学是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

发布时间:2021-11-25 10:10:15

本世纪生命科学的提出催生了转化医学、个体化医学、预测医学、预防医学的整合、互鉴与进化。中医对疫病灾情的预测缘始于古贤哲的《易经》《易传》,整体动态象数易观察气象、物候、天文、地理及人文社会自然环境复杂系统变化,以干支计年,六十年一循环周期,对疫灾发生的全过程做了历史性的回顾,多具有大尺度细粗化的某些特征,为后人提供参考。至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百家争鸣之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黄帝内经·素问》五运六气之学说,唐宋又加两个遗篇。吾辈学人承国学、国医大家任应秋先生与方药中先生之传授,又有恩师董建华院士系沪上名医孟河与新安学徒,倡导中西医汇通,曾送我至协和医院进修协作三年并学习病理知识技能。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多次参加疫病灾害防控工作。同时亦按《素问》七篇经文记载,原原本本做预测观察,包括起止、病候特征与病理印证等内容。2003年SARS肆虐,其证候要素是毒火痰瘀虚,核心病机是毒损肺络,肺热叶焦,多见胸腔积有大量血水。其病由冠状病毒引起,已见有变异毒株,然而为何当年7月中旬病毒戛然自我灭绝,这给人类带来一项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华夏文明的优秀传统可知,生与灭是既关联又对立的正负逻辑的辩证统一。至于病毒学基因组、酶系统的变异及与复杂环境某种元素的相关性正是高概念间性论需要回答的问题。

五运六气之学对疫病的防控很重视“德化政令”。2019年冬到2020年间,武汉大疫的防控是党政体制的优势和德化政令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物质、精神、体制、机制综合平衡带来的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医药界的青年一代亲临一线,众志同心抗击疫病,继承了光荣传统,令吾辈学长们敬重而倍受鼓舞。我需申明,在2019年6月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涉及当年冬至前后会有瘟疫流行,并非所谓“神预测”,而是国家“973计划”人口与健康领域设置的疫病预测项目经过逐年研究提出的。可贵之处在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认真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工作。2021年辛丑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水运不及,全年阴专其政,气运平缓,疫情多点散发,故应坚持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要措施,常态化防疫有效。唯终之气从小雪至大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经文记有“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寒湿持于气交而为疾也”。预示如遇极寒气候出现,必当严正审慎,严加防控COVID-19的病毒及变异毒株侵扰反弹。论其治当同寒者以热化,用热远热,勿折其郁气,以通气机开合转枢为要领。推荐清肺排毒汤治疗,方中含小柴胡汤等方药疏肝理气以化寒湿阴毒为主。所谓远热者不宜重剂补药。

壬寅年(2022年)初之气,立春至春分疫情的预测,我仍以复习文献为开端,考察中华大地疫病流行年表,紧密观察气象、物候、天文、地理等,多元、多维度、多模式地观测探索疫病流行的态势。这是预测医学在象思维的引领下的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可能性,不具有所谓“精准”的揣测。壬寅年“少阳司天之政,厥阴风木在泉”。气化运行先天,天气正而少阳司天,厥阴司地,正得天地之正,此言天气政令得到重视改善,政令德化百姓响应政府号召提高自觉性、能动性;又自然环境优化,绿水青山叠翠山峦的天然氧仓转化天空大气的混浊状态,将带动疫情防控由劣势向优势的改变。《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记有“厥阴少阳司地……得其正者,以地主生荣为言也。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火木同德”。又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上应荧惑岁星,见明乃大。唯六气中少阳厥阴司天地为上下通和,无相胜尅,故曰火木同德。壬寅年同天符,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又天会、岁会、运会三者合一,“一”为道之所生,即中和之气,执法岁会和合为年气运之佳兆。友人问及底气如何?我的回答是,重始源以历史范畴看待科技文明的互鉴,复读中医经典求悟国学,深虑哲理相信运气之学,谨守核心病机,为防控疫病多做些有益的工作。(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