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发布时间:2024-02-07 09:57:52

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案例库)是在国家多部委联合发文要求“破四唯”“立新标”的大背景下,为推动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而建设。在案例库建设过程中,中医药临床案例的丰富历史底蕴与独特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其应用价值虽历久而弥新,体现在临床实践、启发科研、人才评价等诸多领域。是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深入了解中医药临床案例的历史源流既有助于发掘其潜在价值,亦为其未来的发展规划指明方向,如此追本溯源、高瞻远瞩,方可窥探其生生不息之奥妙。

源起:甲骨问卜,医事初载

临床案例始于医案,医案又名诊籍、病案、验案、个案、脉案、方案等,其源起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约3100~3700年的殷商时期。该时期已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大量已辨识的医事活动相关记载,多达300余条,其中近100条有较完整的时间、人名、病况记载及预后推测,部分卜辞涉及治疗内容。纵观其形式,皆为问卜对话,内容简短且节奏紧凑。究其内容结构,虽与现代之医案相距甚远,然已初步具备医事、医话之叙事雏形,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时至周代,《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有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这是有关制度性诊疗活动的记载,将年度所载之医事交由专人审查考核以确定医者俸禄之多寡。由此观之,将医案作为“绩效考核”之重要标准古已有之。

萌芽:诊籍乍现,方书兴盛

西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首次出现了完整明确的诊疗记载,即西汉名医淳于意之“诊籍”,意味着医案萌芽之始。其中描述了25位患者的姓名、性别、职业、症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情况,具备了医案报告的最基本信息,是为医案最明确之源头。然而,此中诊籍乃由淳于意口述加工,并经司马迁润饰而成之史传文本,与甲骨卜辞及医事皆属“史”之范畴,尚不具备临床指导及学术参考价值。

直至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首开辨证论治先河,其所载方药、诊疗理念时至今日仍具备重要临床价值,更在魏晋唐时期形成崇尚方书之医风,方书之祖当之无愧。《伤寒杂病论》条文记载了有关病史、病因、病机分类、诊断、处方、转归等最基本诊疗信息,虽可视为早期医案之雏形,其形式却不具备医案之规范,加之当时出版技术落后,导致医案发展缓慢,未形成较大规模,相关记载亦不足。即使如此,此间之著作质朴实用、医文融合,为中医学本身发展所作贡献不可磨灭。

发展:百家争鸣,多元共存

宋金元时期,许叔微所著《伤寒九十论》虽未被冠以“医案”之名,全书也未出现“医案”二字,却被广泛认为是首部真正意义上的医案专著。在书写形式上,该书以方、论、药并附案为主,共记载了90则实践案例,具有相对固定且较为完整的书写体例与结构。然而,该时期在追求“天理”的宋明理学思想指导下,医案往往作为理论的依附,医家书写医案多在于阐述医理而非记录诊疗过程,这种夹案于论的形式在同时期《普济本事方》《小儿药证直诀》《局方发挥》《兰室秘藏》《丹溪心法》等著作中皆是如此。纵观该时期,医理之争鸣百花齐放,医案同样呈现多元化特征,具有鲜明的个性化与文学性,虽不乏“辞简理明,悟超象外,其审证则卓识绝伦,处方则简洁明净”之盛赞,但其临床实践价值却需要谨慎斟酌,切不可偏听偏信、道听途说。因而,该时期医案更适宜开阔诊疗思路,启发科研思维。

成熟:焚膏继晷,医案终成

直到明代,首部以“医案”命名的专著《石山医案》问世,含作者汪机亲诊案例171例。同期韩懋所著《韩氏医通》则首次提出了医案的格式写法:“式云某处有某人某年月日。填医案一宗……六法者,望、闻、问、切、论、治也。凡治一病,用此式一纸为案。”医案的命名及书写规范的提出,说明医案书写已渐趋专业化、规范化,这为后世大量医案专著的问世打下了基础,同时意味着叙事性、文学性的削弱,逐渐完成了从叙事医案到临证医案的转变,由此更加注重医案内容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创新性。随着首部中医医案类书《名医类案》的问世,对明以前的医案进行整理、总结、汇编,该书共分12卷205门,收录医案2400则,进一步弱化了不同医家个人的叙事特点,并强调了诊疗思路的重要性,意味着此时的医案已作为医学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标志着医案这一门类发展已基本成熟,是医案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鼎盛:专著涌现,积土成山

终至清代,对医案书写的要求愈加详细,名医喻嘉言在《寓意草》一书中,对医案书写有更加完整、具体的阐述,称为“议病式”。该形式不拘于方药而重在阐发病机医理,疗效卓著而议论恣肆,旁征博引而灼然有识见,由此所书写之医案亦颇具临床价值。此间之医案,除书写质量不断完善外,数量之多远超历代医案著作总和,形式之多样化亦前所未有,诸如《临证指南医案》《柳选四家医案》《张聿青医案》《王孟英医案》等,不同学派学术思想经由医案得以呈现,医案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其中,江南名医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详细记录了二千余则医案,处方立法既遵法度,又灵活多变,理论分析精辟,是以后人誉之“若要金针暗度,全仗叶案搜寻”。同时,该时期亦开展了医案研究之先河,如以证类案、以医家类案和医案评注研究等,为医案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

交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近代以来,随着西医学的传入,逐渐进入中西医交流—争鸣—融合—贯通之时期。中医医案受西医病历格式影响,书写风格愈发严谨、规范,并增加了现代医学病名和相关理化检查依据等,反映了中医学随时代发展不断自我革新的特点。在该时期,何廉臣所编《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分类恰当,间有评议,具备较强实用性,影响较大。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以中医理、法、方、药为核心,重点阐发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对传统医案叙述方式加以变革,采用中西交融汇通之法叙述医案,并提出了诸多沟通中西医学之新见解,开通中西药联用之先河。

传承: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期间出版了大量中医医案著作,个案著作如《蒲辅周医案》《岳美中医案集》《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等,类案著作如余瀛鳌主编《现代名中医类案选》、鲁兆麟教授领衔主编《近现代中医名家临证类案》等,中医医案教育亦得到高度重视,并逐步开展医案相关科学研究。纵观整个中医医案发展史,历经千年而传承不绝,这得益于广大医家传承前人思想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互通交流不断形成、吸纳崭新观点或新兴事物并记录,在时代的变动中完成一次又一次自我革新,是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便是中医医案永葆生命力之奥妙。(张凯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朱勇 张霄潇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展研究办公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